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什麼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據說,老子也有老師。


老子的老師叫商容。


商容病重時,老子去看他。


老子說:先生可有什麼遺言要教導學生的?


商容問:經過故鄉要下車,明白嗎?


老子說:是不是不要忘本?


商容又問:經過大樹要趨行,明白嗎?


老子說:是不是應該敬老?


商容又張開嘴巴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說:在。


又問: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不在了。


商容再問:你明白了嗎?


老子大悟:是不是“剛亡而弱存”?


沒錯。剛硬的就滅亡,柔弱的就存活。天擇物競,弱者生存。商容就是這觀點,老子也是這觀點。


但,這故事是真的嗎?


不知道,正如我們不知《老子》一書的作者是誰。李耳?老聃(讀如單)?太史儋(讀如單)?老萊子?或者這故事中的老子?可能是,更可能不是。


種種跡象表明,《老子》一書應該完成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比楊朱還要晚一些。楊朱、老子和莊子,分別代表著先秦道家的三個階段。只不過老子其人身份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若干人或一個團隊。打著李耳或老聃等人的旗號,是為了“借殼上市”。[1]


那就姑且叫他“老子”。

什麼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一九九三年出土於湖北荊門郭店楚墓

什麼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一九七三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


貫穿《老子》一書的思想,確實就是剛亡弱存。想想看,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麼?水。最能攻堅勝強的又是什麼?還是水。再堅固的城池,洪水漫過來,也沒了。再堅硬的石頭,水不停地滴,也能滴穿。


這就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2]


那麼,弱為什麼能勝強,柔為什麼能克剛?


不爭。


比如水,跟誰爭呢?不但不爭,還讓。水,總是往低處流,把高處讓給別人。它也總是待在人們不想去和看不起的地方,叫“處眾人之所惡”;同時,又把大家都想要的送給大家,叫“善利萬物而不爭”。


所以老子說——


上善若水。[3]


那麼,跟水最像的是誰?


女人。


是的,女人和水,至少有四點相同:柔軟、弱勢、被動、居下。比如做愛,最常規的是女下位,女人躺著讓男人上。這就叫“為其靜也,故宜為下”。


結果怎麼樣呢?


女人吞沒男人,男人筋疲力盡,一瀉千里。何況男人再有力氣,再有勁頭,總有不行的時候,女人則不會。所以,女人比男人厲害,也比男人持久。


因此老子說——


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


牝(讀如聘),就是雌性或女人;牡(讀如母),就是雄性或男人。以靜制動,以下制上,贏在女人,這就是普天之下性關係的規律。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動比亂動好。


老子認為,這是普遍真理。


於是老子說——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4]


下流就是下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國應該像江河的下游,成為天下的女人或雌性。


下游好嗎?


好!那是“百谷王”。


百穀就是百川,王就是往。百川所匯,就是江河的入海口。眾望所歸,即為王。


那麼,為什麼所有的水都往江裡海裡流?當然是“以其善下之”,即謙恭自下,善於放低身段,做低姿態。這就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5]


也許,這就是老子的王道。


它當然是生存之道。


而且是弱者的。


這並不奇怪。畢竟,老子的政治理想,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一種“小國寡民”的社會早就不復存在。就算有過,也只能憑弔。[6]


於是,天擇物競,弱者生存,便成了王道。


因此,老子不厭其煩地說,大國和君王,一定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剋制自己,不要貪得無厭,不要驕奢淫逸,不要飛揚跋扈。[7]


總之,一要慈,二要儉,三要不敢為天下先。[8]


最好,還能“為之下”。[9]


居於下才近於道,也才能持久。


換句話說,大國即便要兼併,也請你低調一點,溫柔一點,緩慢一點,不要霸道,好嗎?


呵呵,這當然是王道。


奇怪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被看作兵道。[10]


[1]關於先秦道家三階段說,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見《老子·第七十八章》。


[3]以上見《老子·第八章》。


[4]以上見《老子·第六十一章》。


[5]以上見《老子·第六十六章》。


[6]見《老子·第八十章》。


[7]見《老子·第二十九章》。


[8]見《老子·第六十七章》。


[9]見《老子·第六十八章》。


[10]唐代的王真,宋代的蘇轍,現代的章太炎、毛澤東,都認為《老子》是兵書,或有兵書性質、兵書意味、兵書要素。請參看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什麼叫“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