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常德鼠疫與管控

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漢口創辦救護總隊部(習慣稱救護總隊),由林可勝擔任總幹事兼救護總隊長。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為適應長期抗戰而做的一次重大轉變。在以往的歷次戰事中,紅十字會救死扶傷,但這些戰時救護均為臨時之舉措,而未形成一個有效組織。為了應對長期抗戰,就有必要形成一個有效組織,對醫療人員、藥材器械等進行統一管理,並與戰地部隊進行溝通。在此背景下,救護總隊部應運而生。

應急預案及疫情確認

救護總隊成立之後,其初期工作重心為全力搶救前線傷病兵,並予以收容治療。至中後期,則將工作重心放在了疫情的預防與管控之上。疫情發生之後,救護總隊部認為,第一重要的乃是準確迅速獲得信息情報,得出疫情報告。疫情發生之後,應根據傳染病之種類,分電告與旬報兩種,加以彙報。“凡發現第一起霍亂、天花、鼠疫病例,或獲得確實情報時,應即在十二小時內用電報報告上級機關。並在當地設法廣播警告,以後續有發現者,及其他各傳染病,均按旬報格式填報。”

發現傳染病之後,救護總隊的應急預案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患者之隔離及治療。甲、診斷:根據臨床診斷,查明糞便中有無病菌,並用其他細菌學或血清等辦法,確定其病狀。乙、隔離:霍亂傷寒及痢疾患者,染病期間,施行隔離,以免直接或間接傳染他人。丙、消毒:分隨時消毒、終期消毒。丁、治療:治療應求迅速有效,俾得縮短傳染及隔離時間。

(二)接觸者之留驗。所有與患者接觸之人,須由其最後與患者接觸之日起,舉行留驗五日。留驗期滿後予預防注射。

(三)帶菌人之搜尋。傳染病患者,病後數月數年或數十年,其糞便內有時仍帶病原。又有健康帶菌人,雖從未染過此等疾病,其糞便內亦帶有病原。此等帶菌人雖無傳染病狀,行動自由,但極易將病菌散播,實為重要傳染來源。將帶菌人搜出,予以隔離治療,實為至善辦法。

(四)傳染來源之調查。如霍亂、傷寒、痢疾等流行病之發生,通常皆由河流水井或其他公共水源受糞便汙染,故對於患者飲水來源,且須詳細查詢,俾得明白其水源是否為患者所共用。

在長期抗戰中,針對日軍在常德等地發動的細菌戰,救護總隊迅速出動,依照應急預案進行管控,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1941年11月4日上午6時,一架日軍飛機在常德郊外低空飛行三圈,投下谷麥絮狀物等,散落在雞鴨巷、關廟街及東門一帶。到下午五時,警報解除後,由軍警收集散落物並焚燬,有一部分送交廣德醫院檢驗。常德廣德醫院系美國教會醫院,對現場取得物品化驗後,顯微鏡鏡檢發現多數革蘭氏陽性桿菌及少數陰性兩極染色桿菌,以測量鏡量其長度平均為1.5米克隆(Micron,即微米),寬度為0.5米克隆。限於人員、技術條件限制,對日軍空投之物,不能做進一步詳細的檢驗工作。

救護總隊得到警報後,立刻派魏炳華入駐常德衛生院,進行調查工作,並做進一步研究。8日,在縣府召開防疫會議,魏炳華參加會議,會上決定成立防疫委員會,組建隔離醫院,對民眾進行防疫宣傳,展開捕鼠工作。11日時,地方上謠言四起,雲有感染疫情暴斃者,此日第一例患者出現。12日,第一例患者送到廣德醫院,救護總隊的醫生肯德(Dr.H.Kent奧地利籍,兼731隊隊長)即去醫院檢查。患者蔡桃兒,年12歲,常德人,住關廟街,昨日晚飯前一切正常,至八時許,忽然發生寒戰,繼則高熱頭痛,遍身不適及神志不安等症狀,但無嘔吐、腹瀉及四肢痙攣等。化驗之後發現,患者有少量兩極染色體桿菌。13日,患者病情加劇,檢得兩極染色體桿菌甚多,與鼠疫桿菌圖譜相同。當日上午,患者心臟衰弱而死。下午由肯德醫生等進行屍體解剖,根據解剖結果,“上述病狀及谷種檢驗結果,疑為敗血型鼠疫”。13日當日,共有兩例患者死亡。14日,又有一起患者死亡。四例死亡,經解剖、取樣化驗,檢視似鼠疫桿菌,疫情得到確認。

情報收集與鼠疫管控

三日之內,常德城郊發現感染鼠疫死亡病例四起,警報拉響。而此時常德的醫療工作人員及物資極為缺乏,根本無力開展防疫工作。常德鼠疫發生後,救護總隊第2中隊迅速將疫情發生的消息向上彙報,以獲得支持。14日時,第6戰區衛生處陳立楷處長抵達常德,隨即與肯德醫生等接洽,擬定防疫綱要,涉及預防、防疫隔離工程、療治檢疫、宣傳、器材等項,並決定迅速抽調救護總隊所屬工作人員來常德進行防疫工作。

16日,先期到的救護總隊隊員在常德進行了工作,如設置隔離醫院等。為了收集疫情信息,特與地方警察局合作,設立疫情情報股,股長由當地警察局局長擔任,各鎮長擔任疫情情報股隊長,各保甲將疫情情報逐日上報。同時第2中隊長錢保康決定將第2中隊所屬各隊調回常德,進行鼠疫防疫工作,令111隊設置北站,472隊設置西站,642隊設置南站,731隊設置東站,522隊設置隔離醫院。正在前方部隊忙碌工作的各隊,分別趕赴常德,從事疫情管控工作。各隊抵達後,迅速進行鼠疫防治工作。凡情報股送來的鼠疫疑似症狀,由各隊前去處置。鑑於常德地方上水路通達,又抽調了部分人員,進行船舶檢疫工作,防止鼠疫由水路蔓延。

救護總隊部則撥出疫苗,以抑制常德鼠疫之蔓延。“由總庫領出鼠疫疫苗二千瓶,每瓶二十公撮(毫升的舊稱),及磺胺噻唑(Sulfathiazole)二萬錠,均由陳文貴(新中國成立後任衛生部衛生檢疫司司長)指導員帶往分發施用。”疫苗運抵後,由救護總隊在常德的各隊進行注射工作。如第522隊,趕赴常德後,在常德東門韓家大屋設立隔離醫院,進行防疫工作。第522隊為常德各機關團體及附近居民注射鼠疫疫苗,先後共注射1100人左右。第2中隊各隊快速佈置,確認鼠疫、建立隔離醫院、進行消毒、展開疫苗注射等工作,使常德疫情一度得到控制。至11月份,已無鼠疫病例發現,且中央衛生署及湖南省衛生處均派來防疫隊甚多,救護總隊乃抽調三隊返回前方,留下的二隊繼續從事檢疫工作。數週後,留下的兩隊也被錢保康中隊長於3月份抽調回兵站醫院工作。

宣傳工作與鼠疫復發管控

到了1942年春,常德鼠疫再次流行,並傳至周邊鄉鎮,造成民眾染病死亡,但地方政府應對緩慢。肯德醫生在工作報告中指出:“經數次會議及議決,各項工作似仍在進行,然於鼠疫蔓延速率作比,尚覺不足。蓋因當局做事精神甚形緩慢,雖經白樂夫(Dr.Rolf.Becker)及餘之督促,效能仍覺不速。”肯德同時指出:“宣傳尚似不足,一般市民常識甚低,因之防疫政務困難重重。”故而肯德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宣傳要點在於鼠疫之普通知識,環境衛生之改進等方面。在宣傳時,各甲長、專業醫師應出席參加。另一方面,應在常德根據各個單位、各個居住區,依照保組推行疫苗注射,對不願注射疫苗者應強制注射。因當時中國民眾對於注射疫苗普遍存在誤解,常避之唯恐不及。隨即肯德與奧地利籍醫生伯力士(國際頂級鼠疫專家)在啟明鎮公所對四百餘人進行講演,講演鼠疫危害之大,蔓延之迅速及如何防治等內容。

二三月間,肯德暫代第2中隊隊長,見鼠疫蔓延,遂急調兩隊奔赴常德,同時向救護總隊部申請協助藥材及工作人員。救護總隊部送來鼠疫疫苗三萬公撮及五千粒磺胺噻唑(Sulfathiazole),並從第6大隊部調來軍政部防疫大隊,協助防治鼠疫。紅會所調兩隊,負責常德三分之一地區的疫情報告、調查、檢驗死屍、病人注射疫苗及宣傳工作。防疫大隊則派往桃源及莫林鄉,從事鼠疫管控工作。

管控期間,常德有居民不喜西醫注射、屍體解剖、火化屍體等做法,常德中醫界曾呼籲創設“中醫鼠疫醫院”,只是未能獲得許可。肯德建議,自5月1日起即下令市民強迫注射鼠疫疫苗,伯力士則建議令軍隊做消除全市老鼠之壯舉:“蓋如能在熟季見消滅,鼠疫亦可絕跡。”5月份,肯德擔任檢疫組組長,將紅會兩隊部署在沿河進出口,從事檢疫工作。桃源防疫處則聘救護中隊第2中隊長為技術組組長,各隊員在當地從事宣傳、講演、檢驗、注射、捕鼠運動,成績斐然。

因民眾分佈在常德田野之間,救護總隊的防護管控工作棘手,一些疑似病症者皆逃亡,以致常德外幾十公里的小鎮也被感染,病死者、病人及病鼠仍偶有發現。522隊再次出動。11月25日,該隊抵達常德,開設隔離醫院,進行防疫工作。至此年年底,經救護總隊與其他衛生機關通力合作,才將常德鼠疫撲滅。

常德鼠疫之外,在其他各地所發生的突發疫情中,救護總隊各隊及時出動,進行疫情的管控工作。救護總隊參與瞭如1941年江西光澤的鼠疫、浙江衢縣的鼠疫的管控工作,抑制了疫情的蔓延。在其他各地的突發疫情中,如1942年廣西桂林的霍亂、四川涪陵的霍亂等,救護總隊都及時出動,加以管控。救護總隊應對突發疫情,依照應急預案展開,先以科學手段確診病症,然後根據信息情報,對患者進行隔離,對居所加以消毒,在疫情發生地對民眾進行預防疫苗注射及宣傳工作,對地方上加以全面管控,收集疫情情報,隨時加以處理。救護總隊對突然疫情的處理經驗,在今日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