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鏡子裡面自己美美噠,自拍卻顏值大降?

浴火真鳳


有兩個原因:

1.鏡頭焦距帶來不同空間透視,從而影響人像照片效果。

可以從照片中很明顯地看出在廣角端模特的臉部顯得非常“窄”,同時額頭、鼻子和下巴等凸出部分相對更大,而在長焦端模特的臉更“平”,上述部分也沒那麼突出。

所以85mm-135mm是拍攝人像特寫的黃金焦段,因為擁有最適當的空間透視。而在照片裡或拿著相機對著鏡子時屏幕中的臉一般是35mm焦距(28--50)。

2.另外一個原因:凍臉效應

英國心理學會博客介紹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視頻會比視頻的截圖看起來更美。稱之為“凍臉效應”。

也許那些對自己照片感到絕望的朋友可以感到一點安慰了,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會認為視頻中的人比同一個視頻的截圖更好看。換句話說,就算覺得自己在假期照片裡看上去非常不堪也無須擔心,別人就會覺得會動的真人要好看得多。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團隊把這種靜態臉相對動態臉沒那麼有吸引力的現象稱為“凍臉效應”。

這可能跟動態臉的印象形成方式有關。人們會把在不同位置、不同側面的同一張臉進行平均化。這與先前研究所發現的“平均臉更有吸引力”是一致的。另一個可能是“動態臉更好地激活了面部識別神經機制”。畢竟,相機是不久之前才發明出來的,大腦的臉部識別系統本來就是演化來加工動態臉,而不是靜態臉。

博斯特和同事讓參與者對2秒鐘的視頻以及從這些視頻裡截下的1200幀靜態圖打分,評價視頻或圖片中的20個人有多好看。結果發現同樣一張臉在視頻中的得分要比在靜態圖中要高。

實驗試圖進一步探索這種效應的深層機制。當把視頻和圖片倒轉過來看時,效應也同樣存在。研究者認為這並非因為視頻包含更多信息:對比視頻以及從同一段視頻中截出的多張靜態圖的集合,最後還是視頻得到更多好評。記憶也不會是影響因素,好看的肖像並沒有比普通的好記多少。不過,研究者發現,要想被認為更有吸引力,那些視頻需要順次地播放。幀次混亂的視頻並沒有比靜態圖得分更高。

凍臉效應可以說明為什麼臉部攝影那麼難掌握,以及為什麼人們往往認為真人漂亮過上鏡。


龍濮防水值得信賴


我本人也不是很難看,可是用蘋果手機拍照非常難看[捂臉][捂臉]



可以哭但不可


因為大多數安卓手機拍照都是自帶美顏效果的,還有光線等因素,拍出來肯定和真人有差距。還是鏡子裡面更真實


耳東橙


我怎麼跟你相反呢?我在鏡子裡看自己難看,反而拍照挺好看的。那如果你是自拍的話,你就開美顏好了,現在那麼多的拍照app,都好強大的!



我是牛開心


人的大腦會自己騙自己,簡單來說,就是從鏡子裡看自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對你的臉進行美顏。照片是平面的,會讓大腦感覺有點陌生,所以會接近真實情況。簡單來說就是長的醜[摳鼻]



兜兒裡有丶糖


有可能手機的角度不對,可以把手機拿高點,從上往下拍自己45度左右,就可以啦


山林a川味


照鏡子挺好看的,可自拍就不好看了。說實話,這是很多人遇到的難題。通常自拍手機離臉很近,畸變很厲害。所以拍出你的臉就變醜了。沒你本人好看。我玩了很多自拍。我是把手機放三角架上,對著鏡子裡的我拍的。用後視鏡頭拍的。距離拉開點。問題就解決了。這麼拍和讓別人拍你是一樣的。當然你要調整表情,注意光線。你可以按我的再試試。


夢裡芳華253979359


比如鏡子裡的自己是立體的,景深能夠體現更為立體的五官,而相機要是採光不好,看上去就像把你的眼鼻嘴都投影到了一個平面上;鏡子裡的你是“動態的”,你知道自己什麼角度好看。

另外大多數人應該會覺得自己在不同時候照鏡子、拍照片看起來都會有些不一樣,而別人不管在鏡子裡、在照片裡或者是在你面前看起來都差不多。這應該是因為你更熟悉自己的五官,知道什麼地方好看什麼地方不好看,而不同環境下大腦會放大腦海中對自己臉部某一特點的印象,影響自己對整張臉的感受;而對於別人你一般不會去長時間仔細觀察ta的五官,大部分時候大腦就代入了整體印象而非細節。


姜美麗到此一遊


大家好,我的回答可能會是腦外惡補,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不難理解,濾鏡這個魔鏡最合適不過。

不知道能否幫到你,如果你有不同想法與我交流,請點擊關注轉發,我是遠方。謝謝大家。


遠方的詩vlog


居然還有這種事?一般都是鏡子裡2醜爆了,自拍出來美爆了。

給你支幾招吧,

首先是軟件,輕顏相機或者B612,都是自拍美顏效果驚人,美白,瘦臉,大眼,美妝.....你想怎麼美都可以。

然後是光線。拍照的時候,找光線亮一點的地方,一白遮三醜,曝光足一點,臉上的細紋和瑕疵就不見了。

然後是角度,手機鏡頭都是廣角,近大遠小的效果非常顯著,從上往下拍,就顯得眼大,臉小,嘴巴小。

還可以加上其他特效裝飾。

以上是一般女生喜歡的自拍效果,若是你想要個性點的效果,可以在光線,角度,後期等方面,另闢蹊徑,這就不是一句話說的清楚了,自己多試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