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漢的日子---今又三月三


我在武漢的日子---今又三月三

文圖: 張萬振

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永和九年的這一天,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組織了一場風雅集會。

清幽的山水、秀麗的風景吸引了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等社會名流的捧場。

王羲之家的幾個孩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也跟隨父親出來了。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天天氣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聲聽得人神清氣爽,山間的景色更是恬靜宜人!為應上巳日的習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在春意綿綿的大好時節裡,祈求著消除病災與不祥。

為了活躍氣氛,有人想出了流觴曲水的玩法兒。

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澄澈的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

途中,觴在王獻之面前停了下來,不滿十歲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沒做一句來,也被罰了酒。(後世的清代詩人還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四十二人的風流集會與美好時光,不知不覺地就在曲水流觴和飲酒作詩中悄然流逝。

為了把這些酒後佳作保存下來,大家打算把詩彙總,編撰成集,以此紀念此次盛事,也給後人留個念想。

可光有詩,誰來做序呢?於是有人起鬨推舉聚會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脫,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 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了。

這《蘭亭序》開篇,讓我們讀到的盡是美好愉悅。天也清朗,風也和暢,宇宙是那麼大,萬物是如此盛,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我在武漢的日子---今又三月三

這份舒暢的心情是在喪亂年代長大的王羲之,很少能擁有的,所以倍感珍惜的。

到了後面,王羲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那抹憂愁。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髮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不能明白於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

王羲之對生命無常的惋惜,全在這悲喜交集裡的感慨裡了。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在他的行筆中我們依舊能聞到,那遙遠的時代裡飄出的陣陣濃重且蘊含了三分喜悅一分哀愁的酒香、淡淡溫雅香薰味兒,看到附著在行雲流水中的暢快與凝重之情!

《蘭亭序》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打動了很多人。

由近及遠,真實的內心感受,從微觀到宏觀,抒發著情感,感嘆人生世事無常,珍惜當下,發人深省。

王羲之的筆法高超,這麼一篇優美的文章,加上王羲之的書法造詣,讓《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書法研究者說:《蘭亭序》 整幅書法王羲之並沒有刻意安排,甚至有著多處塗抹,也正是這種隨性而發的書法,成就了傳世名帖。

此帖中的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恪守法則,所以被稱為神品。

我在武漢的日子---今又三月三

公元2019年,農曆己亥年三月初三,原本是烏魯木齊人郊遊踏青的時節。

一場春雪讓優美牧場中的遇見藝術莊園彷彿又披上了一件潔白的紗衣。

我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的三十三位書畫藝術家、歌唱藝術家、文化傳媒及企業界人士,匯聚遇見藝術莊園,共同表達對黃帝的禮敬和對祖國的美好祝願,探討中華名帖--王羲之《蘭亭序》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的厚重文化底蘊。

走在雪地上,那麼柔和,那麼奇特。

那是古西域地區獨有的踏春的聲音,清脆、動情。驟然就浪漫、活潑了這個本來應春意然昂、絕決而單調的時節。

在遇見藝術莊園創始人、莊主、畫家何靜先生的引領下, 新疆畫院著名畫家龍清廉先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鄒光霖先生 ,兵團美協名譽主席於雲濤先生,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秘書長李志順先生 ,新疆畫院著名畫家馮國偉先生, 新疆國畫院付院長李志天先生 ,著名畫家王高建先生 ,書法家蕭龍先生 ,書法家頡金榮先生烏魯木齊市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張漢新先生,優秀策劃人、畫家吳建兵先生,鄒光霖先生弟子、新疆聯創陽光商業投資集團董事、新疆聯創致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若冰先生,旺源駝奶新疆區總經理黃娟女士,以及歌唱藝術家、文化、企業界人士一行走進遇見藝術莊園藝術大廳。

是日,企業家王若冰先生操盤,優秀策劃人吳建兵先生策劃,聯合遇見藝術莊園主、畫家何靜先生、經理人黃娟女士聯手用遠古的風華講述著歷史的蒼茫,用文化的記憶闡述著心中的夢想,用壯美的山水書寫著雄奇的畫卷,用蓬勃的活力描繪著明天的希望。

藝術家談《蘭亭序》,談中國書法。

聽藝術家談古論今的聲音,就會感到:《蘭亭序》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是”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這個時候,在遇見藝術莊園,酒,賦予書畫藝術家家豪情萬丈,酒,讓書畫家一展激越情懷,盡顯離騷意韻。

現場,每一個書畫藝術家都是才華橫溢的人,一個學識豐富的人。也許,藝術家閒時讀書,醉後揮毫。在這似醉非醉的境界之中,書畫家的創意得以頓悟與昇華。於是,他們的筆下,書法則龍飛鳳舞,花鳥則萬紫千紅,山水則氣象萬千。

把酒言歡,相忘於江湖。

藝術莊園藝術大廳,書畫藝術家揮毫潑墨,歌唱藝術家豪邁高歌。讓人感嘆:“翰墨揮灑意無盡,丹青靜觀情也痴。虔心敬聆驚天曲,頷首高歌動地詩。”

我在武漢的日子---今又三月三


都說:時間是場有去無回的旅行。

一不留神,鼠年二月無聲無息地溜走了;看了看日曆,發覺三月已來到身旁。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如果說四季是一場漫長的跋涉,鼠年,這個非常時期,江城三月便是歷經風霜雨雪後的初見。

就在人們熟睡的夜晚,煙花三月的春風,正靜悄悄地忙活著,喚醒大地上的一切。

站在樓上,頻窗而望,發現院裡枝頭長出了嫩芽,花苞悄然綻放,花香漸濃,草長鶯飛。

今天,又到三月三,封城閉戶中,我認真地拜讀偉人《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古往今來,武漢,可謂是詩詞之地。無論是黃鶴樓,還是長江,皆令無數文人墨客傾覆才華為之盡情吟詠。從“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到“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有抒情思故的,也有表達豪情壯志的。但無論是抒情還是言志,都會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與底蘊。

封城並不能封住那些美好,長江的水還是一如既往地氣勢磅礴向東流,黃鶴樓還是如昔日般雄偉屹立,東湖的山水還是風景美如畫,武大的櫻花在春天的時候還是燦爛綻放,還有武漢的熱乾麵味道還是如初紮實。

我窩居武漢國博新城鄂渚路一隅,也把這座城市這個春天永遠銘刻於心。

過往終是回不去的曾經。

人生就是一局棋,關於輸贏,我們總是無能為力。

人生如同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

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聚散無常,一份隨遇而安的心態,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

叔本華有言:“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個人總要學會微笑著面對明天的風景,學會享受寂寞和孤獨,讓生命在沉寂中學會思考,讓靈魂在獨處中得到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