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漢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1瓷器簡介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漢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從目前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元明清時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從藝術性來評估(即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造型上以陳設器價值最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陳設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裝飾上目前以彩裝飾價值最高(如雍正時期琺琅彩),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彩裝飾、釉裝飾、胎裝飾。圖案上以人物圖案價值最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人物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山水圖案、吉祥圖案等。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研究價值)。如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古代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2工藝特色

紋飾寓意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體現在中國曆代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內含是豐富多樣的。歸納起來大致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飛禽走獸、花卉翎毛,以及風俗習慣等。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國曆代對吉祥圖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鑑。表現在中國曆代瓷器的吉祥紋飾,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嚮往,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清朝的紋飾,更為豐富多彩,紋必寓意,意必吉祥。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以龍鳳為紋飾

以龍鳳為紋飾的。我們習慣講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事實上,這種講法是不夠完整的。完整科學的講法應該是,中華民族是龍鳳的傳人。龍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河姆渡出土的有關鳳鳥的史料證實,鳳比龍要早幾百年。自商周以來,龍鳳就是天生一對了。龍象徵著權威和尊嚴,鳳象徵著才藝和吉祥。所以才有“龍鳳呈祥”的古典。

表現在陶瓷器物上的龍鳳紋飾是豐富多樣的。在遠古,龍鳳是圖騰文化的產物,是一種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們的祖先把龍鳳視為逢凶化吉,呼風喚雨的吉祥神物,寄託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企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統治者把自己比作真龍天子。於是龍鳳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尊嚴。表現在宋元時期的陶瓷上的龍鳳紋飾都有明確的定法。元代初年,就禁止民窯製造五爪纏身龍紋。五爪龍紋屬帝王專用。表現在元青花上的龍紋是:龍身矯健,細頸長身,雙眼圓睜,目光熠熠,神采飛揚,是一種充滿生機的形象。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龍紋為猙獰兇猛之狀,龍爪為三、四、五、不等。其中五爪爪尖成圓圈狀的極多。有云龍、海龍、水龍、團龍、穿花龍、夔龍、飛龍等。其中夔龍始於宣德,海水雲龍在宣德時用得最多。鳳紋,以展翅騰飛為多,有昂首雲天,有回首顧盼,有龍鳳呈祥,有鳳穿牡丹。往往以纏枝花來烘托鳳的高貴和神聖。到了晚期,龍紋的形象就逐漸失去昔日的兇捍和威嚴,變得豬頭豬腦,細身側行,缺乏生機和活力。到了清朝康熙時期所繪的龍紋一般頭部較大,身短而粗壯,鬚髮怒張,額上寫有"王"字,龍鱗呈"八"字形,官器為五爪龍,呈現一種兇猛膘悍。到了乾隆時畫龍常為巨角低額,畫鳳頸部多毛。到了清末,所繪的龍頭較短小,龍身瘦弱疲軟,呈現一種萎靡懦弱之狀。與此相反,鳳紋卻畫得肥壯有力,威嚴盛人。以龍鳳紋飾圖案的寓意為: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龍鳳呈祥。圖案為一龍一鳳。古人認為,龍為百獸之王,鳳為百鳥之王。龍鳳出現,天下就會祥和太平,百業興旺,五穀豐登,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幸福美滿。千百年來,龍鳳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中華民族吉祥的象徵。

龍飛鳳舞。圖案為龍鳳騰躍飛翔之態勢。形容氣勢奔放雄壯豪邁。也用以形容書法筆勢活潑有力。也比喻仕途得意,飛黃騰達。

二龍戲珠。圖案為兩條騰雲駕霧的雲龍追逐一顆火珠。傳說龍珠亦稱夜明珠,可避水火。故有二龍戲珠或群龍戲珠的圖案。表示吉祥安泰之意。

望子成龍。圖案為一大龍俯視著一小龍。寓意為"教子成龍"和"望子成龍"。

魚躍龍門。圖案為天上一龍,水中一鯉魚作騰躍之勢。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可以變成龍。主要表示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之意。還有九龍拱鼎、百龍鬧海、神龍游天、九龍慶壽、百鳳朝陽、鳳穿牡丹、百鳥朝鳳等。

以植物為紋飾

以植物為紋飾的。大多以松、竹、梅、蘭、牡丹、蓮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為紋飾圖案。

歲寒三友。圖案為松、竹、梅或松、竹、梅、蘭。松,經冬不凋;竹,清高有節,寧折不屈,虛懷大度;梅,不懼風雪嚴寒,故稱"歲寒三友"、"歲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氣節。

萬事順心。圖案為幾個柿子和壽桃。柿子寓為"諸事"或"萬事",桃其形狀似心。寓意做什麼事情都順心如意。

四君子。圖案為梅、竹、菊、蘭草四種花卉,俗稱為"四君子"。

五世同堂。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這種圖案以諧音寓意,表示長命百歲,五世同堂,幸福美滿的家庭。

玉堂富貴。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貴)寓意"玉堂富貴"。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榴開百子。圖案為笑開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人丁興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徵著子女眾多,香火興旺。也有"蓮生貴子"等。

為官清廉。圖案為雞冠花、蓮花紋。雞冠花(為官),蓮花(清廉)。蓮花出汙泥而不染。寓意為官清廉。

以植物寓意的還有竹梅雙喜,牡丹天香,翠竹有節,丹桂飄香,仙桃慶壽,萬花獻瑞等。

以動物為紋飾

以動物為紋飾的。如羊、馬、喜鵲、孔雀、鶴、鴛鴦、麒麟、怪獸、魚類、大象、蝙蝠、鷺、鵪鶉等。

一路平安。圖案為鷺、鵪鶉。以鷺鳥寓"路",鵪鶉寓"平安",祝願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餘。圖案為兩條鰱魚。鰱與年,魚與餘同音,寓意年年有富餘。還有童子持蓮,懷中抱鰱的圖案,寓為"連年有餘"。

福在眼前。圖案為蝙蝠和古錢。古錢是內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靈。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壽桃形狀似心,借靈芝的"靈"字,寓意幸福的到來使人變得聰明靈利。

五福捧壽。圖案為五隻蝙蝠一個壽字。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通俗講,就是一求長命百歲,二求富貴榮華,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積德,五求人老善終。還有五福臨門圖案。寓意為多福多壽,福壽無邊,福壽齊眉,福壽雙全,福壽三多。

以神話故事為紋飾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仙人指路。圖案為仙人和一隻迷失方向的白鶴在無路可走的困境下,遇到了一位仙人,為白鶴指點迷津,寓人文主義至上之意。

八仙過海。圖案為道教的八位仙人,各顯神通,爭渡大海。八仙:即鐵柺李、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各顯神通。故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古典。

暗八仙。圖案為以八仙所持的"法寶"作紋飾。即鐵柺李的葫蘆,漢鍾離的扇子,張果老的漁鼓,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花籃,曹國舅的陰陽板,藍采和的橫笛,何仙姑的荷花或笊籬。

天女散花。圖案為仙女手提花籃在空中散花。傳說龍王獻水,噴車馬之埃塵,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木。寓其春滿人間,祥瑞之兆。

嫦娥奔月。圖案為一位仙女奔月宮之狀。嫦娥,神話傳說是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常生不老藥,嫦娥偷吃後,遂奔月宮。遂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句。

佛八寶。以佛八寶為紋飾。佛八寶又稱八吉祥,即**、法螺、法傘、白蓋、蓮花、寶罐、雙魚、盤長。具體講,**喻佛法,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輪王之輪寶,能碾摧山嶽岩石。法螺,梵語為"商法",譯成漢語為"珂貝",即螺貝。螺聲之遠聞,廣被眾生;螺聲勇猛,以表示大法之雄猛。千手觀音其中有一手持的是法螺。法傘,佛話,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又稱天蓋。飾以寶玉之天蓋,佛菩薩及講師的高座上懸有天蓋。蓮花,彌陀之淨土。古人云:"禪機玄妙,法流淨土,一似蓮花開朵朵。"寶罐,梵語為軍持,尊稱佛具之瓶。有華瓶,水瓶、觀音瓶數種。雙魚,佛說堅固活潑,能解脫壞劫。佛祖認為,到"壞劫"時,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於毀滅。後人借指天災人禍為"壞劫"。盤長,象徵纏綿不斷。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也。

麻姑獻壽。圖案為麻姑仙女捧壽桃。麻姑,神話中的仙女。相傳她能擲米成珠。三月三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舊時多以麻姑獻壽圖器物為女輩祝壽禮品。

十八羅漢。以十八羅漢為紋飾。羅漢,是梵文譯音"阿羅漢"的簡稱。佛教認為一個人因為修行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個成就叫做"果位"。"阿羅漢果"是小乘佛教修行達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教中則低於佛、菩薩,是第三等。十八羅漢,傳說是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常在世間,弘揚佛法,受世人供養。

十八羅漢的名稱:

第一賓頭盧尊者,出身婆羅門貴族,原是拘舍彌城優填王的大臣,好在別人面前賣弄本事,白髮長眉。

第二迦諾迦伐蹉尊者,他是知道一切善惡法的聲聞弟子。

第三 迦諾跋釐惰尊 者。

第四蘇頻陀尊者。

第五諾巨羅尊者。

第六跋陀羅尊者,是佛的侍者,主管洗浴事。

第七 迦理迦尊者。

第八 羅弗多羅尊者。

第九 戌博迦尊者。

第十半托迦尊者,意思是路邊生,原來是個私生子。

第十一 羅 羅尊者,是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號稱"密行第一"

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

第十三因揭陀尊者。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是半托迦的弟弟,也是私生子,稱"小路邊生"。

第十七迦葉尊者(降龍羅漢)。

第十八彌勒尊者(伏虎羅漢)。

群仙祝壽。圖案為眾多仙人各持禮物。民間傳說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舉行蟠桃盛會,各種神仙前來祝壽。寓其吉祥喜慶之意。

以歷史人物故事為紋飾

攜琴訪友。圖案為一老翁前行,身後隨抱琴童子,用山水田園作背景。還有深山訪友,踏雪訪友等。

伯牙撫琴。圖案為伯牙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俞伯牙,春秋人,精於琴藝。據傳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爾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鳥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撫琴而歌。琴藝大進。"高山流水"、"水仙操"為其代表作。傳說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為此鍾子期成了伯牙的知音。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以謝知音,詠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踏雪尋梅。圖案為風雪中一老翁頭戴浩然巾,騎驢過橋,手持梅花。相傳唐代詩人孟浩然酷愛梅花,長期隱居鹿門山,在風雪中騎驢踏雪尋梅,倒成為文人雅士的佳話。

以歷史人物故事為紋飾的還有三孃教子、高士圖、耕織圖、文姬歸漢、昭君出塞、劉、關、張戰呂布、蕭何月下追韓信、陶潛愛菊、羲之戲鵝、三顧茅廬、仕女歌舞、庭院戲嬰、竹林七仙、百子圖、母子圖、刀馬人物等。

雜寶紋

雜寶紋。即古錢、如意、銀錠、方勝、寶珠、犀角、珊瑚、蕉葉、回字紋、幾何紋、綿地紋、蓮瓣紋、雲朵紋、纏枝折枝紋、海水紋、山水田園紋等。同時還有尹斯蘭紋、回綸紋、巴斯巴裝飾紋等。

以自然風光為紋飾

以自然風光為紋飾的。如高山流水、萬壑聽松、深山訪友、白雲人家、壽山福海、群山疊翠、旭日高升、一帆風順、曲徑通幽、春華秋實、江山永固、四季報喜、五穀豐登、富貴長春、吉日高照、九秋同慶等。

這些寓意吉祥的圖案,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書畫名家還喜歡創作這些寓意吉祥的圖案。千百年來經傳不衰,不愧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永世常青。

3歷史傳承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用瓷土燒製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1]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併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製窯變色及兩面彩、釉裡青、釉裡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

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清代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琺琅瓷”、“粉彩”傑出,又有“天青釉”,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當今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製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湖南醴陵的紅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

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製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日本信樂燒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 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燒(bizenyaki)等。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今天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等地,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

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製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製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製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製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製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製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也是茶學家的蔡襄在《茶錄》中雲:"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可見,宋代盛鬥茶之風,又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製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製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製青花、釉裡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製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製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茶具傳到日本,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稱之"珠光青瓷"。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

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鼎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據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紫砂壺的創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於供(龔)春,供春是學使吳頤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間,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暇時仿老僧制壺,做了一把銀杏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但原蓋已失,曾由清黃玉麟配製一瓜蒂蓋,後被著名畫家黃賓虹看出"張冠李戴",遂又由制壺名家裴石民重做一個樹癭壺蓋。供春之後,出現了制壺的"四名家",即董翰、趙梁(一名趙良)、袁錫(一名元錫)、時朋(一作鵬)。和"四名家"同時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發明了壺放在匣缽(瓦囊)中燒製法,一直沿用至今。明萬曆年間至清初,被公認為第一制壺大家的是時大彬(時朋之子),他與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稱"壺家三大"。時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銀(又名享裕)、蔣時英、歐正春。同時,還有紫砂壺藝史上重要人物陳用卿、陳仲美、惠孟臣。現品飲烏龍茶用的"烹茶四寶"中的容量僅50~100毫升的茶壺,人稱孟臣罐,即其所擅長製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為陳鳴遠,名家還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號曼生,曾設計了眾多壺式,由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製作,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自己刻銘,後人稱"曼生壺式",多學之。之後,又出現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壺名人。顧景舟又將制壺藝術推向頂峰,被譽為"一代宗師",與時大彬齊名。此外,還有蔣蓉等一批陶藝家,從而使宜陶始終居於最高水平的地位。

簡史

一、原始瓷器——商代

商代出現的釉陶被稱為原始瓷器,屬於青瓷系。

1、狀況:不多見。

2、胎骨、釉料接近瓷器。

釉是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的物質,種類很多:

1) 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

2) 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

3) 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3、浙江上虞發現青瓷窯址。

4、器型:尊、罐、豆

鄭州銘功路商墓出土

青瓷尊

北方地區發現很多墓葬出土。如

1) 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

2) 河北(藁城)、

3) 北京,

4) 陝西(西安),

5) 山東(益都),

6) 安徽(屯溪),

7) 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這些也稱為原始青瓷。

不成熟的地方表現在:

1) 氣孔較大。

2) 胎料中雜質較多。

3) 釉色還不夠穩定。

二、原始青瓷——春秋戰國

青瓷:指的是高溫顏色品種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較高的鐵的成分,經過1200度以上高溫焙燒,使瓷器表面掛釉有一層鋥亮的青光。

三、早期瓷器——漢代,東漢時期進入了成熟階段

1、使用了龍窯,溫度達到1300度。

2、使用高嶺土相近的瓷土。

3、掛釉不到底,有弦紋、波紋裝飾。

4、出現了青瓷黑瓷

黑瓷:為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的品種,也用氧化鐵作釉的呈色劑,增加鐵的含量就成了黑瓷,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5%以上。黑瓷創燒於東漢,浙江上虞窯燒製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

上虞窯:我國古代著名青瓷窯之一。在今浙江上虞。境內窯址密集。今小仙壇及帳子山東漢瓷窯遺址,是我國最早瓷窯之一,燒造青瓷、黑瓷和印紋硬陶。三國吳及兩晉所產青瓷極為精緻,南京趙士岡吳墓出土赤烏十四年(251)青瓷虎子,鎮江晉墓出土的青瓷押均為上虞窯產品。江浙地區墓葬出土這一時期的瓷器也大多屬此窯所產。南朝、隋、唐稍有衰退。五代、北宋燒製復盛,為著名越窯的重要產地之一。1984年曾在上虞發現兩座商代結構完整、裝燒量大、窯溫高的燒造印紋硬陶的龍窯。

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

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其中小仙壇窯址瓷片的科學測定表明,

1) 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

2) 胎體呈灰白色,

3) 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

4) 燒成溫度為 1310℃,

5) 採用龍窯焙燒,

6) 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

制瓷工藝是在製陶工藝的基礎上發明的。瓷器與陶器的燒製過程非常相似。但瓷器與陶器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瓷器的坯料是高嶺土(也稱瓷土)、正長石和石英混和而成的,胎表還要施一層有玻璃質的釉,然後在12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成品質地堅硬、吸水率極低、敲擊能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溫釉,焙燒的溫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間,少數陶器可達到1000度。陶器的質地不如瓷器堅硬,吸水性比較強,敲擊時發出的聲音不清脆。

從考古發現的材料看,商周遺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甕、罐、瓶、尊、碗、豆等等。它們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從此以後,制瓷工藝逐步發展,由青瓷發展到白瓷,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唐代青瓷發展到頂峰。唐末詩人陸龜蒙曾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來形容越窯(今浙江紹興)青瓷動人的色澤。唐宋時期,白瓷也發展到高峰。唐宋文人是用“類銀”、“類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語句來讚美白瓷的。明清時期,彩瓷發展起來。明代的青花瓷、鬥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琺琅彩,都飲譽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為《葡萄牙王國記述》的書,讚美中國瓷器說:“這種瓷瓶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加可愛”。

4歷史故事

瓷器與中國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英文"China"是來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國古代瓷器的主要產地之一。但事實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詞china是從中國一詞China轉化來的。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瓷器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

現在英語國家通常將陶瓷器統稱為"porcelain",而"china"主要指精瓷,如"fine china"、"bone china"。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茶道

茶道

日本將從中國流傳的茶道經過長時間的發揚,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之一。其中瓷器是日本茶道中較為高級的一類茶器。在日本文化史上高級茶器往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日本的名茶具就是瓷器,甚至如保存於日本的“曜変天目茶碗”本身就是來自中國的南方的瓷器作品。安土桃山時代在統治者和茶藝家的推動下,高級茶具成為了更勝於土地、黃金的財富象徵。

5制瓷流程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製作過程1、取土 制瓷所用的瓷土都要取材提煉。一般先依山採土,然後碓(dùi)舂(chōng搗制),並將其中色澄質細者用溪水淘洗乾淨,再製成磚狀的不(dǔn)子(特指做成磚狀的瓷土塊,是製造瓷器的原料)待用。

2、練泥 練泥是決定瓷器材質優劣的關鍵所在。其方法是把瓷土放入缸中,以水浸沒,再用木棍不斷地攪拌分離雜質,接著用馬尾細籮過濾;最後將泥水倒入下鋪細紗布的無底木匣內;待水乾後取出,並用鐵鍬翻動使之結實。

3、鍍匣 瓷坯在入窯前必須裝在匣缽內燒製,才能防止製品互相粘結,提高質量。匣缽為拉坯製成,所用的材料是較粗劣的不土,成型後先將其入窯空燒,再裝坯燒製,這個過程就稱為“鍍匣”。

4、修模 古代燒製圓形瓷器,每一器物必先有一個模子,只有這樣,瓷器的大小款式才可整齊劃一。而模子必須同原器相似,且不能過大,約一尺的模坯燒成後會收縮至七八寸。所謂修模,而不叫造模,是因為一個模子通常要經過數次的修整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5、洗料 瓷器所用的色釉料,都須經過挑選、洗淨、入窯煉熟的步驟。而瓷器上釉色之後,又要在外施一層白釉以呈現斑駁的色彩。

6、做坯 做坯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對於圓形器,用拉坯車拉坯而成;對於方形或有稜角的器物,則將坯泥用布包裹後,以平板拍成片,再裁剪粘合成形。

7、印坯 圓形器在拉成坯陰乾時,為了防止碎裂,就需要印坯的工序。在坯稍干時,將泥坯置於模子內,或用手拍按使其周整,或將坯用小輪車旋轉印拍,最後再陰乾。接著,乳料工將器坯排列在長條的直木上,運送至下一道工序。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印坯 8、旋坯 瓷坯的形制是由坯模而定,但器內外的光潔度卻需要旋削加工而成。旋坯有專門的輪車,車中心立有一木樁(zhuāng同樁),大小與坯形相似,椿頂部用絲帛相裹以護坯。使用時將坯倒扣於椿上,一邊轉動一邊用刀旋削,這樣坯裡外都能平整如一。古時制瓷,一般都將器把、坯足加長二三寸,為了便於畫坯蘸釉時把握;待各項工序完成後,再由旋削工去柄挖足。

9、畫坯 畫坯猶如添衣,是體現陶瓷器自身美感的重要步驟。古代畫坯,分工十分明確細緻,“畫者不染,染者不畫”,另外還有錐工、雕工、鏤工等。一件青花釉裡紅的製作,就需要畫工先將紅彩畫於器上,而釉外的青花邊線是出自旋坯工之手,器底的題款則由落款工完成。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洗料 10、蕩釉 蕩釉也稱為上釉,主要有三種舊法:對於方形或有稜角的器物,是用毛筆蘸釉塗於器上,缺點是釉層不勻;對於圓形器,通常都用將其放入缸內蘸釉的方法,但如果器物過大,由於器重極易破損;所以對大件圓器都用吹釉的手法,以一端蒙細紗的竹筒將釉吹於器上,其次數從三四遍到十七八遍不等。

11、滿窯 窯爐呈長圓形,猶如倒置的翁罐,高寬約為一丈有餘,窯深則是高寬的數倍以上;其上罩有窯棚,煙囪有兩丈多高。瓷坯製成後,裝匣入窯,在窯爐內都呈分散排列。窯火有前中後的區別,一般視釉層的厚薄來定位放置。燒窯時則將爐磚留有一孔,用以試火照(又稱“火標”,燒窯時用以檢驗窯內溫度和坯件成熟情況的一種試片),火照若熟就止火,燻悶一晝夜後才可開窯。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爐燒12、開窯 燒製瓷器的成功與否,窯火是關鍵。通常,開窯需三日,當窯中的瓷匣還呈紫紅色時,窯工進窯取瓷。開窯工先用數十層溼布蘸冷水包裹頭、臉、肩、背等處,然後入窯,並在熱窯內放入新坯烘焙,以去除水分。

13、彩器 五彩、鬥彩以及琺琅彩器都需將各種色料研細調和才能上色。用色的方法有三種:用芸香油調和,用膠水調和及用清水調和,且都各有長處,油調便於渲染,膠調易於塗抹,水調則有利於堆填。

14、爐燒 白瓷加彩後,需要復燒以固色。而此燒爐又不同於窯爐,有明爐和暗爐之分。明爐是開放式的,專用以燒製小件瓷器;暗爐為封閉式,高三尺徑長兩尺,專燒大器,可使器物受熱均勻。

6鑑定方法

鑑別仿品

一、仿製

1. 紋飾與器型

紋飾和器型的仿製相對容易。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出土的破損瓷器作為藍本,直接仿畫原件上的紋飾;比較到位的仿製是採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後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將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製效果,利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可以做到與原件幾乎絲毫不差。仿製器型也是如此。

2. 胎土和釉色

對胎土和釉色的仿製較為困難,是因為兩者對原料都很有講究。胎土的仿製取決於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以單一瓷石為原料,南宋之後,隨著高嶺土的發現,制瓷工藝迎來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而釉色的仿製則取決於釉料的產地和配方,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差異。

3. 出土原料與工藝結合

(1)老胎新繪:利用清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裝飾新胎;

(3)舊件新器:將足、流、底、口、頸等各殘缺部分的出土物組裝在新瓷器中;

(4)復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部位較少的舊器修補後放入窯中復燒;第二種是指將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重新做坯燒胎。

二、做舊

做舊的手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徵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於容易被識別真偽以及收藏者對仿品品相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做舊方法進入第二階段。

階段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做舊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比如,高檔次仿古瓷會採用中藥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據不同的對象,中藥的配方也會略有差異,加少許酒精利於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許氫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藥浸泡,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燻、塗細煤灰等等;至於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錘敲砸即可仿出。

鑑定術語

1.撿漏:在古玩市場上用低廉價格買到了價值較高的古董。

2.打眼:在古玩市場上由於鑑定失誤,把仿品或贗品作為真品購買。

3. 掌眼:受人之託,為他人鑑定古董的真偽和藝術價值的高低。

4. 金屬鑲邊:瓷器口邊有所缺陷(如口磕,毛邊等)用金屬材料(金、銀、銅、錫等)包鑲遮蓋。

5.窯裂:由於窯內火力不勻,胎體受熱不均而出現的裂紋。

6. 縮釉:由於胎體不潔,所施釉在燒製過程不能全部覆蓋在表面而縮向他處,而露出胎體。

7. 紋:因胎胚紋薄,偶受輕微碰觸而產生的極細的裂紋。

8. 磨口:瓷器口部經碰撞而損傷,影響觀賞價值,用砂輪等切割工具將受損的口部修磨平整。

9.衝口:器件因衝撞在口邊出現的裂痕,這種細小裂痕長短不一,有的甚至不易看出。

10. 截口:器件的口部或頸部因碰撞而損壞,而器身完好無損,為保持一定的觀賞價值,將損壞的器口或頸部截去,修磨平整。

11. 崩口:器件因碰撞而造成口邊崩缺。

12. 毛口:器件口邊有細微損傷、釉面斷續剝落,手捋微有毛糙稜刺感。

13. 殘耳:器件原飾耳部分或全部受損。

14.磨底:器件足底原來掛釉、後因某種原因,有意將底釉磨去。

15.炸底:因投放物件或外部衝擊,而致器底產生裂紋。

16.炸肚:器件的腹部因燒製時受熱不勻,或燒成後被撞擊而形成的裂紋。

17.棕眼:器件燒製過程中,釉面中的氣泡受熱脹破,而形成的無釉小孔狀。

18. 刮底:一種不施釉的毛底,在製坯用竹片等工具刮削而成。

19. 旋紋:以旋轉方式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同心圓紋。

20.跳刀紋:以刀或其它工具在放射狀刮制器底、器足而形成的跳刀痕。

21.火石紅:無釉的砂底上在燒製過程中自然由胎體沁生的淺紅色。

22. 米糊底:露胎無釉的底足,有較多的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

23.豬油白:器物的底足像塗了豬油似的泛白,撫之有光滑如玉的感覺。

24. 醬口:明末清初的器物口沿上往往施一種醬黃釉。

25.後加彩:在以前的舊瓷器上加彩繪,低溫燒製形成彩瓷。

26. 窯粘:瓷器坯體在燒製過程中與其它坯體粘連在一起,出窯後在器件上留下粘連的痕跡。

27. 後配:器物的某些原配部件,因種種原因缺失,為保持器件的完美而重新配置。

28. 磕缺:器物因碰撞而造成損缺。

29. 支釘:瓷器燒製過程中的一種器具,用坯泥或其它耐高溫材料製造,用以支持瓷坯。常用支釘有3-7個支釘,支釘有粗有細。

30.墊餅:瓷器燒製過程中的一種耐高溫材料,用以墊持瓷坯。常用3-6塊。

31.蛤蜊光:瓷器越過百年後釉面自然氧化出一種原素,迎光側視,隱約可見五光十色。

鑑別技巧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誌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鑑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收藏瓷片不會有假,於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

7維護保養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受到嚴重危害,不利於瓷器的長久保存,特別是傳世和出土的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同時,對瓷器的保養也不能太過以免又造成保護性的損害。中國名瓷網在此向諸位藏友介紹一下瓷器保養的面面觀。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鑑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儘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體型較長,還需防風吹倒。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汙,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釐米,藏品放在盒中應鬆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較長時間的高溫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還產生很多鈣質、硅質化合物,即土鏽。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雙氧水浸泡3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以上,用清潔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鏽。如果除不盡,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鏽處,5小時後用醫用手術刀斜削除去土鏽,刀片只能向一個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鏽去除後,再用白潔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鏽完全去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高溫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汙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汙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淨水衝淨。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籤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淨。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衝口裂紋等現象,汙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珍貴瓷器收藏時應配有相應尺寸,帶膽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瓷器雖然珍貴,有些藏友對於它的保養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隻要方法合適、即能保養得當,盡享收藏之樂。

瓷器修復試劑及材料

黏接劑是瓷器修復中最常見的材料。只有可以把材料緊密黏合在一起的物質,既可以稱為黏接劑或黏結劑、膠黏劑。採用黏結劑進行連接的工藝稱黏接技術。

黏接是一項古老而實用的技術,其由來已久,最初人們使用黏結劑有骨膠,松香、澱粉等天然物質,如古建築施工中用糯米黏結城牆磚,用骨膠黏合弓等武器。

黏接劑有兩大類:有機黏接劑和無機黏接劑。有機黏接劑分天然和合成兩類。

天然黏接劑包括:動物黏接劑骨膠、蟲膠、魚膠等;植物黏接劑澱粉膠、松香膠、天然橡膠、桃膠等;礦物黏接劑即瀝青。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陶瓷器物的修復一般使用天然黏接劑,以蟲膠和糯米膠為多,因其取材方便,使用簡易。

當時為增加器物的牢固度,往往在器物內部隱蔽處用糯米膠補糊硬紙片或布條作整體加固,並做塗色處理。

60年代初環氧樹脂開始應用於文物修復,瓷器的黏接也逐步使用環氧樹脂。但有些型號的環氧樹脂因固化劑為胺類物質,極易泛黃變色而影響修復效果。90年代,無色透明的環氧樹脂問世,才使中國瓷器的修復質量大為改觀。

8外國瓷器

日本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日本與我國東部沿海一衣帶水,自古以來交往頻繁。早在戰國時期,日本列島上的倭人就已與位於今中國東北部、朝鮮北部的古燕國有往來。(《山海經·海內北經》記:“倭屬燕”。)秦滅燕時,有一些漢人逃亡朝鮮,進一步去日本;隨後,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國的漢字、儒學,中國的書畫、佛教,中國的學制、典章制度等,都對日本產生了全面的影響。越窯瓷器原產地的浙江與日本的關係也很密切:餘姚河姆渡的水稻、寧波的佛教、天台的茶藝、浙東的繪畫等都與日本結下了深厚的情緣。史實證明中國與日本的海上通道公元前2世紀就已開通。越窯青瓷輸往日本,是在唐代中後期,這時輸入日本的瓷器品種很多,有唐三彩、青瓷、白瓷和釉下彩瓷等。越窯青瓷在日本的發現地主要有:鴻臚館遺址共發現近2500多個點片,數量非常巨大;西部沿海地區共發現近50處有越窯青瓷的遺址;奈良法隆寺,保存著一個高26.4cm、口徑13.6cm、底徑10.1cm的越窯青瓷四系壺;京都仁和寺出土有唐代的瓷盒;立明寺發現唐代三足等;平城京遺址出土有敞口斜直壁、窄邊平底足碗;於治市發現雙耳執壺;此外在福岡、久米留市的山本、西谷等地也有出土。

朝鮮

中國與朝鮮交往歷史悠久。《尚書大傳》、《史記》、《三國逸事》等中朝兩國文獻中記有箕子“走之朝鮮”的傳說。考古也證實: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在漢代以前就已開始。(參照《朝鮮古藝術與中國的關係》載《文物參考資料》1950年第12期)由漢到唐,中國文化對朝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一時期,朝鮮相繼經歷了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歷史時期,中國的文學、藝術、漢字、佛教、建築以及制瓷技術等都傳入朝鮮。朝鮮出土中國陶瓷主要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江原道原城郡法泉裡三、四世紀的墓葬裡出土了越窯青瓷羊形器。百濟第二代首都忠靖南道公州發現的武寧王陵(公元523年卒、525年葬),出土了越窯青瓷燈、碗副研究員、四耳壺、六角壺等器。在新羅首都慶州(慶州位於朝鮮半島的東南部),古新羅時代的墓葬裡出土了越窯青瓷水壺。1940年在開城高麗王宮發現北宋早期越窯青瓷碎片;在忠清南道扶余縣扶蘇山下發現有早期宋代越窯青瓷碟。

泰國

泰國,古稱暹羅,位於中南半島中部,是一個由泰族為主體的民族組成的國家;泰族是屬於漢藏語系的民族,至遲在公元初已定居於泰國北部。早在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我國的青銅器就已從雲南傳入泰國。(《東南亞》1984年第四期)漢代開始我國絲綢和陶瓷開始傳入泰國。考古發現在泰國出土的瓷器主要是長沙窯器。近年來也出土了一些越窯瓷器,如在馬來半島蘇叻他尼州的柴亞及其附近地區發現了大量殘片,其中有越窯缽、水注及壺等。

印度

印度,古稱天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就象嵌在印度洋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印度河與恆河流經境內,孕育著這古老的文明;印度與中國一樣同是既有優秀古老的文化傳統而又始終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早在漢代,印度的佛教、文學、藝術、天文、醫藥等就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尤其是佛教對中國產生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造紙、養蠶繅絲、制瓷技術等也相繼傳入印度。中國瓷器對印度的影響較大,20世紀以後在印度的邁索爾邦、詹德拉維利等地均出土有越窯青瓷。印度科羅德海岸的阿里曼陀古遺址本地不冶裡以南三公里,是羅馬時代南印度的對外貿易港口,1945年在英國、1947~1948年在法國政府先後在此進行挖掘,出土有唐末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在南方的邁索爾幫也出土過越窯青瓷瓷片。我國瓷器銷往印度,在《諸蕃志》、《島夷志略》中均有著錄。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與印度僅一水之隔,古稱“錫蘭”,是區分印度洋上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灣的重要區域。斯里蘭卡在印度洋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轉基地和中國陶瓷的出土地,古代中國人也稱它為“獅子國”。在印度阿育王時代,它是聯繫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樞紐,從東西兩方駛來的船舶,都在這裡停泊。考古證實:在迪迪伽馬遺址的佛塔處發現了越窯青瓷殘片;在馬霍城塞出土有越窯青瓷獅子頭;在馬納爾州滿泰地區的古港遺址,發現有9~10世紀的越窯青瓷。

菲律賓

菲律賓(古稱呂宋)是太平洋西部的群島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菲律賓與我國的交往,最早見於宋趙汝適的《諸蕃志》,至遲在公元3世紀已經開始。陳荊和在《16世紀菲律賓的華僑社會》一書中談到:公元3世紀中國人已到菲律賓進行開採金礦的活動。瓷器是中、菲交往七、八百年的歷史見證。在菲律賓群島出土的中國瓷器數量居東南亞地區之首。據統計,菲律賓在先後十多年的時間裡,共出土大約四萬件瓷器。以至菲律賓東方陶瓷學會前任會長莊良有女士在《在菲出土的宋元德化白瓷》一書中說:“菲律賓的每一個省,每一個島嶼都出土過中國古陶瓷。”

從巴武鄢——巴丹尼土島到北呂宋、伊老多海岸、班絲蘭、邦邦牙、中呂宋那福塔示、馬尼拉、黎剎及內湖、宿務及蘇祿島等地均有出土,這些越窯青瓷分別是唐越窯青瓷缽、宋刻花青瓷缽、壺、水注及刻有花紋的瓷片;以及有刻花粗細條蓮花紋瓣的宋代瓷罐及有浮雕紋小罐。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很多居民具有中國血統。自古以來,馬來西亞是中國通往印度的海上要衝。考古學家在柔佛河流域發掘的古文物中,有中國秦、漢陶器的殘片;史實證明:這條商路在公元1世紀前後就已開通。劉前度在《馬來西亞的中國古瓷器》一文中說:“甚至今天,在柔佛河岸還可見到荒蕪的村莊跟營幕的遺地,在黑色的泥土上四散著中國碗碟碎片……”

越窯青瓷在馬來西亞的發現主要是沙撈越河口的各遺址,出土過9~10世紀的越窯器:此外在馬來西亞西部的彭亨也發現過唐代的青瓷尊。這些瓷器大多收藏在沙撈越博物館。

印度尼西亞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及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之間,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十字路口:中國和印尼群島之間的聯繫早在史前時代就已開始。古印度尼西亞人沿著兩條路線從亞洲大陸南部南下:一是中國雲南經緬甸、馬來半島到印尼列島:一是中國東南部經臺灣、菲律賓、爪哇到印尼各列島,出土的青銅器等可以為證。印尼人對中國的瓷器十分重視,將其視之為“珍貴的文物和傳家寶”。1963年據蘇來曼的《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外銷瓷》一文中說:“印尼全境都發現了青白瓷,它僅次於青瓷。”可見青瓷在印尼也有大量發現。考古證實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加里曼丹及其他島嶼均出土過越窯青瓷,品種有青瓷缽、壺、水注等。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位於阿拉伯海北部,是我國唐宋以來商舶到西亞地區的必經之地。早在19世紀這裡就出土過中國唐宋時期的瓷器標本。

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Brahminabad),是7~11世紀印度河畔的商業中心,宋真宗天(1020年)毀於地震。出土有唐越窯青瓷殘碗,也有五代、北宋時期的瓷器。卡拉奇東南的巴博,是13世紀衰落的古港,1958年巴基斯坦考古部在這裡發現了9世紀的越窯水注和北宋初期的越窯刻花瓷片等。

阿拉伯

阿拉伯(中國史書上稱為大食)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聯合處,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世界交通史上的特殊地位。阿拉伯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中國與阿拉伯民族的交往在公元前後就開始了公元前2世紀末,漢朝因張騫出使西域而得知條支,並譴使該地。到8~9世紀時達到高潮。中國的絲綢與瓷器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所喜愛的奢侈品,在中國與阿拉伯世界這條商路上,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駝隊,還是“海上陶之路”上的舟舶,精明強悍的阿拉伯商人無不顯示這個伊斯蘭民族頑強的生命力,阿拉伯商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阿曼

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鄰近阿曼灣,是印度和中國商船進入波斯灣的通道。阿曼的蘇哈爾是阿拉伯商人和印度、中國商人進行貿易的著名港口,古有“通往中國之門戶”之稱。80年代在此地出土過越窯青瓷片。此外,在阿拉伯的巴林,50、60年代也出土過唐越窯青瓷殘片。

伊朗

伊朗,古稱“波斯”,位於中亞腹地,南靠波斯灣,是古代東西方海路交通的要道;中國與伊朗是世界上兩個擁有悠遠歷史的文明古國,據史記載:兩國的交往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就已開始,西漢的張騫奉命向西方“鑿空”以後,漢朝使臣已到達安息(安息即是伊朗的古稱)。唐代與外國的交通共有七條線路,其中一條便是“安息道”。中國的造紙,蠶絲、制瓷、指南針等對伊朗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伊朗的宗教、農作物、金銀器等也傳到中國。伊朗人民特別珍視中國瓷器,把中國瓷器稱為“秦尼”,並且伊朗歷代帝王都大量地訂購中國瓷器。伊朗出土的越窯瓷器主要有:伊朗東部的內沙布爾遺址,出土有越窯青瓷罐;在中部的雷伊遺址出土過越窯內側劃花缽殘片;最著名的要數古代港口席拉夫,是近年來出土中國陶瓷的重要遺址。1956~1966年英國伊朗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唐代越窯系青瓷等。此外,在達卡奴斯、斯薩、拉線斯、內的沙裡等遺址也發現有越窯瓷器殘片。伊朗存有大量元青花。

伊拉克

伊拉克位於古代文明發祥地的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腹地,土地肥沃,生活富庶。這片土地曾被東方學家普拉絲塔命名為“肥沃的新月行地帶”,這一地區在古代既是東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和文化的樞紐。自1910年以來法國人貝奧雷就在此地進行發掘,巴格達以北120公里處的薩馬拉遺址因出土中國陶瓷而聞名。薩馬拉位於低格里斯河畔, 公元836~892年,這裡曾作為首都,先後經過三次發掘。出土有唐越窯青瓷等器;裾專家分析,與浙江餘姚上林湖出土的標本完全相同。此外在阿比達(有譯為阿爾比塔)等地也發現過9~10世紀褐色瓷,晚唐、五代越窯青瓷。

埃及

埃及是“陶瓷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位於地中海東南部、非洲的東北部和亞洲的西部,扼紅海和地中海咽喉。尼羅河自南向北流貫全境,著名的古城遺址福斯塔特(今埃及首都開羅)位於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建於公元641年,當時是埃及工商業中心,9世紀時相當繁榮。尼羅河的定期氾濫孕育了埃及悠久而古老的文明,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中國與非洲的文化交流始於中國的秦漢時期。早在戰國七雄之一的商鞅正在進行雄心勃勃的變法之時,遠在埃及的亞歷山大也已經建立了輝煌的亞歷山大里亞城。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誌》中是這樣描述這座名聞遐邇的城市:“它有優良的海港,所以是埃及唯一的貿易地,而它之所以也是埃及的唯一的陸上貿易地,則因為一切貨物都方便地從河上運來,聚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隨後埃及的命運無論是文化、藝術、商業還是精神都被寫進了世界歷史。埃及從9世紀前後就源源不斷地進口中國陶瓷。自1912年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三上次男、小山富士等古陶瓷學者對這座遺址進行發掘以來,福斯塔特共有六、七十萬片瓷片出土,其中有一萬二千片中國陶瓷,時間跨度從中國唐代~明清時期。

中國的瓷器為何在全世界都受歡迎,民間只知值錢卻不知為何值錢

瓷器

在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越窯瓷器主要有:9~13世紀初期的越窯青瓷,有些刻有蓮花、鳳凰等紋樣;還有比較典型的屬於唐代平底小圓凹式的玉璧底碗。20世紀60年代在庫賽爾和阿伊扎布等遺址也出土過唐末到宋初青瓷器。

除埃及以外,非洲的其它地方也出土有越窯瓷器。如20世紀60年代在蘇丹的埃哈布、哈拉伊卜等地出土有唐末五代青瓷;50年代中期在基爾瓦島也出土唐末到宋初青瓷,據統計,該國出土中國瓷器的遺址有46處之多。40年代末在肯尼亞的曼達島出土有9~10世紀的青瓷。

瓷器應該怎樣保養

冠豪禮品教大家如何保養瓷器1、 瓷器器體大的花瓶、罐等移放時,不能一隻手提器物的脖子,而應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原來拼接起來的部分分離;在取放有雙耳裝飾的瓶、罐、尊等瓷器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

2、 大盤、大碗等移動時應雙手捧,或用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邊緣,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託底。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

3、 取放人物瓷雕時,須當心人物的鬚髮和手指等易損壞的纖細部分;同時在提放器物時,勿要單手拿人物的頭部,而應一手拿住人物的頭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4、 薄胎的器皿如醴陵釉下彩等,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須防風吹倒。

5、 帶座、帶蓋的陶瓷(器)取放時不能連蓋帶座一窩端,而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遇到多人鑑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著,以防失手打碎。

6、 瓷器上出現灰塵、汙漬時,要用軟布輕輕擦拭,且不可用硬度過高的布或其他物品強行去汙,免得劃傷瓷器的釉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