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朱棣都是被逼起事,為何前者是明君而後者譭譽參半?

勞倫斯602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兩人都是傑出的皇帝,而且他們也確實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是起兵奪權,也同樣開創了盛世。然而,李世民被後世歷代遵奉為明君的楷模,而朱棣卻是譭譽參半。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是清朝的抹黑!

清朝統治者對明朝歷史的抹黑和醜化,是十分顯著的。清朝是滿族所建立的政權,乘明末天下大亂之機,入主中原,遂竊有天下。滿清入關後,為了塑造自身入主中原的合法性,消除廣大漢人對故明的追思,以便維護自身的統治。於是,便不斷對明朝歷史進行肆意的篡改、對明朝君臣進行大肆的抹黑,甚至醜化、妖魔化明朝君主。

因此,即便明成祖朱棣居功至偉,開創了文治武功都盛極一時的永樂盛世。但清朝史籍上對朱棣的評價,還是不怎麼高,甚至頗有貶低之措辭。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中,雖然也對朱棣的功績和成就給予了肯定,但其中還是不乏貶低抹黑之詞。

在《明史·成祖本紀》中,對明成祖有這樣一段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在這段評價中,開頭的“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一句,明顯就帶有貶低和矮化朱棣起兵靖難一事的意味。而末尾的“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一句,居然還用上“倒行逆施”這個詞。可見,對於朱棣的總評,清朝可是頭尾都在抹黑。

加上,清朝開始流傳的諸如“誅方孝孺十族”這類並無實質歷史根據的野史軼事,也使得朱棣在坊間的形象大打折扣。

反觀李世民的待遇就不一樣了,後世修史不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等,書中都充分肯定了其個人的文治武功,還將他盛世明君的形象和功績都適當進行拔高。而對他個人的一些黑歷史,則有所迴避或是輕描淡寫。

《新唐書》對李世民的評價,是這樣子的“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這段評價當中,不乏對李世民的讚美和推崇之辭,甚至把李世民上升到上古夏商周三代的諸如禹、湯、成康等聖君賢君的高度上來了。

由於後世史書和歷代君王,都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明君之榜樣。因此,李世民早年殺兄淫嫂、逼迫父皇;晚年又父子相殘、沉迷丹藥等眾多黑歷史,也就被認為的刻意淡化,自然也就不存在譭譽參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