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絮季”將至 治理需堅持標本兼顧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春季是楊柳、懸鈴木等樹木繁殖的時節,隨之而來的果毛飄絮給一些公眾的生活帶來影響——這些樹絮會飄到人的眼睛或鼻腔,讓身體產生不適。

媒體調查顯示,多地明顯的果毛飄絮一般會持續約1個月,受天氣等因素影響,今年南方地區“飛絮季”可能比去年提早10天左右。

飛絮季將至,但是北京的市民今年應該會明顯感到楊柳飛絮減少。北京的飛絮主要來自楊樹柳樹的雌株。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北京市因地施策,有的放矢地開展楊柳飛絮精準治理,到“十三五”末楊柳飛絮將明顯改善。

“楊柳飛絮雖然對市民生活有一定影響,但楊柳樹作為北京的鄉土樹種,在生態作用上有諸多優點,不能因為飛絮就否認它們巨大的生態貢獻。”針對有些市民提出把產生飛絮的楊柳雌株砍掉的建議,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認為,一砍了之要不得。

“楊柳樹是增加北京城市綠量、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功臣。”張志翔說。

研究表明,一株胸徑20釐米的楊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釋放氧氣125公斤,滯塵16公斤;一株胸徑20釐米的柳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釋放氧氣204公斤,滯塵36公斤。

“毛白楊是我國的鄉土樹種,適應性強、樹體高大、遮陽作用明顯,同時還起到降塵、降噪等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康向陽說。

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相關人士表示,飛絮治理是個長期過程,不要因為一時的飛絮問題,對默默為北京生態做貢獻的楊柳樹產生偏見。

不能“一砍了之”,那應該如何治理飛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堅持標本兼顧,科學治理楊柳飛絮。

“去年,飛絮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疏枝,控制花序數量;二是用高壓水槍沖洗樹冠,及時清理地面積絮;三是對老、殘、病的楊柳樹雌株逐步進行更換。”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巡視員王小平說,其中,疏枝、沖洗樹冠、清理地面,是“治標”;更換老化楊柳樹是“治本”。

北京飛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高度硬化。“在自然環境下很多飛絮會被樹下植被粘住,但水泥地、裸露地不會有這個效果,飛絮會翻滾成團,形成惱人的‘二次飛絮’。”王小平說。

為了拖拽住飛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從2019年起啟動裸露地專項治理,即在林下種植二月蘭、板藍根、苔草等鄉土地被,覆蓋住裸露的土壤,在美化環境、豐富林地生態系統的同時,預計會滯留兩成到三成的飛絮。(記者 馬愛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