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農村產業穩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陳弘(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雖然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全球範圍的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已經超越了傳統經濟衰退的模式,並且有很多不確定性。統籌做好“六穩”工作,必須樹立強烈的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就最壞的情形做最充分的準備,從復工復產著手,引導經營主體在預期穩定中走出不確定性的困境。具體到農村產業穩發展,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因地制宜制訂政策,引導產業結構平穩調整。疫情對農村種植養殖業、農旅融合和農民工就業等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和市場需求。建議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出臺政策,引導並穩定本地產業發展。一是引導農民積極適應國家對醫療衛生、應急物資、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進一步重視的變化,發現新的產業機遇;二是要及時出臺特種養殖產業的退出或轉型的扶持政策,吸取養豬問題上的簡單關停的教訓,幫助企業儘早決策,平穩轉退,減少損失;三是要加大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四是要儘快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降低看天吃飯和人為因素帶來的產業風險。

二、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解決季節性用工短缺問題。由於今年農村春耕生產受疫情影響普遍推遲,農業企業復工後勞動力短缺問題嚴重凸顯。解決農業季節性用工短缺問題,可從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入手:一是推動農村勞動力專業化組織化。以村或鎮為單位成立農村熟練勞動力勞務服務組織,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提升勞動力技術水平和勞動效率,提高組織化程度。二是加強農村勞動力供需對接。在縣域範圍建立農村勞動力信息對接平臺,由政府推動勞動力供需精準對接,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勞動力閒置。三是推廣農業機械化,支持小型農機應用與開發。

三、強化消費扶貧產業鏈協作,扶持小農戶產品品牌建設,加大農產品促銷力度。疫情發生後農產品滯銷問題較為突出。要解決農產品市場銷售問題,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關鍵。建議各地把消費扶貧的落腳點放在帶動提升企業的營銷能力上。一是強化消費扶貧產業鏈協作。鼓勵銷售型企業參與農業企業產品研發和包裝設計等環節,幫助農業企業提升產品標準化和規範化程度,在消費扶貧的實踐中培養人才,為他們參與正常的市場競爭打下基礎;二是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扶持力度。改變當前扶貧資金重種植、重加工,輕市場、輕品牌的現狀,大力扶持農業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提升農業企業品牌和產品的競爭力。三是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扶持力度,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鼓勵電商人才在農村創業。

四、進一步引導和扶持人才向三農集聚。疫情的發生使得農業企業在日常運營、市場營銷等方面面臨更復雜的環境和壓力,當前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和瓶頸已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人才。一是要完善人才導向機制,變“人才跟著項目走”為“項目跟著人才走”。二是借鑑城市人才引進方法,實施鄉村人才引進計劃,適當降低返鄉創業人才支持門檻,加大對小農戶、小項目的支持力度。三是要健全農村人才培養體系,對經過培訓的新型農場主和職業農民要進行跟蹤服務,不能僅僅“培訓”了之,要給予持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