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黃山】施春生: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之迷

【人文黃山】施春生: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之迷

施春生,一九八一年安徽省人民警察學校畢業後即分配到黃山風景區公安局工作工作至今,從事刑事偵查工作三十餘年。現任黃山風景公安局副調研員,雲谷綜治組組長。

自東漢陳業遁隱黃山,這座徽州腹地的名山逐漸為世人所知。遊山必有路,歇腳要有亭,居住當然要有房屋了。讀唐宋以來的詩文,可以看到結庵建剎的各類描述。如唐時大詩人李白送朋友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的舊居,歙州刺史李敬方在溫泉處建白龍堂,詩文寫得很生動,我們不妨通過對這些文獻資料的閱讀來探索一下黃山的古遺存。

據2008版的新編《黃山志》記載,晉時即有僧在軒轅峰下活動。查閱舊志,可見南朝宋元嘉(424—453年)間,曾有“東國僧”在缽盂峰下建新羅庵。至唐宋時,寺廟逐漸增多。唐開元十八年(731年),洛陽志滿師在湯泉結茅,隨後在老龍潭上桃花澗建湯院。中和二年(882年),天竺(今印度)僧包西來,在翠微峰下建翠微寺。據不完全統計,唐宋時共建寺廟19座。其中受朝廷賜額的有:祥符寺、翠微寺、福固寺、新興寺、蘭若寺、薌林寺、重興寺等7座。在元以後的二百中,僅建小庵3座,而唐宋時期的不少寺廟,又因年久失修而荒蕪。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禪師入山,創建法海禪院後,得到萬曆皇帝和皇太后的厚賜,建成雄偉的“護國慈光寺”。受戰爭、經濟、自然災害等影響,黃山各處寺廟或毀於戰火,或年久失修倒塌,或失火焚燬,或山洪暴發沖毀,至一九四九年,全山僧人不足十人,景區內已基本沒有宗教活動。雲谷寺、慈光閣、松谷庵、釣橋庵僅作為地名沿用至今。福固寺、翠微寺、大悲院、獅子林等廟宇或不復存在,但記載有案,來龍去脈清晰可辯。筆者在黃山生活多年,親見在黃山溫泉的紫石峰下有一處宏大的古建築遺存,但來龍去脈至今成謎。

黃山紫石峰南接紫雲峰,北連缽盂峰,海拔1649米,因峰體花崗岩石呈紫色而得名。在紫石峰下,筆者早年就曾聽說有一處老寺廟的遺址,但具體情況不詳。為求瞭解,筆者與負責此地的防火隊鐵隊長聊天詢問,鐵隊長根據親眼所見,描述這座寺廟遺址為“一塊很大的地方”。2019年金秋時節,乘著秋高氣爽,筆者約上來葆、袁鋼二位好友專程去看一看,做實地探訪。

從慈光閣山門出發,登金砂嶺,站在“妙妙亭”上,遙望前方,可見天都、紫石、紫雲、蛤蟆、青鸞諸峰。前行裡許至“月牙亭”,過亭往右,越蠟燭峰,過香泉溪後,沿溪右岸上行,行走半個小時後,漸有路影及人工鑿出的石階。再往上行,有人工鋪設的古道,路面較寬。天都峰在道左,缽盂峰在道右。一小時後,在香泉溪中間見一園形的平整的蒲團似的大石塊,夾在二塊岩石中間。坐蒲團石上,正面對桃花峰水簾洞,與丁公庵遙遙相望,彷彿近在咫尺。遙想當年,大德高僧,盤腿而坐,雙手合十,雙目微閉,春看桃花繽紛,秋望漫山紅葉,打坐悟憚,誦經唸佛,真仍是天然造化修行的一塊好地方。

【人文黃山】施春生: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之迷

(蒲團石遙望桃花峰丁公痷)

又前行五十餘步,到達古建築遺址。迎面是高丈餘呈馬蹄形人工壘砌的石塝,石塝右側有人工修建的石階路,沿石階上行約十餘步抵石塝頂。石塝頂有佔地面積約二百餘平方的古建築遺存,主體建築長10.8m,寬6.3m。坐北朝南,廳屋三間,後廂靠山,建有擋土牆,建築遺存屋基保存完整,條石、石門廳、石窗臺、石屋簷等原建築材料散落在屋基內外,整個建築損毀嚴重。從屋基左側往上修有石階,通往後山。離屋基二十餘步有一長條形天然石洞穴,闊丈許、深、高一米有餘。離此洞不遠處,又有一較小的天然石洞穴,在洞口旁邊發現一塊30cmx20cm重二十餘斤的人工打造的長方形條石,條石的頂部和正面有圓形貫通洞,圓洞周圍有明顯的煙燻的痕跡,我們分析應為打鋼釺所用的爐子。再往上行,香泉溪分為左右側。因而,沿馬蹄形石塝兩側再修建石塝作為擋水牆之用。看這周圍環境,也似乎明白了,為何建成如此高大的馬蹄形狀。在天都、缽盂兩之間,遠遠望去整體形似一艘遠帆起航的大船,航行在黃山的雲海之中,由此可見,當年設計者所獨俱的匠心。

【人文黃山】施春生: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之迷

佔地面積如此之大,氣勢高大恢宏的古建築遺存,從所處的位置及建築格式分析應為古寺院遺存。那麼此寺院如何稱謂?何人所建?又如何破落到如此地步?帶著這此疑問,筆者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走訪了不少相關人士。

奇怪的是,無論史志文獻還是遊記資料都沒有提到此寺院。筆者在走訪中聽景區紫雲村的範先生說,此地叫“老茅棚庵”,1970年代在溫泉“百丈泉”附近蓋黃山小學時,學校曾經組織學生到此處挑磚,他本人當時也曾參加了挑磚。

【人文黃山】施春生: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之迷

鑑於筆者視野侷限,手頭現有的資料也有限,時至今日仍無法確認此古建築遺存的來龍去脈。通過分析考辨,筆者將幾種可能在此列舉,拋磚引玉,還期望有識之士不吝賜教。

【人文黃山】施春生: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之迷

一、軒轅宮,在紫石峰下。或雲祥符寺故(趾)【址】。今湯池壁間鐫有“軒轅行宮”四字。明狀元羅洪先有詩題此(陳少峰《黃山指南》)。

祥符寺,前身為湯院,唐代開元十八年(730),志滿和尚始建於桃花峰麓的桃花澗。大中五年(851),歙州刺史李敬芳至此浴溫泉,夢見白龍,遂移建於湯泉對面,號為龍堂。天佑二年(905),歙婺衢睦觀察史陶雅重建,複名湯院。南唐保大二年(944),皇帝敇名靈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敕名祥符寺。寺為宮殿式建築,古樸軒敞,外有迴廊。四周群峰聳秀,湯泉生香,古木青翠,幽靜秀雅。寺壁舊有“雲谷樵夫”羅洪先所題詩二首。其一:紫翠林中便赤腳,白龍潭上看青天;藥爐丹井知何處,三十六峰煙月寒。其二: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雲。欲起軒轅問九鼎,道衣重侍玉虛君。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人,明代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嘉靖已醜殿試第一。為文超卓不群,深契姚江之學。由修撰遷春坊贊善,建言論東宮事宜,遂罷官。歸遊黃山,書二【絕】於祥符寺無量壽佛殿壁。詩與草法,皆幽放豪勁。先是題壁偏隘,康熙丙午,郡倅劉公芳洪倡議重建,募工移其位置,白堊完好,點畫無損,亦韻事也(閔麟嗣《黃山志定本》)

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初三,大雨三天三夜,寺前桃花溪青、白二龍相鬥,洪水暴漲,瀰漫山巔。寺宇飄沒,諸僧淹斃,僅存一小沙彌,寺基久成墟丘,開植茶葉。後歙縣湯口居民於湯泉溪塝上募建數楹,仍榜書“祥符古寺”,亦聊以存意焉耳。(陳少峰《黃山指南》)。

從上可以看出,軒轅宮在紫石峰下,祥符寺在桃花溪畔,陳少峰認為羅洪先題詩是軒轅宮,而閔麟嗣詳細記述了羅洪先所題詩是祥符寺,存在明顯的矛盾。軒轅宮(祥符寺舊址),是何人何時所建,所在的確切位置,是不是就是所發現的遺存,無史料佐證。

二、九峰庵,在紫石峰左。明僧毒鼓建。毒鼓廣遊名山大川,愛黃山峻峭,隱居於此(黃山志—2008)。毒鼓,常參天童、博山諸老宿,愛蓮花峰奇勝,遂棲止焉。每夜下浴湯池,沿路持佛號,聲震山谷,歸時達旦,率以為常。高郵故人圓寂,往吊之,炷香畢,遂沐浴趺坐籠左而化。(閔麟嗣《黃山志定本》)。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對毒鼓在黃山隱居的地方,多認為是在蓮花峰。既然他在紫石峰建了自己的“九峰庵”,何苦又要跑到蓮花峰去隱居?對九峰庵的具體位置、形制大小均無詳細記錄,故而給考據帶來困難。在戴耕玖先生所著的《黃海拾貝》一書中,有篇《龍鳳庵》一文提到:為求萬無一失,性命確保,隱居此間的這群“尼姑和尚”還在五里之外,雲霄之上眉毛峰上建了一座更隱秘的“九鳳庵”。此九鳳庵是否就是九峰庵?若果真如此,尚待文獻發現。

三、紫雲庵,又名茅棚庵,在紫石峰麓,後依紫雲巖。自清乾隆五年祥符寺被山洪沖毀後,慈光閣主持僧印聞(號悟千)選址建此庵。乾隆八年動工,歷時三年建成,悟千自題匾額“黃山一茅棚”。1955年春拆庵,建黃山療養院(即現在溫泉的黃山幹部療養院),應與古建築遺存沒有關連。從這一點看,紫雲庵似無可能。

故上撰述,筆者傾向性認為黃山紫石峰下古遺存是明代毒鼓禪師所創建的“九峰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