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宗地糧倉群位於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宗地鄉落灣村達則組寨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寨子房屋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屋基呈梯級狀,分上下兩級,長柱立於下級,短柱立於上級,前半間樓楹與後半間地面平等。當地村民把前半間下部用於豬、牛、羊廄,廄的樓上人居住。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宗地糧倉,有的還在使用,有的已經破爛不堪。大小因自家需要而定,倉高5-7米,可儲存近萬斤糧食。糧倉為架空式,由架空的支座、倉體及倉頂3部分組成,底部由四根圓柱支撐,四根木柱頂端分別與四塊直徑約1米的圓形石板或木板穿榫,石板或木板的作用是防鼠。倉體用籬笆圍成為圓形結構,頂部攢尖倉頂,茅草覆蓋, 糧倉簡潔古樸,交織在苗居中。

宗地糧倉群防黴爛、防老耗,修成圓形,避風不倒。有獨特的選址、設計,為研究苗族農耕文化提供了實物佐證。同時也是是研究民族學、民俗學的實物證據。宗地鄉糧倉不到200個,打郎村就有66個。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宗地鄉位於紫雲自治縣東南方,距縣城約45公里。東與長順縣接壤,南與羅甸縣毗鄰,西靠本縣大營鄉、猴場鎮,北與水塘鎮相連,紫羅公路穿境而過,地處三縣七鄉交匯之地,黔中山區麻山腹地。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鄉,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這個鄉保留著當地苗族農耕文化實物佐證——圓形糧倉,這是研究民族學、民俗學的重要佐證,近年來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宗地鄉是一個以苗族聚居為主,部分漢族和布依族與之雜居的邊遠貧困少數民族鄉,全鄉苗族人口26318人,佔總人口的87%.苗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它和其他民族一道開發了祖國的疆土,創造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苗族人民進行思想交流主要是用苗語。過去,苗族人民受到封建統治者和其他民族的歧視、摧殘和壓制,舉家甚至大規模的遷徙到山區居住,以擺脫長期以來受到的壓迫。 居住在宗地鄉的苗族,說的苗語為川黔滇方言和麻山次方言。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最為隆重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節日1

大部分村寨是聚族而居,他們的住房是依山而造,有的造在半山腰,有的造在山腳,造在田壩的很少,房屋為木質結構,一樓一底,1991年以前主要以蓋毛草為主,蓋瓦的很少,並在房屋側另建一個圓倉屯糧,這種圓糧倉,既可防糧食黴爛,又可防鼠防火。房屋建築形式多采用吊腳樓,屋基呈梯級狀,分上下兩級,長柱立於下級,短柱立於上級,前半間樓楹與後半間地面平等,前半間下為豬、牛、羊廄,廄的樓上為人居住。宗地鄉苗族大部份住在山區,食物多以玉米,小米、蕎麥為主。飲酒是苗族人民的一種喜好,喝的酒大部分都是自己釀造的,以燒酒為主。苗族人民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凡遇婚喪喜慶或新友來訪,都用自釀的好酒和家裡認為是最好的菜餚來招待客人。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逐步普及,苗族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風易俗,舊有的喪葬等習慣已經逐漸在改變,節日主要是四月八、七月半和過苗年,苗年主要是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四,逢"狗"場或"龍"場天過,相當於漢族過的大年三十。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最為隆重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節日1

由於構成土地的要素一一地貌、氣候、植被、土壤以及人類經濟活動等組織方式的多樣性,造成了宗地鄉土地類型的複雜性。 山地多,平地少,土體淺薄,分佈具有多樣性。可供農林牧多向選擇,是發展名特優農林產品的良好基地。目前,宗地鄉己發現礦產5種,探明有儲量的礦產2種,具有較佳的開採價值。由於宗地鄉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獨特之處,深刻影響到野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從而使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宗地鄉野生植物資源中的藥用植物資源是宗地鄉乃至貴州省的優勢資源。現已查明的藥用植物有20餘種,其中杜仲、土獲芬、黃姜、水麻皮、苦參、萬年青、豬沙蓮等。野生動物有狗熊、猴子等。土特產有大蒜、板栗、核桃、薏仁米、貯麻等。

天下糧倉——安順宗地糧倉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