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沒事,後期于禁投降關羽卻遭到曹丕蔑視?

李振亞love


公元219年7月,關羽命糜芳與傅士仁鎮守後方後,他認定安排妥當,於是集齊荊州大軍圍攻襄陽與樊城。當時關羽意在樊城,於是大軍不斷對樊城進行施壓。鎮守樊城的將領曹仁抵擋不住,於是向曹操求援。曹操得知情況後,當即命于禁率領七路大軍趕來支援樊城。由於于禁將營地設在低窪處,當時荊襄地區又正直秋雨連綿時,關羽見此情形,當即引漢水淹七軍,最終關羽於陣前斬殺龐德,逼降於禁,威震華夏。

于禁在投降蜀漢後不久,就因為關羽敗走麥城而來到東吳,後來孫權又將於禁交還給了曹魏。此時曹操已經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曹丕見於禁歸來後,先是以洪水暴發導致戰爭失利為由,赦免了于禁的罪名,更是為于禁恢復了官職。只不過在此之後,于禁的遭遇就急轉直下,他被曹丕安排去高陵祭拜曹操,而曹丕在於禁到高平陵之前,就已經預先在陵中畫有于禁戰敗投降,而龐德不屈被關羽斬殺的圖畫。于禁見到這幅畫後,心中羞愧而死。

後世司馬光評價曹丕的這個行為時,認為曹丕可以廢于禁為庶民,將其誅殺,但將其侮辱致死不是帝王所為。當後世在讀這段話時,或許認為曹丕心胸狹窄,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于禁因為投降,要被廢為庶民,或者被殺。那在當時,投降到底是多大的罪責呢?

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孫子李陵善於騎射而被漢武帝重用。後來李陵率領五千將士出征,卻不幸遇上了匈奴單于的主力。李陵並沒有驚慌,而是命令將士以大車為營,眾人以持戟盾為陣,以弓弩還擊匈奴。由於三軍齊心協力,此戰不僅將匈奴擊退,李陵更是幾乎射殺了單于。只可惜匈奴人多,李陵最終被打得僅剩下十幾個人,無奈之下,李陵只能投降。後來李陵因此受到誣陷,他的全族被殺,下場慘淡。而在漢朝的律法中,確實有作戰不力投降,全家誅族的規定。因此于禁投降敵國,曹操和曹丕按規定是可以誅殺于禁的。

筆者認為,于禁為了手下將士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而委身投降敵國,本應得到讚揚,只可惜曹丕的心胸太過狹隘,再加上孫權的故意挑唆,造成一個忠臣名將就此隕落,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