“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何意?為何杜牧因這詩被罵

作為晚唐詩壇的扛把子,杜牧從來就不是一個按套路出牌的文人。宰相之後,十幾歲就能註解《孫子》,23歲時寫的《阿房宮賦》令洛陽紙貴。26歲中進士,人們無限期待著一個文壇巨匠拯救晚唐詩壇。然而,命運總是不肯讓天才過得太順利,沒多久他就被貶。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何意?為何杜牧因這詩被罵

接下來杜牧就像變成了一個“問題青年”,處處惹爭議,他的詩風則由俊爽變得很有味道。“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連調侃人都能這麼唯美;“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這是寫給一個煙花女子的,火遍網絡的“春風十里不如你”就是從這兒來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除了小杜,哪個文人還敢這麼“不檢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何意?為何杜牧因這詩被罵

或許有人會說他變了,那個寫《阿房宮賦》的年輕人,竟變得如此乖張。但在筆者看來,沉溺於愛情其實只是他逃避大唐頹勢的一種方式,仔細品讀他後期的文字會發現,那個評古點今的樊川居士其實從沒有變過。只是他用了另一首方式表達自己,讓我們看一看本期這首詩: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何意?為何杜牧因這詩被罵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不按套路出牌的詠史詩。如今這首詩是年年入選課本之作,但事實上因為這首詩杜牧是沒少被批評,問題就出在詩的後兩句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到底何意,為何杜牧會因寫了這14個字被罵?我們先要理清詩的意思。

當年杜牧經過湖北赤壁古戰場,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己在江岸邊拾得了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它並沒有被江水銷蝕。詩人撿起來又洗又磨,發現這原來是當年赤壁之戰留下來的。一支古箭將詩人帶回了那段歷史中,於是便發出了:若是當年周瑜火攻曹軍,不是刮進了東風,那東吳兩大美女怕是要被曹操鎖在銅雀臺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何意?為何杜牧因這詩被罵

宋代文人許顗在讀完這最後兩句時,十分看不順眼杜牧,他表示:“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他這話怕是說出了不少宋代老夫子的心聲,確實正如他所言,如此大戰杜牧別的都不關心,只關心這大小喬二女,寫這樣的詠詩史成何體統!也正因為如此,不少家長認為這首詩沒不但沒有大格局,不關心社稷民生,只會給孩子們帶來不良影響,應該從課本中刪除。

難度杜牧這首詩在內容上真的有問題?真的如此沒水平嗎?顯然不是這樣!在古詩中一直有一種很高明的寫作手法,叫:以小見大。杜牧此詩,用的正是這個法門。大小喬是東吳貴婦,若是她們都被抓了,那自然是一片生靈塗炭,這就是以小見大。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何意?為何杜牧因這詩被罵

那為什麼非得拿美女說事?其實這也是杜牧的高明之處,詩的前兩句寫鏽跡斑斑的箭,滿滿歷史沉重感,後兩句寫美人正好中和了這種沉重感,以美人襯英雄,精妙而又有感染力,讀來令人回味無窮。杜牧用最後7個字,將一場沉重的歷史舊戰,用近似調侃的語句寫出來,達到了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寫赤壁之戰的詩文其實真的不少,杜牧這首詩不按套路出牌,詩風略怪,筆意清奇,所以才能脫穎而出,這就是小杜與眾不同之處,也是他能“橫行”於晚唐詩壇的原因。這樣的小杜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