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不要跟三觀不一致的人爭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認同

三觀不一致,再怎麼爭執也沒有結果,最後只是互相覺的對方死不講理,氣的也是自己,不如不爭,大家都不用浪費口水。懂你的人你一說就懂,不懂你的人你說再多也沒用。



奇趣收藏閣


沒毛病!


沒才藝的二哥


你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生活中有一種人,叫做“天生槓精”,它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讓你生氣”,他們跟你爭執的目的不是爭執問題的對錯,而是想方設法反駁你、氣你:你說橘子好吃,他就說“橘子很酸”;你說白糖美味,他就說“白糖太甜”;你說“那就橘子白糖都不吃”,他說“你怎麼那麼挑食”;你說“橘子白糖一起吃”,他說“你不怕中毒嗎?”總之,怎麼做都不對。這樣聊天,能把我們氣的七竅生煙。

有一幅漫畫我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個故事來自於《伊索寓言》。從前,有一對父子趕著驢進程。路上有人看到了,就笑話他們“你們怎麼不騎驢”,於是父親讓兒子騎驢。這個人又說“這個兒子太不孝順了,怎麼能不讓父親騎驢呢”。所以兒子就下了驢,讓父親騎驢,這個人又罵“這個父親太狠心了吧,竟然讓小小年紀的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著嗎?”。父親又讓兒子一起和他騎驢,那個人又風言風語的說“你們兩個都騎驢,不怕把驢累死嗎?” 父子倆氣得回家了。

這種“習慣性否定”已經成了一種心理疾病,這種人通常三觀都不正。無論你說什麼,他們都是“我覺得不好”、“你說錯了”。這種人本身是通過否定別人甚至貶低別人來讓自己重新獲得優越感。在心理學界,有一種理論叫做自我肯定理論(self-affirmation theory)。這種人恰恰是知道“沒有任何人喜歡被否定”,因此他通過否定我們,不僅他獲得了快樂,而且也讓我們獲得了一肚子氣,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付這種人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忽視它的否定,不去和他們反駁。因為不反駁,他們就沒有機會來讓我們生氣。既然他的目的是讓我們生氣,那麼我們就選擇不生氣,因為如果我們生氣就中了他的計。

講一個我經歷過的故事,我有一個表弟,是一個紈絝子弟。有一天他來我家玩,他和我老公閒聊,發現他總是用一些歪理邪說來反駁我老公給他提的職業發展建議,而且說的都是三觀超級不正的理由。把我老公氣得飯都吃不下。我就跟表弟說“你也長大了,要找個工作了,不能一直這樣靠著父母”,他就反駁我“我爸媽如果不管我,他們就沒事幹,就老年痴呆了”,我正要生氣,一下子想起來“如果這時候和他爭執,我就也生氣了,就中計了”,所以我就不理他走開了,留下他在那裡不知所措。

有一位哲人說過“真正的聰明人,從不吵架,而是向他們揮手,祝他們好運,然後繼續走自己的路”。希望你能收穫快樂。


菲歐娜在新西蘭


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不再會有哪些無所謂的爭吵,對於我來說。好相處,話題一致那就多聊一聊,如果覺得聊不在一起那就不要勉強。沒了“他,她”日子照樣過,地球照樣轉動。

不必為了那些不一致的“三觀”爭吵,真的沒有必要,實在解決不了的就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何必為了吵架傷心傷肺。

如今,我需要的是一份寧靜,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越界,那別人應該也不會和你吵架,即使吵架,只要你不搭理,“他,她”也會覺得你很無趣。那就自然吵不起來。



燕小王


認同,和三觀相同的朋友在一起會相處非常舒服,他了解你的為人,認同你的處事方式,也清楚你的底線。

反之,三觀不一致的朋友 不會感受到你的原則和堅持,只會嘲笑你的傻氣。相處起來非常的累

以前有一位朋友,很早才十幾歲就出來打工了,工廠,酒店,養雞場 每個地方都呆不超過3年 ,零零散散找的那些都不算,現在他35歲 依舊無房無車無存款。他有著超前的消費觀,只要有錢就花,沒錢就餓!或者是蹭!借!在他的觀念裡,不趁年輕的時候消費,老了死了都消費不動了!

但凡買什麼東西,第一句話就說,你管它多少錢? 喜歡就行!問題是咱得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呀!

現在的結果是80%的朋友都漸漸離開了他,欠的那些錢少的要不到,多了他也沒錢還,這就是自私自利的消費觀,三觀不合造成的結果!

有些行為三思而後行,正確的消費觀 ,也為我們以後做打算,人總是要依靠自己的,朋友幫得了你一次 二次,總不能幫你一輩子吧!




甜美的好心情


我很認同這句話

在你的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有誰的人生能與你一致,所處的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都會讓我們對很多事物有不同的見解,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自己世界觀。[紅臉][紅臉]

所以有時候你們三觀不同,容易起爭執不是因為誰這個人不好,而是因為你們的真的看事的態度不一樣。

社交中,能讓你個人能力有提升的,學到東西,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提升的(合拍的),這樣的不是更好嘛。何必為了與你不在同一“戰線”的人硬走一條路呢~[思考][思考]



養花的小姐姐


道不同,不相為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何必為了自己的三觀要硬生生的改變別人從小長大養成的習慣的認知呢?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學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大家都談不攏了,就不要過於爭執。如果所有的人都統一口徑,那怎麼會有百家爭鳴?如果所有的花朵都開同一種顏色,又怎麼會有百花爭豔?

你去爭執就代表了,你這個人有很強的好勝心,聽不得別人的不同,這樣很容易迷失自己。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一個人在生活中無法隱藏自己的感情,很容易遭受失敗和別人的攻擊,與人為善,美人其美,才能妹妹與共。


國外大事小事新鮮事


說的挺對的吧,以前年輕的時候不懂這個道理,很多事非得吵出來個結果。事實上出來結果又怎麼樣,你說服不了別人,別人又不認同你的觀點,吵贏了和吵輸了最後還不是不開心,又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同真的沒有辦法改變的……

本來各自觀點不一樣,你不可能強迫別人非得接受你的觀點,同理,別人的觀點你也接受不來,相互理解下,社交裡,既然三觀不合,那就沒有辦法交心,都不是交心的朋友,估計以後聯繫也少,這種點頭之交的朋友,為什麼還要那麼較真呢?都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說句不好聽的,三觀不合,根本就沒有話聊!個別偏激一點的,都不想和三觀不同的人廢話,面都不想見。所以爭執還有必要嗎?有那個精力和他爭執不如干點別的,再說了,時間是自己的,你浪費在這事情上,何必呢。





琢磨不透不琢磨


是的,因為三觀不合,是不會爭執出任何結果的。


戀愛交友


與三觀不合之人爭辯無異於雞同鴨講浪費唇舌!你沒有合縱連橫的需求就沒有舌戰群儒的必要,一切的付出哪怕是嘴皮子功夫也不屑浪費於不相干的三觀不合之人。

總之沒有需求就不必多說!說了也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