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鳳凰網報道歐文確診新冠肺炎,後立馬被“打臉”,現在媒體是怎麼了?

瓣瓣瓣瑪瑪


搶新聞的副作用,法新社六次搶發鄧小平逝世。最近自媒體在李文亮搶救期間,晚上九點之前,不管醫院官媒三次宣佈正在搶救(真的在搶救)一味刊發悼念李文亮文章。多次提醒就是不管,甚至花圈都出來了。這是在貼熱點蹭流量。

媒體特質如此,吹哨總有吹早了或者吹錯了的時候。


老王說新聞手冊


所謂新聞新聞,追求的就是一個“新”字,也就是所謂的“時效性”。

對於競爭激烈的媒體平臺而言,如何確保自己獲得的是“第一手”資料,成為某個事件的“第一個”報道者,是他們獲取爆炸性關注度的關鍵所在。

正因為對“時效性”、“新鮮度”的瘋狂追求,使他們不得不放棄了對新聞“真實性”的考證,只求第一時間“爆料”某一事件吸引人的眼球,而把“真實性”放到了事後再進行考證。

這樣一來,無論事後證明相應事件是否真實可信,他們都已經獲得了想要的“關注度”,也就達成了他們的最終目的。

這也是許多“假新聞”產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為,無論是“爆料”還是“闢謠”,媒體平臺都能從中獲取巨大的關注,所以,這種盲目追求“新鮮度”,“搶頭條”的做法,才是媒體爆料後又頻頻遭打臉的主要原因。


妄語狂言


“打臉”是因為沒有核實消息就搶發新聞,反映了當今媒體瘋狂追求時效性的現狀。

媒體的主要責任是發佈新聞、傳播消息。


什麼是新聞?“新”代表著新鮮的、新穎的;“聞”代表記者聽到的、採訪到的消息。

如果僅從字面理解,新聞就是記者採訪到的新鮮的、新穎的消息。

記者的採訪確實是事實,但不一定是整體的事實真相,很多時候只是部分真實或者部分事實,一個事件的真相往往是滯後的。現代社會瞬息變化,對於新聞來說,時效性代表著影響力、代表著廣告、代表著資本利益。一般市場化、商業化屬性強的新聞媒體機構,不可能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的爆款“新聞點”,即便消息源都沒有充分驗證。

對於媒體機構而言,“講真話、擺事實”是其公信力的基本要求,但有時講局部的真話、講片面的事實,可能與整體的事實真相背道而馳。對於記者而言,調查一個事件本身就需要時間,而事件真相的組成往往由一個個新聞點構成,在工作流程以及業績績效的多種壓力下,很多記者會將採訪到的信息第一時間傳回編輯部,事實的對比驗證滯後開展。而後方編輯並不掌握現場具體情況,對事實的把握僅憑單一的新聞點,可能會搶時效直接播發。

對於鳳凰網“打臉”事件的分析,要跳出事件本身的框架,從更高的格局去看。對於新聞媒體機構而言,當下媒體的競爭環境如此激烈,如果你不搶發,等於是白費功夫沒有影響力;對於編輯記者個人而言,搶發新聞出錯也沒有非常嚴格的懲罰措施,採編發都是按照流程走的。


解決這個問題,治標很容易,治根非常難。



By 毛毛蟲 清華大學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