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要大發展的最重要前提是什麼?

皇城國醫徐光福


山東要更好的發展,小編認為最重要就是要解放思想,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其實山東現在就是這麼做了。

我們都知道,山東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但近年來山東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與粵蘇兩省漸行漸遠,造成“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困局。山東經濟結構偏傳統,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佔比40%以上,國企眾多,民營經濟活力不足等。



山東人受孔孟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世代養成了勤勞踏實的作風,但這最大的缺點就是思想保守,普遍缺少創新發展的闖勁,不過近年來山東省政府開始派遣眾多代表團趕赴各省考察學習,學習先進城市、先進省份的改革發展經驗,虛心向它們取經,這是很好的一種轉變。

近年來山東也經受住經濟發展放緩的巨大壓力,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業,發展四新經濟,目前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這也是很好的轉變。



另外,山東的發展模式也在慢慢改變。一直以來,山東走的是相對均衡的發展之路,省內強市林立。截止2018年,山東全省16個地級市中有15個進入全國百強,可見山東各市的實力不弱。但這也造成了頭部城市不夠強,全省只有青島一個新一線城市,而且實力還在全國十名開外。一線城市對人才、資金、技術的吸收並非一般城市能夠比擬的,因此廣東經濟發展雖然不平衡,但擁有兩個一線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非常的強悍。而如今山東也正在改變,越來越重視省會的發展,“省會首位度”是近兩年山東出現比較頻繁的表述,可見山東做大做強省會的其迫切心情。未來山東有望打造青島、濟南“雙子星”,引領全省經濟發展。

總之,山東未來發展必定會越來越好,就讓時間去驗證吧!


錦繡中源


山東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幾個前提,一是未來趨勢,二是自身基礎。

現在看看山東的經濟基礎,青島的家電,現在實際上已非朝陽,產業週期進入後半段,啤酒就只能呵呵了;煙臺的化工和冶煉,輻射有限;濟南的信息產業,很難成為扛旗;西南的製藥,依舊吃老本;魯西北的蔬菜先天決定規模大不到那去;其他的發動機之類,難有質的提升。

一個大省的未來,有兩點,一是踩準點,抓住趨勢發展未來核心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解決老百姓的普遍生活水準。但是這需要下長久的功夫。這也意味著短期GDP不見成效或者不顯著。然而這也是必須要做的。日本在上個世紀末之後痛定之後,資源集中發展核心技術研發,為未來幾十年打下良好基礎。

未來的趨勢,新能源,物聯網,小康,5G/6G

,區塊鏈。

資源除了上述原有資源之外,還有核心高端人才的匱乏。

所以要解決問題,需要解決幾個,一是目標,二是資源,三是路徑。

結合新能源,是否可以把鋁業及發動機和新能源汽車結合,集中突破,形成區域產業競爭優勢。

物聯網,山東路好是全國出名,打通環渤海高鐵,實現渤海海底隧道。整合東北的製造,將山東半島打造為區域物流服務中心。並藉此發展物聯網信息服務產業,對環渤海區域物流/形成支持,進而輻射全國。

信息產業,現在實際上比較差。可以把區塊鏈與未來惠民應用結合,這未嘗不可一試。

小康社會,主要是針對農村人口。將農村合作的金融支持與聯合創業結合,形成區域產業特色,以互助居家結合信息技術解決農村的醫療和養老問題。

當然,在資源方面,山東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匱乏。北京是個大磁場,周邊人才都往北京跑。山東既然研發不佔優勢,可以在產業轉化上下功夫。你爭不過北京,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和優秀人才共贏。當然,還有歐美的頂尖人才,兼收幷蓄。

最為重要的是,打開胸懷和格局。不為二三年的gdp,為長遠佈局。


禺梵


首先要搞活沿海地區經濟,特別是從山東半島煙臺一直到與江蘇搭界的沿海城市,有著發展海洋運輸的區位優勢,包括煙臺,威海,青島,日照,臨沂也應包含在內,如果把嵐山港劃給臨沂,是最優的搭配。沿海經濟搞活了,再逐步往山東西部地區發展,然後整體把山東經濟帶動起來。

其實山東已經失去了發展沿海經濟的前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機遇沒能抓住去很好的利用,在不痛不癢中靜觀其變,結果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落伍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如火如荼,山東則已經痛失機遇。除了山東半島上的煙臺,威海,青島以外,山東綿長的海岸線其它地方一片荒涼的景象,真的很難想象當今中國還有如此荒涼的沿海地帶。

臨沂是魯東南經濟帶上一顆耀眼的新星,但是省府根本無意去培養,任其自力更生,不管不問。把主要精力放在省府濟南,做為行政中心,地位無可替代,打造經濟強市,也只能是信心滿滿,現實骨感。不佔天時地利,區位優勢,經濟上的強勢不是人為能製造岀來的。


人在江湖s


山東要發展,首先要解決高端人才的待遇問題,這年頭,說什麼都是虛的,只有錢最真實,你給人家10000,給人家講奉獻精神,哪趕得上別人給100000來的實在,山東出學子,但是畢業後留在本地的寥寥無幾,都被南方挖走了,沒有人才,靠什麼和別人競爭?


西瓜2226


山東留不住人才的根源在那裡?山東人是很勤勞,山東人是很敬業,可在山東工作也得養家餬口吧,要想馬兒跑又不想給馬吃草,行嗎?你說。


user6936103077981


一:安定大於一切。二:能者上、庸者下。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出去、請進來,步子再邁大一點。


雲中鶴甯


山東大發展的前提是區劃調整,做大中心城市。

2018年的中央巡視工作中,濟南、青島、南京、哈爾濱、瀋陽被中央巡視組指出“發揮省會城市、中心城市作用不夠”。由此可見,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通過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的發展,是當前城市化過程裡中央非常重視的“戰略”。

社會發展進程,表現在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的規模越大,城市匯聚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越大,GDP總量(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也越大,彙集的資金總量和GDP總量是衡量經濟發展、反映城市規模的重要指標,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的GDP是世界最大城市紐約的50%還不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的競爭是大城市的競爭帶動大區域的競爭!地級市、縣區、鄉鎮、村社區的設立與合併、撤銷都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

山東省地處黃河中下游平原沿海地帶,地域優勢得天獨厚,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直佔據全國GDP總量第一,逐步被廣東、江蘇超越,並且與江蘇越拉越遠,GDP退居全國第三,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城市的時候,山東城市被提及的比率非常低。山東省的城市總體發展都不錯,大多數都能打60分,濟南、煙臺能打70分,但是80分的只有一個:青島,90分以上的沒有。經濟、人口分佈過分均衡,導致“首位度”不夠,“中心作用不突出”,在參與全國競爭的時候,山東拿不出“像樣的城市”。GDP規模在全國位居前三,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山東省一個沒有,這種局面讓中央很為難,想給發一頂“國家中心城市”的帽子,都不知道要給誰。所以“加大中心城市作用”、“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調整行政區劃勢在必行!現有的17地市讓整個山東除了青島都是一潭死水默默無聞,行政區劃調整可以激發活力、釋放紅利,迅速改變這種被動狀況。同時整合資源、減輕財政負擔、壯大區域中心城市、培育經濟發展領頭羊,是新舊動能轉換、提高GDP總量和資金彙集總量、山東城市走向國際化和大都市化的關鍵舉措,是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亟待突破之舉。

濟南濟南,位於泰山北麓,濟水之南。濟水就是現在的黃河,濟南已經跨過黃河發展濟北,又把泰山東麓的萊蕪劃入,不宜再叫濟南,千年古地名終歸湮沒於歷史。主城四區合併為泉城區,同其他各區縣一起與泰安合併成新的省會城市,新省會名字泰安市,寓意國泰民安!省會城市下轄泉城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濟陽區、萊蕪區、鋼城區、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區、平陰縣、商河縣、新泰市等十區二縣一市,省委省政府機關和CBD總部基地搬遷到泰山腳下東北麓與萊蕪之間,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緩解交通堵塞壓力,拓展省會城市的輻射空間,把泉城和泰山同時納入山東省會,將大幅度提升省會城市的首位度,大踏步地提高山東省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排名位置,增強省會城市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一舉跨入一線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行列。作為山東的地理中心、齊魯的交匯之處——泰安的強勢崛起,將帶動山東全省的重新崛起!

泰安南面的寧陽縣撤縣設區、東平縣撤縣設市,菏澤市鄆城縣撤縣設市,棗莊的滕州市撤市設區、薛城區和濟寧市微山縣合併為微山湖區、和棗莊其他各區整體併入魯西南的地理中心城市濟寧。

東營併入濱州,顧名思義,濱海之地方為濱州,濱城區和東營城區連為一體,濱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海之濱。

濱州市鄒平縣撤縣設市、博興縣撤縣設區併入淄博。

淄博市沂源縣、日照市莒縣和嵐山區併入臨沂,臨沂市莒南縣撤縣設區,臨沂從臨近沂河,到跨越沂河,再到跨越沭河,最終走向沿海,成為佔據整個沂蒙山區的依山傍海大城市,不宜再叫臨沂,可更名為沂蒙山市。

日照市東港區、五蓮縣、煙臺市萊陽、海陽、濰坊市諸城和高密併入青島,威海併入煙臺,煙臺市萊州併入濰坊,濰坊統領發展萊州灣,青島統領發展膠州灣,煙臺統領發展半島東部沿海。

地級市合併後按城市規模排列山東省有泰安、青島、煙臺、濰坊、淄博、濟寧、沂蒙山、濱州、菏澤、聊城、德州11個地級市。17地市整合為11地市,大幅度縮減行政開支,有利於增強山東省會泰安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競爭力,有利於加大發揮青島作為山東省經濟發展排頭兵作用,有利於泰安、煙臺兩個二線城市邁入一線,提高濰坊二線城市排名,有利於濱州、沂蒙山、濟寧這3個三線城市跨入二線,帶動魯北魯南和魯西南,更有利於全省加大對西部3個地級市菏澤、聊城、德州的扶持力度。城市的合併調整成就的不僅僅是做大城市,更是點燃齊魯人民奮發向上的夢想,釋放砥礪前行的激情!

山東省會合併為泰安,再造一座經濟泰山,作為中國的縮小版,山東將重新崛起。




祖國江山美如畫2020


省會搬離濟南,再造一個新省會,放大版的新區。所有遠離主城的區縣省直管,充分釋放區縣活力,逼迫現有地級市自立自強。學習浙江。一百萬一下的縣合併減少行政成本。


靜悟人生73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製造2025》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在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大調整、大變革的歷史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迎接全球製造業發展方式深刻變革的重大舉措,是規劃製造業崛起的路線圖。為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進山東製造強省建設,努力打造中國製造“山東版”,特制定本綱要。

  一、重要意義

  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全球製造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迴歸”戰略,試圖贏得製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加快謀劃和佈局,積極融入全球再分工體系,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搶佔新一輪製造業競爭制高點。全國各省(區、市)也以落實《中國製造2025》為契機,把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強優勢、補短板,研究政策、出臺措施,加快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我省是製造業大省,在全國製造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已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的製造業體系,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但是,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動力、比較優勢和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省製造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一是規模總量較大,但產業結構偏重。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達到12.5%左右,但輕重產業的比例為33∶67,能源消耗高、環保壓力大,對資源和能源依賴性較強。二是產業門類齊全,但中高端產業佔比較低。我省41個主要產業門類均有涉及,但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僅為32.5%,裝備製造業佔比僅為28.5%,產業層次偏低。三是省內國內市場佔有率較高,但國際市場競爭力相對不足。我省產品省內、國內和國外銷售額比例約為5∶3∶2,國際市場份額較小,外向度較低。四是創新體系較為完善,但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業擁有技術研發機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居全國前列,但創新成果轉化率僅在20%左右,創新引領動力不足。五是發展速度較快,但發展模式粗放。“十二五”期間,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8%,201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6倍、1.3倍,但工業增長主要是依賴產能擴大,粗放型特徵較為明顯。

  製造業是今後一個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戰場,是提高區域競爭能力的主要載體,是我省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關鍵領域。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製造業水平的差距,在國際中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對於實現省委確定的“一個定位,三個提升”目標要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全省上下要認真貫徹《中國製造2025》,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立足製造業基礎優勢,克服自身問題和不足,從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出發,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製造業由追趕型向引領型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由山東製造向山東創造轉變,實現由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的跨越。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對接《中國製造2025》,以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堅持“創新驅動、質量優先、結構優化、綠色發展、以人為本”的總體思路,揚長避短、精準施策,做大優勢、補齊短板,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拉長產業價值鏈,努力構建產業新體系,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積極轉變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和倒逼政策機制,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2.堅持創新引領、內涵發展。優化創新發展環境,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以行業和企業為載體的技術創新平臺水平,促進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3.堅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山東省情,發揮製造業特色優勢,揚長補短、抓住關鍵,集中力量發展先進產能,利用倒逼機制化解過剩產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製造業整體素質提升。

  4.堅持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強化資源環境倒逼機制,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著力加強節能環保,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資源接續保護、生態環境友好的綠色製造體系。

  5.堅持對外開放、合作共贏。依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增強山東製造的國際影響力。

  (三)戰略目標。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對接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積極打造中國製造“山東版”,努力推進山東製造強省建設。

  1.打造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點。聚焦國家先進製造業優先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立足山東現有產業基礎,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提升產業優勢,補強薄弱環節,擴大產業鏈延伸領域,培植一批代表中國製造先進水平的骨幹產業和重點企業,成為國家級戰略產業的強有力支撐。

  2.打造科技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瞄準科技創新前沿領域,發揮特長優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以行業和企業為載體的技術創新平臺水平,努力培育產業創新的領先優勢。

  3.打造兩化融合的先導示範區。依託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互聯網公用網絡平臺建設優勢,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在智慧園區、智能工廠建設等方面探索創新,發揮先進示範引領作用。

  4.打造綠色發展的關鍵空間帶。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強化節能減排綜合措施,爭取今後十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實現探高回落,能源消耗強度繼續降低,煤炭消費實現明顯削減,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在全社會更高層次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5.打造對外開放的深度合作區。進一步發揮山東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依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積極對接日韓,緊盯歐美再工業化進程,落實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推進對外合作,提升山東製造的國際競爭地位。

  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水平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兩化融合、綠色發展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形成產業基礎雄厚、結構調整優化、質量效益良好、持續發展強勁的先進製造業體系,基本實現製造業強省目標。

  到2035年,山東製造整體達到國內製造強省前列,世界製造強國中等以上水平。

  到建國100週年,山東製造整體達到國內製造強省領先水平,世界製造強國前列水平。

  全省製造業素質提升主要目標如下:

  戰略任務和重點

  今後十年,全省以實施山東製造強省建設為重點,發展壯大十大裝備製造業,培植提升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實施八大專項工程,推動製造業實現中高速發展,向中高端邁進。

  (一)發展壯大十大裝備製造業。把握世界前沿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立足山東現有產業基礎,集中力量發展壯大十大裝備製造業,確保我省在高端智能製造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1.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高端服務器、雲計算設備、操作系統及高端工業軟件、數字家庭、新一代網絡與通信、物聯網等產品和技術,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增強電子信息產業領先優勢。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聚焦汽車、軍工、航空航天、家電、醫藥生產、船舶等行業,大力發展智能製造,重點發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檔數控機床、複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圍繞汽車、電子、機械、化工、輕工、家政、醫療、商業等產業需求,發展各類工業機器人及控制系統、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高端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核心部件。

  3.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面向海洋資源開發需求,重點發展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淺海固定採油平臺、深水鑽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等海洋油氣裝備;深水半潛式起重鋪管船、大型半潛式運輸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勘察船、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輔助船舶及海水淡化資源綜合利用、海上後勤補給等裝備;綠色節能環保的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及大型豪華客滾船、遠洋漁船,突破發展大型豪華遊艇和郵輪。

  4.軌道交通裝備。突出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可維護性,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高檔客運列車、城市地鐵、快速重載貨車,積極發展鐵路工程施工及養路機械裝備、信號及綜合監控與運營管理系統,以及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產品。

  5.汽車及零部件。重點發展節能環保型中高檔乘用車、節能高舒適性高附加值輕量化載貨汽車、豪華安全可靠型客車、高技術高安全性多功能專用車,大力發展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等各類新能源汽車,以及高性能發動機、自動變速器、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身附件及安全系統部件、汽車電子、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配套產品。

  6.電力裝備。加快發展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組、大型風機主軸、核反應堆內構件、光伏發電的關鍵技術和裝備;大力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超臨界火力發電系統、無功補償及電能質量治理設備;積極發展高壓、超高壓、特高壓交直流大型高效節能變壓器、斷路器、全封閉組合電器等智能化輸變電成套設備。

  7.現代農業機械。重點發展智能大型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大型多功能聯合收穫機械、大型噴灌機械、先進植保機械、集約化畜牧養殖裝備、農產品加工成套裝備、農產品保鮮藏儲與加工包裝機械設備等產品。

  8.工程機械。開發使用節能新技術、衛星定位、數字傳輸、智能自動操控、遠程監控技術等,重點發展先進推土機、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旋挖鑽機、路面機械、樁基施工機械、大型建築施工機械、大型盾構機、上架橋設備、隧道掘進機及高端液壓基礎件等,向現代高端工程機械發展。

  9.專用設備。以汽車製造、輕工紡織、醫藥生產、冶金製造、高效印刷、石化等領域為重點,發展汽車自動焊接塗裝生產線、食品加工自動生產線、印染紡織數控生產線、醫藥生產智能化、冶煉鑄造自動生產線、大型煤炭井下自動綜合採掘輸送成套設備、數字智能高速多功能印刷機械、成套鑽井設備、大型壓裂成套裝備、固井裝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日用玻璃和造紙成套設備等,提升專用設備開發和生產水平。提高醫療器械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高端新型醫療設備、醫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產品。

  10.節能環保裝備。重點發展大氣和水汙染防治設備、裝備產品再製造設備、餘熱餘氣發電設備、環保節能設備。開發富營養化汙染防治、高負荷生物脫氮除磷、工業爐窯煙氣脫硝脫硫除塵、高效厭氧好氧生物處理、高鹽度及難降解有毒有機廢水處理、蜂窩陶瓷尾氣淨化系列產品和固液分離機械等技術裝備;完善水泥窯工藝裝備,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及工業汙泥、危險固體廢棄物和建築廢棄物;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脫硫脫硝和袋式除塵技術、日處理600噸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燒、機動車尾氣淨化控制設備、焚燒煙氣和二噁英控制設備及環境監測儀器等。重點發展節能高效循環流化床鍋爐、新型高效煤粉工業鍋爐、燃油氣工業鍋爐燃燒系統,擴大高效電動機應用,大力發展三相異步電動機、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等高效電機產品,發展蓄熱式燃燒技術裝備,力爭在預混和蓄熱結合、蓄熱體材料研發、蓄熱式燃燒器小型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培植提升十大特色製造業。圍繞構建現代製造業體系,以改造提升現有產業為出發點,立足山東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著力提高山東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水平,與裝備製造業一起成為製造強省建設的主要支撐力量。

  1.新材料。重點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輕質合金、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等產品;積極發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晶體材料以及石墨烯、納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導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2.新醫藥。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新型疫苗藥物、生物診斷試劑等生物醫藥;突出發展海洋糖類創新藥物、海洋小分子創新藥物、海洋中成藥等海洋藥物;大力發展現代中藥,加快現代生產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融合,推廣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離、超臨界萃取等新技術、新工藝在中成藥研發和生產中的應用。著力發展新型製劑產品,推進緩控釋、靶向、透皮、黏膜、載體給藥系統的研究開發,實現微球、脂質體等藥物的產業化。

  3.紡織服裝。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生物質纖維和功能性差別化新型纖維及其產品的開發應用。加快發展高檔多種纖維混紡、色紡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等紗線;大力發展高檔色織織物、特寬幅印染,建設高端印染產品加工基地;積極發展系列化中高檔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發展西服、高檔色織襯衫、牛仔系列服裝、時裝、職業裝、針織服裝、休閒運動裝和童裝等,提高終端產品比重。

  4.食品。重點發展水產品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製造、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果蔬加工及飲料製造,提升糧食加工、食用油加工水平,規範發展乳製品、酒類製造業。提升我省食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安全感和美譽度,增強競爭力。

  5.家電。重點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為基礎的新型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電視機、熱水器、小家電、健康保健電器等產品,培育配套產業支撐體系,提高集約集聚發展水平,推動產業向高端、節能、智能化、個性化發展。

  6.紙品。進一步開發高得率漿和再生纖維以及秸稈為原料的造紙新產品。重點發展新聞紙、未塗布印刷書寫紙、塗布印刷紙、白板紙、生活用紙、箱紙板和瓦楞原紙等包裝用紙,開發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大宗和特種功能型紙及紙板,大力拓展紙製品加工應用範圍,延長造紙產業鏈。

  7.輪胎。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和產能整合,提高輪胎產業集中度。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應用綠色製造技術,不斷提升乘用子午線輪胎、載重子午線輪胎和工程子午線輪胎等產品的性能指標,重點發展高性能、綠色、安全輪胎產品。

  8.石化。實施重點骨幹企業的煉化一體化改造提升,發展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石化企業。重點攻克推廣煉油、清潔汽柴油生產、合成樹脂及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改性、高端化工新材料製備等關鍵共性技術;發展通用級合成材料的特種牌號和專用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特種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特種橡膠及彈性體等化工新材料;開發生產新型橡塑助劑、新型中間體及添加劑等精細化工產品。大力發展綠色化工,降低生產成本與消耗,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和毒性,減少產品全生命週期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9.建材。水泥,重點發展核電水泥、高鎂低收縮水泥、油井水泥、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低鹼水泥、海洋工程水泥等特種水泥,引導企業延伸產業鏈。平板玻璃,重點突破超薄、高強、無鹼、鍍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產品生產及深加工技術,大力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超白玻璃、光伏發電玻璃、屏顯基板玻璃、航空和車用安全玻璃等高性能產品。建築陶瓷,重點發展防靜電瓷磚、防輻射瓷磚、夜光陶瓷、太陽能瓷磚以及自潔抗菌、耐磨、耐汙、防滑、保溫等功能型或複合型產品及其相關配套產業。

  10.有色。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用鋁材、交通運輸用鋁材、包裝印刷用鋁箔、電子家電用鋁箔、鋁合金壓鑄件、鋁杆鋁線等高端鋁材,以及高精度高效換熱銅管、電子電器精密銅帶箔、高速列車接觸銅線等高端銅材。發展黃金深加工業,加強設計研發,延伸產業鏈條,著力發展黃金珠寶首飾、工藝品及高科技工業用金。

  (三)組織實施八大專項工程。加快實施《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5—2020年)》和22個行業實施方案,圍繞自主創新、智能製造、質量品牌、綠色發展、服務型製造、中小企業成長、軍民融合等重點領域,積極推進先進經營理念、先進技術標準、科學管理方法、高效工藝設備等在製造業廣泛應用,努力縮小與國際製造業先進水平差距。

  1.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圍繞重點培植髮展的優勢產業,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示範,定期推出全省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擇優對重大自主創新項目予以支持。推進科技創新,通過財政支持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充分發揮產學研平臺的橋樑紐帶作用,推進技術、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合作,加速技術成果產業化。搭建一批對全省產業及區域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高層次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優化科技計劃管理模式,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到成果轉化、產業化示範等環節完善的科技計劃體系。

  2.智能製造工程。以建設新型智慧園區和智能工廠為重點,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推進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全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抓好標準體系建設和試點示範。加快發展各類智能製造裝備和產品,發展針對關鍵設計工具、數字化設計與仿真分析、行業應用等領域軟件。以機械、電子、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汽車、輕工、紡織、輪胎、冶金等行業為重點,以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供應鏈優化為路徑,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系統、增材製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推進工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規劃佈局,儘快形成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絡。加強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完善山東省工業雲平臺和大數據服務平臺。加快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創新,推動下一代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融合聯動發展。

  3.工業強基工程。以提升制約製造業技術水平的核心基礎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統稱“四基”)為重點,實施工業強基專項行動。建立全省“四基”數據庫,突出產業重點領域和共性關鍵環節,定期發佈“四基”攻關指南,建立部門間協調推進機制,組織開展全社會技術協作與聯合攻關。開展創新成果應用示範,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推廣應用。完善首臺(套)獎勵、風險補償等財政激勵政策。建立材料需求對接信息平臺,實現關鍵基礎材料的有效對接。以省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成立省級材料研發試驗室,為產業技術基礎支撐提供保障。

  4.標準質量品牌工程。強化計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等技術基礎工作。加強“山東標準”建設,積極開展製造業先進標準試點示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完善提升標準體系,培育打造“山東品牌”發展模式。突出省長質量獎示範帶動作用,推動行業骨幹企業成為國際標準制修訂的主要參與者和實施主體,培育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山東標準”。鼓勵企業開展國際質量認證,提高國際市場信譽度。建立健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機制,推動企業誠信自律、踐行質量承諾。建立製造業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健全企業質量信用信息採集和發佈制度,推進製造業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張網”建設。將質量違法違規記錄作為企業誠信評級的重要內容,加強嚴重失信企業的管理,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商標侵權行為的打擊懲處力度。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升檢驗檢測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支撐保障能力,圍繞我省裝備製造業、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製造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基地,鼓勵建立專業檢測技術聯盟。積極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打造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山東製造”品牌建設,開展品種、品質、品牌“三品”專項行動,推進“好品山東”建設。完善品牌管理體系,指導企業提高商標註冊、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採取收購、兼併、控股、聯合以及委託加工等方式,培育國際知名自主品牌。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會展,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5.綠色製造工程。大力開發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抓好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加快製造業綠色化改造,持續開展重點企業節能低碳行動。以鋼鐵、有色、化工、輕工、印染、建材等產業為重點,推廣餘熱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汙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產業為重點,推廣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節材等先進加工工藝,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積極開發生產綠色產品。以汽車、工程機械、農機、石油裝備、船舶等產業為重點,積極採用節能低耗發動機、輕量化材料、節能內燃機等節能技術和產品。以電子信息、家電、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為重點,推廣應用節能電機、低功耗元件、易回收材料等技術工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培育循環經濟園區和清潔生產企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建設一批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在機床、發動機、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機電設備行業,大力發展再製造產業,實施高端再製造、智能再製造、在役再製造,促進再製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6.中小企業創業成長工程。組織實施小微企業專項扶持行動,創建一批創業示範基地和眾創空間,認定和命名一批創業創新學院和創業輔導師,調動和利用社會各類資源推動創業,培育和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加大財稅政策精準扶持,提高創業成功率。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實施國家、省、市、縣(市、區)資源共享和服務聯動,並把服務延伸到社區和村鎮,擴大創業創新服務受眾面。積極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成長髮展,廣泛開展“一企一技術”創新活動,不斷提高“專精特新”發展水平,鼓勵和引導企業創造更多的技術絕活和專有技術,打造一批“小巨人”,搶佔生產和市場制高點。利用山東省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平臺,組織企業“走出去”,引進和運用更多的先進技術,提高生產裝備工藝技術水平。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建立小微企業貸款獎補和代償補償機制,健全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撬動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積極推動中小企業發行集合票據、集合債、集合信託及私募債,在新三板和我省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融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中小企業。

  7.服務型製造工程。推動製造業依託互聯網、物聯網跨界融合、衍生升級,實現從以產品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需求為中心的模式轉型,加大服務要素投入,提高服務產品比重。結合不同產業特點,推進製造延伸服務鏈條,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總集成總承包、個性化定製、全生命週期管理、產品遠程故障診斷、遠程在線運行維護等新型業態。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託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發展專業化社會服務。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後服務、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探索開展示範帶動,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市縣和企業開展製造業服務化試點工作。

  8.軍民融合工程。加快軍民共用新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圍繞AP1000核電技術,發展壯大核電裝備產業規模。推動軍民兩用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在軍工行業探索開展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工控系統應用試點示範工程。以基礎配套、零部件、通用分系統領域為重點,培育壯大一批“民參軍”專業化“小巨人”。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民口企業參與軍工科研生產。在符合國家安全保密規定的前提下,拓展信息發佈渠道,合力發佈武器裝備需求任務信息、《“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和《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實現技術、產品、項目、企業等信息高度共享。加強軍民資源共享,推進各類技術創新平臺開放共享,支持軍民兩用產品雙向轉化,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建立動態調整的軍民融合產業重點項目庫。培育建設一批戰略規劃導向清晰、產業特色明顯、產業規模較大、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新型工業化產業(軍民融合)示範基地。研究制定船舶配套產業自主化發展推進計劃,調整優化船舶產業結構,加強供需對接,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在軍工領域的應用推廣。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依託,創建國家級船舶工業創新中心。

  保障機制和措施

  建設製造強省,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依法行政,改進完善製造業在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兼併重組、淘汰落後、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循環經濟等領域立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創新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方式,提高規劃制定、政策研究、標準實施水平,增強事中事後監管能力。積極適應未來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技術發展,探索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新模式,確保特種設備運行安全。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建立行業自律運行機制。

  (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積極採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和重點項目導向計劃,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優化工業投資結構,擴大有效投資。圍繞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等傳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益。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強化技術改造激勵和約束機制。

  (三)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深入實施“兩區一圈一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經濟隆起帶)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佈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特色和優勢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積極打造產業集聚平臺,搞好產業集群研發孵化、檢測檢驗、公用設施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吸引企業進園入區、集聚發展。

  (四)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加強與德、美、韓、日等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業發達國家的合作,依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建設對外合作工業園區,吸引外資以合資合作、獨資建廠等方式投資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製造領域,加大對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的招商力度。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省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推動我省企業與境外企業開展深度技術合作。緊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大力開發歐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場。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國際併購投資,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製造業合作園區,建立營銷及服務體系,拉長全球產業鏈條,發展國際總承包、總集成,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與境外研發機構和創新企業加強合作或直接收購國外研發機構。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加值鏈條,推動製造業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努力打造國際知名自主品牌。

  (五)加大財稅用地扶持力度。加大現有財政資金統籌力度,加強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綜合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研發、技術改造、試點示範和服務平臺建設。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營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企業集約集聚發展,用地指標優先用於確需新增用地的製造業優質技改項目。

  (六)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協調和推動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對我省十大裝備製造業和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在貸款利率、期限、額度上給予重點傾斜。引導商業銀行採用銀團貸款、債權融資等方式為製造業重大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加強銀行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製造業企業合作,積極搞好項目推介,搭建銀企合作橋樑。支持企業上市,擴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放寬民間投資領域,大力發展私募市場,引導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支持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

  (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製造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家培養、選拔、激勵、監督和服務機制,培養造就一批掌握現代經營理念、具有全球視野的現代企業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實施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製造卓越工程師、技師培養計劃,在高等院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強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省技師工作站建設,大力開展“技術比武,崗位練兵”活動,瞄準世界技能大賽,建立一批世賽、國賽訓練基地。圍繞戰略任務和重點,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建設一批優勢學科,提高研究能力,加強山東製造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範,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採取多種形式培養製造業人才。開展國外學習培訓,探索建立國際培訓基地。加大製造業引智力度,加強院士引進工作,依託“千人計劃、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發揮“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載體平臺作用,吸引海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型人才和領軍人才。完善製造業人才信息庫,建立人才水平評價制度和信息發佈平臺。

  (八)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程序,規範行為。加快推動能源價格、工商管理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完善涉企收費基金項目清單及常態化公示制度,取締各種不合理收費和攤派,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切實減輕製造業企業負擔。創新政策扶持方式,支持企業新產品市場開拓。嚴格市場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公正、寬鬆的市場競爭環境。

  (九)健全組織機構。建立推進製造強省建設領導機制,統籌協調製造強省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工作。進一步加強制造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對製造業重大決策提供諮詢評估,為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提供服務。建立製造業智庫,為製造業強省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十)強化監督實施。各市、各部門要建立相應組織領導機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形成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強化任務落實。圍繞《〈中國製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提出的重點任務,分解落實到“十三五”規劃和具體工作中。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落實具體措施對八大專項工程制定實施方案。加強監督檢查。建立統計分析、績效評估和監督考核機制,按時間節點推進目標任務落實。加強宣傳和貫徹,營造製造業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施規劃意見,並抓好組織實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重大事項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的通知.中國山東



大川之道——觀念健康


我只說教育方面:每個區縣增加一所高中,全省新建10個院校(其中211級別2所,普通本科3所,專科5所)10年後山東必定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