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只給善良的人

我想,矯情大概是每個人共有的屬性,只是有的人偶爾矯情,有的人時常矯情;有的人不容易矯情,有的人很容易矯情。而我,則屬於後者。

其實,有時候矯情也並非太過於玻璃心,或是無病呻吟。在以前,每當自認有矯情的情緒產生,我會寫在自己的隨筆本上,將很多思緒、多愁善感,很多忽然而來的懷舊、脆弱,或是難過或是氣憤,傾訴於筆下,避免再說出口,事後還要怪自己幼稚。再到後來,每當矯情起來,我都很快抑制住,連筆都不會再拿起,更不要提訴說,甚至有意迴避與遺忘。

然而,這又是多麼可笑,人縱然不能太矯情,但是,如果人生活這一輩子,連偶爾想要抒發的情緒,偶爾想要矯情的感傷或慨嘆些什麼都要勸自己隱忍,連說一句話都要考慮是不是會讓別人嘲笑自己太過於矯情,那樣豈不是太過於憋屈,那麼人心中那點真切的感受又算什麼?故做出來的淡然與從容,又有什麼意義?多少真情實感都是在那看似矯情的敘述中流露而出啊!

有時候矯情不是無意義的易感,而是多少真心切意的感受。或許,我今天的文章內容便顯得矯情,卻又是我不得不說的。

很久以前,我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段話,倍覺入心,又感些許無奈。他的這段話是這樣的:“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做到被所有人都喜歡,只有做好自己。甚至,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批評和建議。

我沒有過這種奢求,但是在學生時代的我曾有過另一種美好的想法:對每個人善良,同時發現每個人的善,每個人都和睦相處,每個人都不會心懷仇恨,不會發生爭執。如果我們沒有什麼交集,那麼就井水不犯河水。

成熟後的我,才發現,這也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在無交集,無利益牽扯的人們之間,僅僅做到井水不犯河水,都沒那麼容易。有時候,你做到了善良,你設想對方擁有如何美好的心靈,對方不一定會配合你的善良。

我是一個一旦和別人決裂,就不會主動去求和好的人,一是難為情,二是心裡已經出現了隔閡。同時,我又是一個很容易被感動的人,當一個不相識的人,甚至是和我發生過矛盾的或是我的敵人,做了什麼令我感動的事情後,我可能就冰釋前嫌,原諒他曾經的舉動,願意去相信每個人都是善的。但是,有些時候一些美好的舉動卻是披著虛偽或是邪惡的外衣的。

這時候,你才明白,你不能對所有人都好、都存有善意,因為有些人真的配不上這種好。

當某一天,你發現他(她)的真面目時,你會憎恨你當初所付出的好的。人要善良,可是善良卻是留給能夠配得上這種善良的人的。

也許這些話,有些負能量,但是這絕對不能說明人與人之間就沒有真摯的情誼,就沒有真善美的存在。之前我也有過因為自己的偏見而不正確地評判了別人的錯誤。但是在得知這些事情的真相後,我是快樂的,一邊慚愧一邊快樂的感覺,我也多麼希望,我們心裡的“壞人”都只是因為我們的偏見、我們的誤解。有時候恰恰相反,我們心裡的“好人”不過是我們將其美化後的形象。

我們要保持善良,我們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友善的人更多,但是這些相信不能成為我們被傷害被重傷的理由,我們的善良要給那些同樣善良的人。

我們要愛憎分明,我們要同時善良又強硬。我們不去消耗別人的善良,也絕不要別人消耗了我們的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