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國家電網,這些央企都要調整地產版圖

【文| 一單元 】


年報季,一條消息持續震動行業:“國家電網將下決心退出房地產業務。”


這意味著,國網旗下的魯能集團,昔日的百強房企,將面臨重大轉型。在最高光的2017年,魯能地產銷售規模一度達到893億。


這條牽動央企地產佈局的大動作,與住建部、國資委無關,而直接與中紀委有關。而相關的央企遠不止國家電網,五礦、中化、國航、中建、招商局、國電投,概莫能外。


2019年3月下旬至6月初,中央巡視組進駐45家單位,展開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45家單位包括國資委、國家能源局、國防科技工業局等3家行業主管部委,以及42戶副部級央企。


這是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廣的針對央企的巡視。


2020年3月下旬,45家被巡視單位公佈針對中央巡視進行的整改情況。中央巡視定位是“政治體檢”,通常不涉及具體經營,但往往牽動重大發展戰略的調整。


國家電網全面退出房地產。正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國網整改報告表態稱:“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堅守電網主責主業,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


實際上,42戶被巡視央企的整改中,涉及房地產的遠不止國家電網。


中國航空集團——清理低效房產、退出房地產業務。制定並實施境內外房產處置方案,積極推進房產租售工作,盤活低效房產。成都西南航空房地產開發公司已通過轉型退出房地產業務。全面梳理現有土地,有序推進無需求土地交政府收儲、土地置換、土地開發。


招商局——積極推動深港文創小鎮等示範項目。多措並舉推動招商蛇口非房地產開發業務發展。健康養老業務方面,推動招商觀頤之家專業養老品牌在武漢異地複製。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中國銀保監會監管政策,逐步壓降房地產業務規模佔比,提高准入門檻,房地產信託佔比已降至25%以下。


五礦——深化與中冶集團的整合融合,在資源開發、工程項目、貿易物流、裝備製造、地產建設等領域廣泛協同對接。系統梳理包括海外礦業、地產開發、工程承包、資產管理在內的同類業務。


中化——集團對中國金茂持股比例降至35.1%

,回收資金87億港元。推動事業部紀委對招標採購等關鍵環節、房地產等重點領域主動開展監督。


中國建築——堅決糾正偏差,落實“房住不炒”定位。印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業務管理的緊急通知》,要求子企業嚴格執行調控政策,堅決不當“地王”。中建集團2019年新增房地產投資項目均在決策範圍內,未出現“地王”,未出現推高市場預期的購地行為。


不止國家電網,這些央企都要調整地產版圖


篩選提取來看,有6點需要關注:


第一,央企聚焦主業成為重中之重。最直接的動作是,電網、國航,清退地產業務,服務供給側調整。央企的地產版圖將更趨集中。


第二,從資金端入手,壓減規模,減少對地產的投入。以國家電投、中化為代表。


第三,在供應端落實“不炒”。優等生是中國建築,摒棄“地王”情結。


第四,加強整合,提質增效,破除規模崇拜。五礦與中冶的地產整合,再釋放信號。


第五,推進“地產+”多元化探索,文旅、康養首當其衝。譬如招商局。


第六,相較於民企,央企還有一特殊性,加裝“探頭”,加強紀委對地產板塊的監督。中化將此作為巡視整改重點之一。


作為支柱行業,房地產牽涉面廣,以往中央巡視組在巡視中,也曾多次就地產發聲,點名批評。


2018年,中央第十二巡視組對海南省開展常規巡視,要求海南解決“大搞房地產開發帶來的遺留問題”。而後,海南省委在整改中下大力氣部署堅決遏制炒房炒地投機行為,嚴格實施全域限購等政策。多個項目被直接按下暫停鍵。


但像此次這樣,有如此多央企表態清理涉房地產業務,非常罕見,而後續動作也不可小視。


不止國家電網,這些央企都要調整地產版圖


回顧歷史,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央企房地產業務啟動多次大幅度調整,圈定了16家以建築和房地產開發經營為主業的央企。包括: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冶、中國電建、中房、華僑城、葛洲壩、五礦、中糧(大悅城)、南光集團、中國建築(中海)、中化(金茂)、保利、港中旅、招商局、華潤。


而後,又陸續新增了中航、神華、中煤、新興、魯能5家。持有地方牌照的央企總數最多達到21家。


在近10年的央企兼併重組中,中房併入中國交建,中冶併入五礦,中航地產被保利地產合併,神華與國電合併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


與民企相比,地產央企有特殊優勢。背靠大樹,有天然的品牌光環和信用背書,融資、拿地成本都相對低。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隨著“房住不炒”宏調大方向的牢固確立,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央企,不待揚鞭,更直接地遭遇天花板。


聚焦主業,是央企的改革發展主軸。在以往多次中央巡視中,多家央企曾被批:“富了自留地,荒了責任田”。


作為國家電網的全資子公司,魯能在靠近“準千億”俱樂部時,突然急流勇退,相忘於江湖,從各大榜單消失。到如今,國家電網明確表態“退房”,將是央企地產業務的一大分水嶺事件。


除了國家電網,五礦集團在巡視整改中也將“做強做優主業”列為首要,圍繞“深化與中冶集團的整合融合”大篇幅作了專門部署,涉及地產業務的梳理融合。基本思路是同類項、同質化進行“1+1>2”。


2015年,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重組,中冶整體併入五礦。而在兩家央企的地產板塊,遲遲未能提上日程。雖然整體規模上,五礦遠超中冶;但在地產板塊,大小倒置,中冶置業超過五礦地產。


據克而瑞的數據,在2019年房企銷售榜上,中冶置業以208.8億位居第94位。五礦地產位列第113位,銷售額為171.1億。而在2018年,中冶、五礦分別排名第89位(251.6億、第105位(210.1億),下行明顯。


雖然五礦未明確公佈時間表,但巡視整改報告帶有“軍令狀”性質,提質增效,顯然更加迫切。


在當前復工復產、大力保增長的背景下,眾多央企仍集體發聲、勒緊地產韁繩,“房住不炒”刺目地照射行業。


中化集團同樣將“聚焦、推動集團核心主業發展”作為巡視整改措施的第一條——“引導資金、投資、薪酬等資源向能源、化工、農業核心主業傾斜。推進非核心主業混改減持。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集團對中國金茂持股比例降至35.1%,回收資金87億港元。”


作為中化旗下的地產旗艦,金茂目前是地產央企中“千億俱樂部”的第一陣容。3月25日,金茂披露2019年財報顯示,全年收入433.56億元,同比增長12%;毛利127.65億元,下降12%。


而在2018年度,兩項數字分別是:收入387.32億元,毛利145億。一增一降,壓力顯而易見。


從2016年開始,金茂高舉高打,“高能級城市、高端精品、高均價”,高速擴張,頻頻拿地。隨著最嚴監管的持續加碼,加之週期波動影響,金茂在2019年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頸。多個地方項目無法按時入市,直接導致青黃不接。


左手“地王”的同時,右手卻在賣項目。2019年5月份,金茂連續出售和退出9個項目,其中4個位於北、上一線。激進狂飆再開始放緩。2018年金茂銷售增長高達86%,2019年降至26%。


如果將財報與巡視整改報告對照,背後的大邏輯,更為清晰。


相比中建鮮明亮出“堅決不當地王”的成績單,金茂少了些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