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飛眼視角,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

關東軍是舊日本帝國時代存在的,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侵駐現屬於大連的金縣、大連(當時名稱)的“關東州”而得名。成立於1919年4月12日,解散於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9日,處於二戰尾聲的中國東北地區,隨著邊境響起隆隆的坦克轟鳴,二戰中最後一場陸地戰役,蘇聯對日作戰的“八月風暴行動”正式發起。這是蘇聯履行雅爾塔協議的重要內容,即在對德作戰勝利後的三個月內加入太平洋戰場發起對日作戰。至9月2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蘇軍就全部佔領面積達113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東北地區,作戰效率遠勝二戰初期德軍閃擊法國之役。緣何強弩之末但依然能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給美軍帶來巨大麻煩的日軍卻在中國東北遭遇摧枯拉朽般的失敗?顯然錯誤的戰略認知註定了日本關東軍的必然失敗!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蘇聯紅軍

內因:關東軍不得人心的恐怖殖民統治

所謂殖民,就是強國向其征服地區移民開墾,同時又掠奪當地人民利益的政策,簡單來說就是進行非緩和矛盾的歧視性統治策略。很明顯,日本歧視性的統治策略是致使其無法團結動員東北地區的民眾抵抗蘇軍進攻的根本原因,這與德國二戰期間對波羅的海蘇聯“加盟國”的非歧視性團結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對比最終也反映在蘇軍對兩地作戰的難度之上,顯然蘇軍攻取中國東北地區較其收復波羅的海沿岸加盟共和國要容易上許多。在關東軍實行的不得人心的殖民政策中有三個關鍵性的政策註定了其不得人心的結果,分別是:

1. 日本開拓團

1936年5月,在日本佔領東北地區不到五年之後,關東軍就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由此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的一員。 至1945年,日本共組織了14批次約20萬人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武裝侵略中國東北。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日本開拓團

這些日本開拓團在日本關東軍的支持下,強佔中國農民的優質耕地,並肆意壓榨中國僱農,一定意義上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新地主”。這種不平等的壓迫關係使得廣大的東北地區農民對日本人的觀感極差,但懾於關東軍的武力只能敢怒不敢言。因而當外部強大的蘇軍進入東北地區攻擊日軍之後,東北地區的普通百姓心底或多或少是偏向蘇軍的,或者至少會保持中立態度。所以開拓團的存在本質上就是日本統治者不將東北地區的中國人視為國民或者同盟看待,而是視為下等公民進行歧視性奴役。

2. 日益趨緊的糧食政策

民以食為天,如若一個政權不讓老百姓吃飽,那麼它就很難受到百姓的支持。進入二戰後期,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敗退以及本土開始被美軍轟炸,日本國內的物資補給越發困難。尤其是日本關東軍最後一任司令官山田乙三上任之後,加緊了對東北地區的糧食搜刮和管控。於是就有了後世“中國人吃玉米,日本人吃大米”的說法。從這個說法可以看出日本在東北地區嚴格的糧食控制政策,當然這個說法本身是存在一定錯誤性。因為東北地區大米的大規模種植是發生在日佔時期,即日本開拓團進入東北後開始引進日本北海道大米進行大規模種植。在日本大規模種植大米之前,東北地區中國人的主要食物是小米和麵類。但從能夠吃小米和麵食降低為只能吃玉米,從這一點上而言,二戰後期東北地區中國人的食物層次是下降的(當然從當今營養學上而言玉米能夠提供的能量是不差於面類的),而且主食的更替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影響是巨大的。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日佔東北時期農村

3. 臭名昭著的731細菌戰部隊

731部隊,全名為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是日本法西斯惡魔石井四郎於1932年在哈爾濱設立的細菌戰部隊。731部隊在東北地區設立的初衷是繞過日本國內禁止人體實驗的禁令,從而達到通過人體實驗研發細菌武器的目的。731設立初期一定程度上遠離普通老百姓的,因為一開始的實驗對象是抗日分子、共產黨人、敵對國家士兵或者少數被誘騙而來的無知百姓,而且出於保密要求,基地對外掩護得當,因此東北普通百姓不太會注意到這支部隊。但隨著日軍在各個戰場兵敗如山倒,關東軍末代司令官山田乙三多次視察731部隊並命令其加快研發更具殺傷力的細菌戰武器,因此731部隊開始瘋狂進行人體實驗,越來越多的無辜人慘遭毒手。著名的電影《黑太陽731》就忠實的記錄了731部隊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731部隊的存在嚴重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在這黑太陽的恐怖之下,沒有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會支持日軍的暴行!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731部隊人體試驗

外因:蘇聯先進的大縱深理論與日本落後的重兵據點防禦戰略

1. 德軍磨練下完善的蘇軍大縱深理論

二戰初期德軍發動的閃擊戰完全可以視為戰爭後期蘇軍大縱深理論的雛形。在被德軍閃擊戰打得潰不成軍之後,蘇軍以朱可夫元帥為代表的一群軍事將領迅速認識到了一戰中得出的陣地戰以完全落伍,最新的陸地戰爭形態必定是以坦克為核心的大縱深迂迴戰略。尤其是戰爭後期,經歷了德國機動防禦大師莫德爾的磨礪,蘇軍將領運用大縱深理論更是爐火純青。因此面對日軍據點式的防守,蘇軍完全如同地圖推演,毫無壓力!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蘇軍坦克

2. 日本太平洋戰爭中總結出的重兵據點防禦戰略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自經歷了瓜島戰役之後,徹底喪失了主動權,不得不轉入防禦。而在防禦中,歷經了多輪島嶼爭奪戰之後,日軍總結出了重兵據點防禦的策略,並在硫磺島戰役中達到了巔峰!

對於茫茫大海上的海島爭奪戰,重兵堡壘式的防禦的確效用更大。通過堡壘式的重兵防禦,可以在海空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拖延對方佔領島嶼並將島嶼建設為下一波進攻的戰略起點的進度。通過這種牽制延緩對方進攻從而為本土防禦爭取更多的時間。

但這種防禦在陸地上就完全不奏效!為何?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何必須攻佔你重兵防守的據點?對手完全可以通過放開的防線大縱深迂迴然後圍殲包圍圈內的敵人。因此日軍在東北地區實施的據點防守不但起不到拖延的戰術目標,反而是完全放開了戰略縱深,讓蘇聯肆無忌憚的大縱深迂迴。而後迂迴後的蘇軍再圍殲據點內的日軍,雖然日軍頑強抵抗,但簡單粗暴的蘇軍直接使用灌汽油、掩埋等簡單有效的方法輕鬆解決據點內負隅頑抗的日本軍人!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虎頭要塞戰鬥

所以戰略經驗的不同在蘇日戰爭中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出於海洋戰場上得出的經驗錯誤應用在陸地戰場之上無疑是日軍兵敗的重要原因!

現場指揮:拙劣的山田乙三

1. 分散部署規模已縮小二分之一的關東軍。

作為“皇軍之花”日本關東軍早已不如原來那般強大。多次徵調精銳部隊支援太平洋戰場之後,二戰末期留守東北的關東軍基本上是一隻“殘弱”之師。面對蘇聯百萬大軍壓境,顯然正確的選擇是收縮部隊進行核心區域防守(如遼瀋地區),在通過預備隊機動防守從而有效拖延時間。然而山田乙三卻將部隊分散部署於沿邊界建設的大型堡壘中。這無疑加快了蘇軍的突破、分割和合圍!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八月風暴行動戰略示意圖

2. 戰前疏於防範,戰中指揮乏善可陳

1945年8月8日,在蘇軍正式發起突襲前一日,作為關東軍司令官的山田乙三竟然“擅離職守”,前往旅順參加無關戰役部署的關東神宮的奠基儀式。顯然其還幻想著斯大林會遵守《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恪守中立,不對日發起攻擊。然而一切以利益為上的斯大林不會是守信之人,出於爭奪太平洋戰爭成果的目的,蘇軍出兵已然勢在必行。所以不得不說山田乙三的戰略嗅覺極差,戰前完全疏於防範!

戰中的乏善可陳。8月9日下午,作為指揮官的山田乙三才姍姍來遲地返回關東軍總部—長春。而9日至15日,坐鎮長春的山田乙三亦未有發佈過有效傳達至前線的命令。唯一值得稱道的是8月15日天皇發表投降廣播之後,他頂住了少壯派的壓力,宣佈停止抵抗向蘇軍投降。可以說山田乙三拙劣的指揮是在日本失敗的戰略部署基礎上又更進一步,做出了“錦上添花”的貢獻!

狹隘的戰略認知造就必然失敗的結局:日本關東軍覆滅背後!

山田乙三受審

總結

不論內因和外因,實質均是日本失敗戰略眼光的最佳體現。進入東北的蘇軍其實軍紀並未有得到很好的約束,部分城市的中國居民對那些酗酒的蘇聯大兵觀感並不好。但日本失敗的殖民治理讓中國人更傾向於站在蘇聯一方。在軍事戰略部署上,關東軍又錯誤的基於海島作戰經驗進行了牛頭不對馬嘴的部署,這種部署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如同嬰孩一般!但反過來看,正是日本的錯誤戰略認知才造就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快速勝利!所以日本的愚蠢是中國的大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