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文:擴大有效投資 對衝疫情影響

從國家統計局最近公佈的數據看,新冠肺炎疫情已對我國經濟帶來較大沖擊。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綜合起來看,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當前做好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積極對沖疫情影響,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儘快把我國發展的潛力和動能充分釋放出來。

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貫徹落實中央工作部署,各地應在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的同時,聚焦重點領域,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通過擴大有效投資需求,加大投資安排力度,發揮好有效投資的重要作用,積極應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有效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中,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固定資產投資有力拉動了經濟高速增長,儘管有時會出現因投資決策失當導致經濟過熱、環境破壞和資源配置浪費等情況,但總體上看,其對提升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

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40多年裡,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在絕大多數年份都遠高於經濟增長的速度。根據統計資料,1982年至201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9%。其中,1991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21.8%,高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0個百分點以上。根據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56.0874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6%。在按支出法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資本形成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45%左右,2015年以後這一比重開始下降,但仍然在43%左右,說明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客觀上要求經濟增長需以提高居民消費增長能力,以及全面改善人民社會生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為支撐。還要看到,長期過度依賴投資活動來拉動經濟增長,必然會帶來經濟增長結構失調、經濟發展不可持續,最終會偏離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因此,近年來,我們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結構,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最終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結構正朝著提升最終消費率和服務業比重的方向發展。

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漸進的。最終消費率的提升本身就是個漸進的過程,並且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增長預期以及社會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程等因素的影響,當下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仍顯不足。與此同時,近年來投資需求也不足,特別是產業投資意願不強,使投資增長低於經濟增長,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居民就業、收入及消費預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2%,初步推算拉動經濟增長1.9個百分點,兩個數據與前些年相比明顯偏低。

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對文化、旅遊、餐飲、交通運輸和商品、服務等消費市場的影響較大;疫情造成的復工復產延時對製造業也形成較大沖擊;推動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面、協調地恢復到正常水平還面臨不確定因素。同時,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及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給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需準確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重點是要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拉動製造業和服務業快速恢復,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短期來看,合理擴大有效投資,以投資增長拉動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不僅可以直接推動製造業和相關服務業的發展,而且相當部分的投資還能直接轉化為消費資金,進而激發消費市場的活力。

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優化投資結構

擴大有效投資需求必須堅持以優化投資結構為前提,既要解決當前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存在的短板,也要切實滿足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相比製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由於季節、氣候等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受疫情影響較小,目前正是加緊啟動、推進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各地需因勢利導,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選準投資方向,鼓勵、引導、扶持、推動有社會需求潛力、有市場發展前景、符合國家發展戰略要求的項目加快實施建設,同時也要防止出現盲目投資、亂上項目、重複建設等問題。

近年來,各地政府在安排投資建設計劃的理念上,有了較大進步。從最近各地陸續發佈的信息來看,各地的投資計劃主要涵蓋以下幾個領域:一是科技產業發展、創新載體、高精尖產業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建設;二是5G應用與信息傳輸、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現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公共衛生、醫療設施、社會公共管理項目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五是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這些投資方向基本屬於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和提升增長動能的建設領域,既有利於拉動經濟增長、提振市場信心,又能夠為今後更長遠的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需要強調的是,在加快推進投資計劃實施的進程中,各地需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加強佈局方面的區域協同與統籌。相關部門亦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對地方發展規劃、投資計劃和生產力佈局的指導,引導各地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推動區域間生產力合理佈局和產業分工,形成合理的產業鏈、供應鏈佈局。

還應看到的是,目前各地普遍比較重視新建(包括在建)等基本建設投資,但缺少企業技術改造方面的建設投資安排。誠然,技術改造投資更多是企業自己的事,但其卻具有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更好發揮既有產業基礎作用等重要的社會性功能。近些年,工業投資需求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工業投資合理增長的短板,而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成為十分重要的發展方向。加速設備更新換代,既有龐大的市場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傳統制造業現代化生產技術水平,提升我國傳統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要求各地在重視基本建設和新基建的同時,高度重視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問題,鼓勵、引導、支持市場主體將更多的投資用到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上。這為我們堅持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提供了遵循,今後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用好政策“組合拳”有效解決資金供給

籌措好投資建設所需資金,是保證固定資產投資儘早落地、有效推進的基礎。現實地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包含了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可研、立項、施工直至建成投入運營全過程的投資,但許多項目建設並不是一年就可完成的,發生在2020年的投資額僅是項目投資總規模的一部分,項目建設資金的籌措則需要在一攬子計劃下分年進行。對此,需要科學籌劃、整合投資渠道,組合投資來源。

籌措建設資金,應該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的要求,根據項目屬性區分投資主體,分類籌措、多元化籌集。要分清哪些項目必須由政府出資建設;哪些項目可考慮通過政府部分投資支持引導市場主體進行建設;哪些項目由市場主體自主投資建設;哪些項目可以讓市場主體建設,政府實行購買服務或在後期分步贖回;等等。這樣既可以調動社會投資的積極性,又可以減輕政府投資和財政支出的壓力。

今後一段時期,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有效。要組合運用減稅降費、調整國債投向等政策措施,支持有效投資需求;可考慮適度增加2020年的國債發行規模,增加專項建設債券發行,加快國債發行節奏;靈活運用財稅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增加對有效投資的信貸供給,比如,運用適度的貼息政策,將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資轉化為對銀行發放建設貸款貼息,通過一定的減免稅政策,加速企業計提設備折舊,支持裝備製造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總之,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是為了更好對沖疫情影響,加快恢復、穩定經濟社會秩序,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併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投資必須是有效率的,有社會和市場需求彈性的,能為今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後勁和新動能的。在相關工作中,不能不顧客觀實際搞建設,更不能過度舉債搞建設,必須堅持在保持槓桿率穩定可控的前提下,通過調整槓桿結構和投向,有度有效地籌集地方建設資金,真正把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發揮出來。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