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與一名新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觸15天左右,無人感染,怎麼回事?

用戶1522961008183


我一個朋友在初5的時候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他是7天左右的時間有發燒咳嗽的跡象,但在第5天的時候就是感覺悶,起初以為只是屋裡悶,所以一直沒有在意這個情況,但後來情況越來越不對勁了,他害怕就直接上醫院進行檢查,結果就是新冠病毒攜帶者,他不是武漢回來的,但他是從孝感回來的在年前2天就到家了。

他現在恢復的很好,前些天視頻還跟他聊起這個關於新冠肺炎接觸的問題,他因為住院的時候症狀已經很明顯了,他心裡素質比較差一度以為自己要不行了,後來醫生給他做了檢查,證明他的免疫力還是非常不錯的,所以也是告訴他不要擔心。醫生也順便把這個新冠肺炎為什麼接觸之後有的人傳染有的人不傳染給他講了一遍。

他說,這病毒主要就是通過飛沫傳播,就是咱們聊天時不帶口罩,然後病毒會通過飛沫被你吸進肺裡,之後就開始侵害肺部、腎臟等器官。但這個還是要分情況,就像有的人天生免疫力就是強,病毒到身體裡,可能就是那種無症狀患者,從頭到尾都沒有症狀顯示,最後已檢查可能病毒已經完全被吸收了。還有一種就是這個病毒的吸入量較少,沒等興風作浪呢就被自身的免疫系統給消滅了。

我這個朋友還說,一定要帶好口罩不要和別人接觸太近,不是每一個人的免疫力都很好的,一旦免疫力系統不好,那麼病毒就會慢慢產生變異,之後就會衍生出更多的病毒侵害你的身體,他們在醫院一些免疫力不好的每天都要打一種增強免疫力的蛋白,可見在沒有特效藥的時候,增強免疫力就是最好的良藥了。


一起種植


多人與一名新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觸15天左右,無人感染,怎麼回事?

其實這樣的病例並不在少數,有一在武漢讀書的學生回老家過年,最後被確診,在這期間他密切接觸了40多人,這些人均未被感染。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感染者對疫情足夠重視,很多該做到的防範措施他都做得很好。

比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他全程戴好口罩;平時出門,無論是逛超市還是去別的地方,他都不會把口罩摘下;並且在外面他會和別人保持距離,減少交流。

比如,他回到家後,把自己的衣服和一些隨行物品都用75%酒精進行了全方面的消毒;並且勤洗手,洗手後也會用75%酒精消毒。

不僅如此,他還主動向社區上報了自己的武漢出行史,從到家後就開始進行自我隔離。平時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和父母吃飯的時候也都會分餐、用不同餐具吃飯。


圖片來自:站酷海洛Plus


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4件事:

1. 外出戴口罩很重要

2. 不聚集,和周圍人保持距離

3. 不隱瞞武漢出行史,儘快上報

4. 要勤洗手,注意手衛生

做好科學防範措施,不僅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其實新冠病毒也沒有那麼可怕,做好防護措施,就能很大概率地避免被感染。

現在新冠病毒肺炎的確診病例增長已經得到了很有效的控制,相信不久後就會迎來真正的春暖花開,希望以後我們可以放心地摘下口罩,在陽光下自由呼吸。


執業藥師yang


在疫情發生期間,有個患者去菜市場買菜時,未帶口罩,與同在攤位購買蔬菜的確診患者(當時未確診),未戴口罩,倆人距離較近,短暫停留(15秒)後,回家後一段時間以後被確診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

還有一位大學生1月22號從武漢回家之後,自己一直帶著口罩,自覺隔離,後來被確診,但是一家人都未感染上病毒。

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直接傳播,接觸性傳播,氣溶膠傳播。如果我們和潛伏期的病毒攜帶者親密接觸,雙方都沒有采取防護措施,互相感染的幾率還是很大的,正是因為這樣,導致了前期病毒迅速蔓延,如果當時大家都減少外出返程,都帶著口罩,自覺做好防護意識,那麼疫情可能也不會這麼嚴重。

我們從數據上看到,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病死率也是年輕人的很多倍,小於30歲的患者基本上沒有死亡病例。

年輕人的體質比較好,身體健康強壯,不容易被感染,即使不小心感染了,但是因為抵抗力強,病症比較輕,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就能很快就打敗消滅病毒,恢復健康。就像感冒一樣,年輕人哪怕不吃藥一段時間也會自己痊癒。

而老年人大多,身體較差,很多都有慢性病,一旦不小心感染了新冠狀病毒,那麼身體因為比較虛,很容易引起併發症,感染之後必須要去醫院進行治療。

很多傳染病,剛開始來勢洶洶,勢不可擋,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以後,慢慢的病毒性和感染性能都會變弱,傳染幾率大幅降低,即使與人接觸,被感染率也會降低。

很多人具有很強的防範意識,在知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危害以後,在疫情隔離期間,自身防護措施做的非常到位,外出的時候,必須戴好口罩,與人交流的時候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勤洗手,搞好個人衛生,這樣即使與病人接觸過,感染幾率也非常低。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不小心被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在潛伏期沒有症狀的情況下,自身的防護意識也非常強,那麼這種情況,自身攜帶的病毒也是不容易感染到親密接觸過的人的。

感染了新冠狀病毒肺炎,接觸了多人,可能是有人不小心被感染了,但是沒有表現出病症,潛伏期比較長,沒有被確診或者是輕症沒有被發現,這種情況可能存在的,沒被發現,所以被認為沒有感染。

有的人喝水就會胖,有的人咋吃都不會胖!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自身的免疫系統也不一樣,所採取的防護措施也不一樣,被感染的幾率當然也不一樣。

總之,不能存在僥倖心裡,如果自己接觸了被確診的患者,自身一定要最低隔離十四天,如果期間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進行排除,千萬不可大意。


鄉間一抹陽光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感染新冠肺炎要與其病毒數量及毒性成正比。該病毒爆發於武漢地區,在武漢地區的感染者可稱之為第一代病毒感染。如果武漢地區感染者在返鄉途中,將病毒傳播給同行的旅客朋友,將被感染的旅客朋友稱之為第二代病毒感染。那麼感染的旅客朋友再將病毒傳染給其親友,其親友稱之為第三代病毒感染……以此類推,隨著病毒的代數增加,其傳染性及病毒數量會相對減弱一點。

二、與接觸方式有關。我們都知道目前新冠肺炎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接觸傳播已經氣膠溶傳播的。換句話開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可以通過咳嗽、噴嚏等方式將病毒傳染給他人又或者將病毒殘留於車把、門把、電梯按鈕等地方,最後經手由呼吸道、口鼻腔黏膜進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所以說接觸方式很重要,這裡並沒有提及到是各種接觸方式,因而不一定會出現傳染。

三、保護條件。我們都知道勤洗手、戴口罩可有效地避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記得有報道:武漢華南市場一住戶在獲悉李文亮醫生的預警後,動員家人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門、不聚餐等。在這次疫情中,隨身居疫情最重災地區,做好個人保護措施也能保護好自己。所以說,多人接觸新冠肺炎患者,做好個人保護措施也不一定就會因接觸而感染。


總的來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要與病毒毒性及數量有關,如果我們都做好各種保護措施,可以很大程度減少感染幾率。

健康所繫,生命相托。關注和點贊姚醫生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傳遞科普知識,守護您的健康!

姚醫生


遠離新冠肺炎患者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但部分患者即使與感染者保持距離,最終也感染了新冠病毒,部分患者即使與感染者密切接觸,也未感染新冠病毒。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觀點:與感染者接觸有感染風險,但卻不一定會感染新冠病毒。新冠肺炎流行至今,表現出了超強的傳染性,曾有報道稱某患者與感染者接觸數十秒後被感染,更別說與感染者密切接觸15天時間。在此我們需要明確,接觸新冠肺炎患者後,是否會引起感染與三方面因素有關。

第一個因素是病毒的致病能力。當下新冠病毒並未變異,因此大家接觸到的新冠病毒,致病能力均一致,病毒的毒力與是否會引起感染關係不大,排除了第一個因素後,那麼第二與第三個因素則關係密切。

第二個因素是病毒的數量。只有在接觸到較多數量的病毒後,才可導致接觸者感染,因此即使接觸者與感染者有過接觸,但如果大家均採取了防護措施,如戴口罩,那麼感染者排放到空氣中的病毒數量較少,接觸者吸入呼吸道的病毒更少,被感染的幾率則相對較小;或居室通風較好,排放到空氣中的病毒很快被稀釋,空氣中病毒密度低,引起感染的幾率也較低。

第三個因素是自身防禦能力。若接觸者自身防禦能力較強,病毒進入人體後可被消滅,即使會引起損傷,但免疫功能強大的人群損傷程度也不重,出現的症狀可能也比較輕微,甚至可以全程無症狀,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免疫力,清除病毒並自愈。

因此,即使接觸者與感染者接觸了15天,若大家的防護措施到位,接觸到的病毒數量少,且自身防禦能力較強時,感染新冠病毒的幾率較小。在生活中,這種的實例比比皆是,不少感染者與親屬或朋友有過接觸,接觸者未發病的情況不在少數。不過,也有更多揪心的病例,如一家三代均被感染,老人與慢病患者如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發展為重型或危重型的幾率較高,死亡風險也較高;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即使治癒,後期是否會留下後遺症,也不明確,因此當前我們依然需要把重心放在防控上。部分接觸者即使與感染者保持一定的距離,但若二者在相對密閉的房間,通風效果差,空氣中的病毒密度大,可通過氣溶膠傳播被感染,因此所有人均應遠離感染者,採取合理的預防措施,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綜上,並非所有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的人群均會被感染,若接觸者與感染者均採取了防護措施,接觸的病毒數量少且自身防禦能力較強時,感染風險相對較低;但無論感染風險的高低,新冠肺炎畢竟屬於傳染性疾病,且表現出了超強的傳染性,因此所有人均應遠離新冠肺炎患者,採取合理的預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 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首先,我對於題目有些疑惑。多人與一名新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觸15天左右,無人感染?這裡有點歧義!這些人是和確診病例接觸了15天,還是說這些人與確診病例有過接觸,但是15天后沒有人感染?

一,如果說是第一種情況,也就是說多人和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了15天,沒有感染。我認為可能性不大!大家知道即便是醫護人員在和患者密切接觸時做好了防護也有一定已經確定感染了,更別說普通人了。所以,這種長時間密切接觸患者而不被感染可能性不大。


密切接觸者的定義👆👆👆

二,第二種情況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1. 大家都是做好了個人防護的。最怕有些朋友看到這個問題以後真以為密切接觸患者不會感染。告訴大家,千萬不要拿自己的身體健康開玩笑!我猜測不管是確診者還是密切接觸者應該是戴了口罩的,並且是他們只有短時間的接觸。

2. 不能排除有些人接觸了確診病例後感染上了新冠病毒,但是他就是沒有症狀,就是會讓人誤以為他沒有感染!這些人也叫無症狀感染者。



3. 雖然說新冠病毒的潛伏期通常是14內,但是還是有個別病例可以達到20多天的,所以即便14天15天沒有感染,保險起見還是要繼續觀察,複查看看。


腫瘤探索者


大家好,我是中藥師說健康,下面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是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其中密切接觸者是可以被傳播的人群,但是密切接觸者有可能被傳播,並不是會百分之百被傳播。這還跟病毒的毒力、數量、接觸者的抵抗能力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在診療方案第六版中指出傳播方式中從第五版的接觸者增加為密切接觸者,那麼都有哪些接觸算作是密切接觸呢?密切接觸者是指與確診病例或者高度疑似病例居住在一起的成員,還包括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一個班級的同學和班主任老師,一個教室、一個宿舍的同事、同學,同機的乘客等等。當然還包括其他形式的直接接觸者,比如陪護、同乘出租車、電梯等的直接接觸者等,這些還需要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現場情況,由衛生防疫人員來綜合評定確定。

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

就現在來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是算作密切接觸者的,但是我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例確診患者是我所在的城市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張某某,與1月12日和她的丈夫從廣州回東北,從廣東到桂林乘坐飛機到天津後,又乘坐火車返回本溪。20日前在自己家中在家沒出門,1月20日出現發燒,並未發覺自己患有新冠肺炎,因為沒有經過湖北,也沒接觸過從湖北迴來的人。在丈夫的陪同下到本鋼南地門診檢查後,在此本門診輸液三天,28日去中心醫院發熱門診檢查,隔離,29日確診為疑似病例,轉入傳染病院,30日確診為確診病例,現已治癒出院。

確診病例張某某的行程

我想要說的是,這位患者的丈夫一直陪在她身邊,通過對密切接觸者的解讀,她的丈夫已經是密切接觸者,而且接觸的時間還比較長。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並沒有進行隔離,但是也為發病,現在確證病例也已經治癒。其他接觸者可能是接觸的時間不長,但是這位丈夫確實沒有發病,接觸過他丈夫的人,包括一起聚餐的8個同學,也都沒有被感染。也就是說,密切接觸者有被感染的可能,但並不是所有的密切接觸者都會被感染。

冠狀病毒圖冊

總結一下:並不是所有的密切接觸者都會被感染,但是密切接觸者的感染幾率特別大,千萬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在接觸確診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主要就是預防呼吸道飛沫和手部的接觸,注意勤洗手,室內多通風,提高自己的防範意識。

我是一名藥師,通過簡單的語言為大家科普一些健康知識,如有疑問,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感謝您的閱讀

中藥師說健康


這則消息從何而來,我在網上搜了一會兒,並沒有官方媒體發佈類似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是很強的,比當年的非典更強。





還記得上個月寧波有一例患者就是因為和新冠肺炎患者短暫無防護接觸了十幾秒就被傳染上了。所以說密切接觸了15天卻沒有感染,有點不可思議。

再回顧一下新冠肺炎的傳播方式,主要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有研究顯示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是潛在的傳播方式,所以說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多樣,防不勝防。



無論如何,大家不要相信這種所謂的新冠病毒傳染性不強的消息,全國已經有七萬多人確診了,還是在如此高強度的防控措施下發生的。放棄僥倖,做好防護才是正確的做法。


汪醫生小課堂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多人與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這裡的密切接觸具體是怎麼接觸的?

想必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密切接觸者指的就是容易受到這兩種傳播途經傳播的人。比如,有一個病例就是患者去菜市場買菜,在沒有戴口罩的情況下與新冠患者交流了15秒。這個病例為什麼會被傳染?為什麼是密切接觸?那是因為他與患者的“安全距離”太短,短距離內很容易被飛沫和氣溶膠傳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沒有做好個人防護!口罩😷是第一道防線,這道防線不能輕易就被攻破。



第二,“無人感染”是怎麼確定的?

這裡就涉及到診斷標準的問題!不知道題主是怎麼判斷沒有感染的?如果僅僅看臨床症狀那是不夠的!因為有些人可能感染了病毒,但是他們沒有任何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衛健委發佈的試行第六版診療方案裡指出要確診新冠肺炎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確診病例需有病原學證據陽性結果(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第三,為什麼有些人密切接觸後沒有被感染?

我認為有幾個可能:

第一,雖然是密切接觸,但是這些人都做好了嚴密的個人防護,比如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護士與患者長時間接觸,但是他們大部分人都沒有被感染。

第二,該名新冠肺炎患者自身可能也做好了防護,比如戴了口罩,這種情況下雖然大家和他有了接觸,但是病毒被口罩😷阻擋了,因此環境中的病毒就很少了。

第三,這部分接觸者免疫力強,而該患者攜帶的病毒量少,毒力弱,因此密切接觸者可能沒被感染上或者是無症狀感染者。


骨科木匠劉醫生


與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密切接觸15天左右,無人感染。首先得明確無人感染不是自身沒有症狀就沒感染,病原學檢測仍是診斷新型冠狀病毒的金標準。存在無症狀感染者、潛伏期患者或者症狀比較輕微,自己察覺不到的情況。然後如果是真的沒有被感染,說明自我防護做的很到位,飛沫傳播的過程有時候只需要幾秒的時間。其餘的跟確診患者接觸後,被不被傳染還跟傳染者的傳染性強弱、傳播途徑、接觸者的免疫力有關。


1、自我防護很重要。

我們確實可以瞭解到有些人接觸了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卻沒有被傳染。我們現在很明確的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密閉環境中符合條件時也有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糞口傳播途徑目前尚未得到證實。我們出門規範戴口罩、跟周圍的人保持1.5m以上的距離,這就規避了經呼吸道傳播的風險。其餘我們勤洗手(飯前、飯後、上廁所後、從外面回來、接觸公共設施後、洗水果前),觸摸了公共設施後(門把手、電梯等)不觸摸自己的口腔、眼睛、鼻腔部位,及時洗手,這樣又阻斷了接觸傳播的途徑。做到以上自我防護,如果不幸接觸了患者,也可能不被傳染。


2、跟患者傳染性的強弱及接觸者暴露時的傳播途徑有關。

患者的體內病毒攜帶量、病毒活性有差異,傳染性不同。另外當暴露者跟患者接觸時,是呼吸道飛沫傳播還是接觸傳播,傳播途徑不同,影響也會不同。對待所有的可能,我們都不能報有僥倖心理,要做到完備的自我防護措施。

3、跟自身免疫力有關。

迄今為止,仍未有特效藥,自身免疫力仍是最好的特效藥,一些免疫力強的人可能就能抵抗病毒,直接把它扼殺搖籃裡,避免了進展。


小結:與患者密切接觸後,存在有些人沒被傳染的情況,這跟自我防護有關。另外還跟傳染源的傳染性的強弱及傳播途徑、及暴露者的自身免疫力有關。抵抗疫情仍在攻克時艱的階段,疫情抗擊戰已經取得明顯的成效,但是未取得完全的勝利。隨著交通管制的解除及復工潮,無疑都給疫情防控增加了難度,這時候更不是我們掉以經心的時候,戴上口罩、勤洗手,自我防護一定要到位。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以醫院為準!用心碼字,認真回答問題,感覺還可以的話,點個贊或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