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宣統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張之洞被安葬在河北南皮縣雙廟村的張氏祖塋。與他一起合葬入土的還有早他多年去世的三位夫人。張氏祖塋有上千畝,南皮東門張氏四門十八支的墳塋多在此處。之後,在清末民初的亂世之中,張之洞的墓始終無恙。甚至,在當地的研究史料有過這樣的一段記載,張之洞的墓曾經遭到兵匪的多次光顧,甚至,將給張之洞守墓的守墓人高玉堂一家老小七口人都捆綁在一顆楊樹上,為的酒是逼其交出墓中財寶。這家人甚至自始至終都未曾招供,可以說,張家墳場的一些墳墓多次被盜,但一直無人驚擾張之洞安葬之處。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曾經聽當地年齡稍長的老者說過:在明清時期,張家確實名庭顯赫。光進士以上的人就有20多個,舉人遠超50多,秀才那就不計其數了。所以,張氏的祖塋自然十分氣派。但是,這一切終究也是“保不住”的。50多年前,人們自然不會放過身為“洋人的奴才”、“晚清的賣國賊”的名臣——張之洞,不但,要挖墳掘墓,還要將其屍身遊街示眾。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當人們大動干戈刨開張之洞的墳墓之後,眼前所呈現的一切都令人感到驚奇,當年參與挖掘的村民回想道:“張之洞就像活著一樣躺在那裡,銀色的鬍子飄在胸前,腦袋上齊整的戴著官帽,嘴裡含著名貴的珠子,身披多層彩被。隨葬品中有梳子、懷錶、眼鏡、鼻菸壺、硯臺、珍珠、金銀、字畫等等,隨葬文物極為珍貴。原本張之洞的屍身是完好的,皮肉乾白緊貼骨骼,隨著挖掘衣服氧化成了布片,隨風飄散。”一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葬於地下50餘年,亦未倖免於難。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一眾人在驚奇錯愕過後,人們把張之洞及其妻子的屍身丟在一旁,任由其他人鞭屍侮辱,最後,還將二人的屍首倒吊在野外風吹日曬。此後很多日子裡,有些小孩子在附近玩耍,湊過去撥弄撥弄,一會兒踢兩腳,一會兒又把屍體扶起來靠在牆上。也有村民“看四爺(張之洞行四)屍骨很可憐”,悄悄拾起地上的破布蓋上。直到兩個多月後,人們逐漸忘了此事,這時,才有村民偷偷把張之洞夫婦的屍體拖進了路邊一個水衝出的溝子裡,悄悄埋了。對於南皮人來說,最讓他們掛念的還是張之洞的遺骨哪兒去了。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在這裡,做下此等事的並非別人,正是當年張之洞重返故土籌措一萬多兩銀錢修建的慈恩學堂,也就是建國後又更名為南皮一中的學生!倘若張之洞九泉下知,該是何等的辛酸無奈?張之洞,河北南皮人士,曾官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還曾協理過兩江總督,世人送了他“張香帥”的美稱。1903年,身為洋務運動的最後元老,張之洞進入北京,從此,命運便將暮年的張之洞便與暮年的晚清牢牢的綁在了一起。在其進京之後,與慈禧太后會面,二人相見,眼淚滿襟,是為何故?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四十多年前,二十六歲的張之洞進京考取功名,被二十八歲垂簾聽政的慈禧欽點為探花郎。在隨後,張之洞在外做官的幾十年裡常常給慈禧呈送禮品,深得太后老佛爺心意。時隔四十年,二人飽經滄桑,相顧無言,自然淚千行。此時返京,張之洞自然不光是為了敘舊,李鴻章的去世,使得同為朝中老臣的張之洞接過振興大清的重擔。張之洞在回到京城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廢除科舉八股制,興建學堂。在他的帶領下,第二年清廷終於廢除了荼毒已久的科舉制度。張之洞對於大清的功勞可謂極大,八國聯軍時期張之洞攜東南各個省份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為固守自封的大清保存了實力。與此同時,張之洞積極鎮壓著暴亂的義和團運動,使得義和團終究未能侵擾南方,從當年清朝東南方社會局勢穩定上來看,張之洞可謂功不可沒。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張之洞還是一名實幹家,興辦了著名的漢陽兵工廠,為增強大清軍事實力做出巨大貢獻。抗戰時期我國部隊使用的“漢陽造”,就是出自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可以說,張之洞的這一舉措,使我國提前生產現代化槍械,藉此抵抗了外來侵略者。在為官之道上,張之洞與大部分腐朽滿清官員不同,身居高位卻為官清廉,深得官場和百姓稱讚。這一點,從聲名顯赫的袁世凱對張之洞都抱有敬畏態度可見一斑。袁見了張,畢恭畢敬,張見了袁,愛搭不理。對於這種老臣,袁世凱可謂束手無策,直到張之洞去世,袁世凱每念及此事都會咬緊牙關。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都說歲月不饒人,張之洞的年紀實在支撐不動他的大業了,1909年,光緒慈禧相繼去世,張之洞病危,清朝的希望逐漸破滅凋零。那年,溥儀繼位未久,朝中政事繁雜,身為老臣的張之洞拖著病體向當時手握權柄的攝政王載灃勸諫。這個時候的載灃自然不會聽得進去,最終,只是對這個暮年老臣例行慰問一番罷了。之後,載灃親王的態度氣得張之洞長髯抖動,千言萬語都化作一聲嘆息:“國運盡矣!”過了不久他便駕鶴西去了。由於張之洞一生清廉,家中沒有餘力為其舉辦盛大的葬禮,朝廷念其功勞撥款五千兩。這筆喪葬費再加上張之洞弟子門生眾人籌措,下棺入葬。我們這裡摘一段清史中對張之洞的評價:為官數十載,直到去世,家裡的田地都未曾增加一畝。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可以說,如此治世賢臣,縱觀滿清歷史,能有幾人?1937年6月,史學家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惋惜洋務運動晚了20年。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過世後被人挖墳掘墓,暴屍荒野,兇手居然還是自己興建的學堂的門生,講到此處讓人不由喟嘆落淚。參考資料:『《南皮縣誌》第八篇《文化》、《張之洞和南皮張氏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