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戰鬥模式:圍繞開封重鎮,官軍和農民軍的戰爭結果反差太大


官軍怕民,這在歷史上只有在王朝末年才會出現的。那麼是什麼讓這些官軍對這些農民軍如此畏懼呢?

要按說一個是統治階級,一個是被統治階級,在中國封建歷史中統治階級大都是是趾高氣揚的對待被統治階級,可是在明朝末年的戰爭形勢,變得讓人有些捉摸不透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明朝末年,這個被統治階級的農民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滅亡了明朝。這是在歷代王朝中都沒有發生的事情,農民軍把皇帝逼死了。


奇葩的戰鬥模式:圍繞開封重鎮,官軍和農民軍的戰爭結果反差太大


想清楚的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就帶你來仔細的分析一下明朝在崇禎皇帝手中是怎麼丟掉的,而且還賠上了自己的命。

如果把大明朝比作一輛馬車,那麼支撐著這輛馬車前行的兩個車輪,就是皇帝手中的軍隊和治理下的萬民,軍隊保家衛國,萬民納稅供養朝廷與軍隊,這才有了大明朝的存在。但是這兩個車輪已經變得殘破不堪了,隨時都有可能斷裂,讓這輛龐大的馬車停止前進。結果在1644年的時候這兩個輪子都停止了工作,逼停了還在行走的大明王朝。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奇葩的戰鬥模式:圍繞開封重鎮,官軍和農民軍的戰爭結果反差太大


從朱由檢繼位開始,明朝的命運就像是已經註定了一樣,連年的天災,讓這個飽受摧殘的國家雪上加霜。北邊的女真族不斷襲擾,不斷壯大,外患形成;國內的農民起義遍地開花,內憂形成。但是朱由檢並不是一個昏聵的皇帝,從朱由檢繼位後,可以說是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為什麼局勢還是一天天的在惡化呢?

一、朱由檢多疑,自斷臂膀。

這與朱由檢的多疑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朱由檢的多疑,冤殺了不少忠臣和有能力的大將,造成了蜀漢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形勢。在皇帝如此多疑的情況下,就是有能力或者想要報效朝廷的忠臣良將估計也會想一想再做決定的。因此才有了1642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十萬圍困河南重鎮開封,朱由檢急調左良玉、丁啟睿、楊文嶽等官軍四十萬前去解圍開封,但是卻被打敗的的戰爭結果。

奇葩的戰鬥模式:圍繞開封重鎮,官軍和農民軍的戰爭結果反差太大


左良玉、丁啟睿、楊文嶽這三人中,除了左良玉還算有勇有謀,另外兩個人真的是一無是處,只顧著自己的小九九,更沒有什麼大的本領和才能,縱然人多也無濟於事。首先,這些官軍是靠著這些農民納稅的銀錢過活,其次這些官軍裡也有農民,其次就是官軍也看到了明朝的腐敗和不堪。這樣的軍隊還會想著打仗保家衛國嗎?內患都解決不了,更何況是外憂。

2、 官軍遇到了一個有勇有謀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奇葩的戰鬥模式:圍繞開封重鎮,官軍和農民軍的戰爭結果反差太大


面對官軍的圍剿,李自成坦然自若,搶先佔領開封的重要門戶——朱仙鎮,截斷沙河上游水道以斷絕明軍水源,又在西南要道上挖掘了深、寬各丈餘的壕溝,環繞百餘里,以截斷明軍逃往襄陽的道路。難道說李自成能掐會算,知道官軍一定會往襄陽撤退,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原因,對於情報的收集很在意,瞭解了左、丁、楊三人和開封城裡的明軍是各懷鬼胎,而且誰也不敢輕易和農民軍對抗,才有瞭如此計策。

一切準備停當,斷水缺糧的明軍開始撤退了,首先撤軍的就是左良玉,而且正是朝著襄陽撤去的。李自成命人示怯於明軍,好讓明軍放鬆警惕,隨後掩殺,大獲全勝。

明朝的滅亡不是朱由檢的錯,而是腐朽的大明王朝,就像是一架龐大的馬車,能夠支撐他的兩個車輪已經支撐不起來這個糟的一塌糊塗的車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