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危急存亡?一位教授的12點看法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布重磅文件,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這一重大變化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浙江工商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教授俞立平在科學網博客發文,提出關於SCI論文的12點看法。


他認為,SCI的真正問題,是在微觀評價和考核中,是局部的,不要誇大SCI的問題。科技評價包括宏觀評價和微觀評價,用SCI做宏觀評價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用SCI做微觀評價要慎重,重點要看論文質量。


以下為《關於SCI論文的幾點看法》原文:


第一,SCI論文是通過同行評議審核後發表的,因此SCI天然具有定性評價功能。


第二,SCI對科技評價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微調的方法適當加以修正,不可以動搖SCI作為評價核心指標的根基。


第三,科技評價包括宏觀評價和微觀評價,用SCI做宏觀評價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用SCI做微觀評價要慎重,重點要看論文質量。但是在微觀評價中,比如人才評價、職稱評審等,如果SCI論文達到一定數量,尤其是一區二區論文,那麼數論文評價也沒有問題,比較公正,SCI總體上是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重要顯示指標。


第四,SCI的真正問題,是在微觀評價和考核中,是局部的,不要誇大SCI的問題。


第五,高校對SCI考核方式問題並不是SCI的問題,SCI發展多年,相對成熟。並沒有要求高校強行考核,甚至將論文指標分配到教師個人,但這和SCI本身無關。


第六,“以刊評文”固然不對,但是在一定情況下,”以刊評文”是可以的,比如宏觀評價,特別是評價大學、學科、團隊時,高水平論文數量大致能反映問題。比如SCI一區、二區論文數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重要期刊論文數量等,很能說明問題。即使在微觀學者評價中,拿出10篇論文以上,這樣的學者直接給教授、博導,基本沒有問題。


第七,學術評價是有成本的,SCI作為一種成本較低的評價手段,應該給其一定的存在空間。很多宏觀評價,採用同行評議的方式不僅成本高,而且難以保證公平。


第八,高校不宜給院系甚至教師下達SCI論文任務,資源配置也不參考SCI,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在高校評價和學科評價中取消SCI。


第九,教師從事真正的科研,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這並非功利。取消SCI獎勵不是不可以,要適當評估一下其影響。


第十,鼓勵論文發表在中國,不能操之過急。


首先哲學社科論文應該鼓勵中文發表,其中部分學科應該兼顧中英文發表,如經濟學及一些方法技術類學科(統計學、管理科學等),自然科學應該鼓勵英文發表;其次中國英文期刊過少,尤其是高質量的英文期刊,目前只有兩三百種,建設需要一個過程;基礎理論論文應該加強國際交流,版面費損失和版權損失暫時是國際交流的成本。


第十一,如果弱化SCI的評價功能,那麼替代手段應該更加科學、公平和規範,一定要早做準備。


第十二,對SCI認定及其處理,要充分尊重領域專家的建議。


針對上述博文,科學網博主紛紛發表評論:


博主王宇:基本同意。三區四區可能有灌水文,但一區二區期刊的文章質量總體是有保障的。


如果完全交給同行評審,可能會造成極大不公。比如現在一些地方高校裡,年紀大的正高職稱人員很多都沒發表過SCI文章,職稱評審甚至要求把SCI論文全文翻譯給他們看,讓他們去評價新生代的青年學者,結果可想而知。

可以微調,但不宜全盤否定。沒有替代產品,只會更糟。


博主安海龍:SCI能讓整個國家“唯SCI”,本身就是其重要性和公正性的體現。新政在涉及以論文和創新性為基礎的學術評價時,還是應該給SCI一定的地位,比如SCI基礎上的綜合評價,否則過猶不及。


博主季丹很多人認為原創研究和人才不靠“數數”就無法評價,其實不然。


①一流人才:能夠用10個字以內說清自己原創成果的學者是一流人才(比如提出相對論、提出微積分、發現並提取青蒿素、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培育超級雜交水稻等等原創成果都是幾個字就能說清的,但原創成果必須要論文、專利、國際影響的支撐材料和證明);


②二流人才:能夠用20個字以內說清自己原創成果的學者是二流人才(原創成果必須要論文、專利、國際影響的支撐材料和證明)。


總之,論文並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看在什麼評價範圍內以及如何使用論文。評價三流以下人才(占人才總量的95%以上),還是可以數“SCI”論文數的,但如果沒有原創性成果,單憑論文數量,無論多少都只能停留在三流學者的層次上。


二流以上人才(占人才總量的不足5%),必須看為人類知識體系是否做了增量,也就是是否有世界公認的原創成果,而原創成果不能靠自己嘴上吹,而必須有論文、專利、國際影響等實際支撐材料證明,對於一、二流人才而言,他們的論文並不是用來“數數”用的,而是用來證明確實有原創成果用的。


博主江校宇:要實行分類評價,基礎研究肯定要看論文的篇數與質量;應用研究,不能看論文,要看實際應用成果與產生的效應、解決的就業人數 SCI畢竟是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體系,當下重要的是去掉“唯”,而不是完全摒棄或否定。


博主徐立帥:發表文章本身沒有錯誤,不同單位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才是需要解決的。


SCI危急存亡?一位教授的12點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