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西安房哥」是本地業主購房服務平臺;深耕樓盤點評,專注收房驗房!

可能是整天做買房問答的緣故,總會被問到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買房問題,樓盤分析自然是大多數了,但諸如物業吐槽,鄰里關係,家庭糾紛的也是不少,比如房價不同,業主群的聊天內容真的不一樣嗎,再比如房價不同,業主素質相差很大嗎?


這種話題,不單在西安,而是全國的商品房小區裡都很熱,起初聽著以為是段子,但段子往往又是生活的真實印證,畢竟買房不單單是數據的整理,有時候更是人心的博弈。

聊天真相


段子的原文是這樣的:


房價10萬/平的業主群,鄰里很少閒聊,但需要公檢法,醫生律師幫忙時,響應積極;


3-5萬/平的業主群,聊炒房的居多,熱火朝天;


1-2萬/平的業主群,不聊漲跌,噴物業費,噴衛生管理,負能量滿滿;


房價7-8千/平的業主群,天天拼多多app,來砍一刀;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西安由於房價沒有這麼高,基本是可以按照一萬以下,兩萬以下,三萬以下的情況去區分的,分別代表剛需,改善,豪宅的價格區間,對應的產品為別墅,洋房,普通高層;由於工作的緣故,各種小區的業主群都有加,可以說點實際感受。


問過身邊住別墅的朋友中,一個反饋根本就沒有什麼業主群,大家都是各忙各的,一個有業主群的群裡女主說話居多,裝修院子,照顧孩子,誰家請的阿姨不錯,而男主人很少說話;


真正需要鄰居幫助,結交人脈還是要上門結識,多多走動,但噴物業這點是一樣的,越是豪的圈子,越需要主動,不可能因為你們是鄰居關係,別人就會為你動用自己的關係網絡;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再問洋房小高為主的高檔小區和剛需高層小區裡,噴物業是一致的,什麼收費貴不幹活,垃圾清掃不及時等等,區別在於大開發商的小區,物業響應快,投訴較少,而小開發商小區裡噴物業就是常態了;

但不能否認的是房價越貴的小區業主群裡,毒雞湯,拼多多鏈接,微商,憤青也都少,且房價越貴的小區裡,物業怕業主的概率就越高罷了;

善於結交人脈的人住在哪裡都一樣,物業的好壞在不斷影響著業主的素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的典故不是白來的。


房價與素質

房價越貴,業主素質越高的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問了,定論很難,畢竟以財富去評價個人,本身就是一種惡意,但實際的生活中,房價篩選出的業主素質,以及業主素質對小區房價的漲跌左右,卻又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很多人認為在商品房小區裡,房價高業主的素質普遍高一些,房價和業主素質成正比,這種觀點的背後包含人和房兩個部分;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房價更貴的小區硬件條件更好是不爭的事實,具體到小區裡,更粗更茂盛的植被,更少的戶數,人均更大的活動空間,更好的戶型,通風采光,我們走進這種小區,一磚一石,一草一木的細微差別都能感受的到,這是商品的本質規律,一分錢一分貨決定的,當然房價會更高;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這種先天的優勢,既體現在現有住戶的居住舒適度上,也會體現在小區的二手房價格上,西安市場現在二手房保值的小區大多為此類。

因為居住環境好,物業服務周到,二手房保值,多數業主的素質便會提高,這和我們在馬路邊走想要吐痰,但在商場裡則會尋找垃圾桶的道理一樣,環境是在不斷影響人的,尤其是小區這種封閉的小圈子裡,當大家都住的舒服的時候,人性中素質的優點就會顯現。

小區硬件的好壞始終是業主素質的最基本保證,試想今天樓上漏水,明天外立面脫落,後天車庫裂縫,這樣低質量的小區裡,業主不想罵娘都不行,開發商粗製濫造帶來的業主自覺吐槽,最終無法避免的會和素質掛上勾。

說完房子本身,再說人,一般改善的小區業主,名下的住房都不止一套,所以每一套房子承載的訴求功能是不同的,而對於剛需業主,則需要通過一套房價解決自住,養老,上學等多重訴求,對於小區的關注度自然更高;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這一點在日常驗房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首次買房的人收房是很認真的,大到下去一草一木,小到室內一磚一瓦都是非常在意的,而很多二套三套去驗房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能接受的問題,業主反而能接受,這就是不同生活處境的人對於房子的評價差異度的問題。

反倒是房子出現大問題的時候,我們口中素質高的業主,在維權時的組織性更好,執行力更強,往往可以做到據理力爭和有理有據的兼顧,而非一盤散沙,人人都有意見人人都不行動的狀態,這就是人和人性格的差異,房子只是展現載體。

個人膽識,學時,修養,能力的差異,在買房時也是會有體現的,這種綜合能力,也會我們統稱為素質;

這也符合素質的本身定義,即一個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體的健康程度;慣性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層次高低以及與職業技能所達級別的綜合體現。


可能口頭禪上說,素質高,素質低並不好聽,但其實房價不同帶來的業主素質之爭,本身也是小區業主生活狀態的高低辨別。


可以說房子的硬件保證+業主的生活狀態,最終會形成一個關於小區素質的評判標準,實際的生活中,也確實是通過房價來體現的,個人能力越優秀的人,購買力也必然越強。


素質和房價


在買的時候,價格在篩選業主素質,在賣的時候,業主素質則在支撐價格了,每個小區房價的支撐點裡,有位置,有配套,有學校,但業主素質也是關鍵一環;


眾多周知房子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必然有老化折舊的的情況,西安因為並非成熟二手房市場,所以業主素質不同帶來的小區折舊問題,還不明顯;


但當我們這些高層小區住上10年,15年的時候,當房子未老先衰,當地段學校的優勢不再,憑什麼賣的比別家貴,就是小區業主素質在支撐了;


有這麼一段話總結的特別好:


每個小區的折舊速度不取決於業主的平均素質,而是最低素質,即這個群裡中破壞力最強的部分,但維護公共設施的開支,則取決於群體的平均支付意願;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我們以小區最常見的草坪為例,有多少在在交房五年後會禿皮,有多少景觀就是部分熊家長,熊孩子破壞的;

儘管比例不高,但小區基數巨大,一旦後續維護跟不上,就會形成惡性的破窗效應,最終變成人人都在破壞的情況,這樣的小區,房子未老先衰,居住環境陡然下降,房價必然上不去;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低素質業主在每一個小區都是有的,只是比例大小不同而已,高容積率小區最多的原因在於社區公共資源不足,帶來的破壞和爭搶;

在大多數設施正常,空間正常,業主正常的小區裡,低素質的概率的大小權限,多半又在物業手裡;


物業作用

關於業主和物業的話題,一時半會說不清,這裡只說一點,一個好的物業評判標準,即開發商不能挖坑太多,和物業把小區當回事兩部分。


很多時候,業主吐槽物業的原因,在於開發商在交房時埋下的隱患,設計不合理,設施損壞等等,現實中,物業和開發商又是一家,很多時候物業承接的是開發商挖下的坑;


舉了例子,開發商在小區設計之初沒有預留保潔放工具的地方,在後期入住後,大概率樓梯走道,地下室會被佔用,於是業主對物業衛生管理的吐槽就開始;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再比如,小區動線設計不合理,各單元之間繞行距離過遠,一旦景觀隔離帶有縫隙,便會形成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的效果;起初前兩年草坪被踩禿了還會修一下,再往後就任其發展了;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這些情況在很多中小開發商的小區普遍存在,再比如不涉及電動車棚,又強行不讓電動車上樓,導致電動車亂停亂放,火災隱患等等;


這些事的日常管理都在物業這,但全都是開發商在設計之初埋下的坑,最終物業買單,小區環境不好又轉嫁給業主素質問題;

我們小區房價降了,是不是因為業主素質太低?

另一個標準就是物業要把小區當回事兒,這次疫情就是很好驗金石,有很少物業在生硬的配合防控,有多少是真的為大家的生活考慮,幫買菜,幫買口罩,幫忙打印網課作業,這些物業的舉動必然會成為下次買房的加分項;

可能這背後有大開發商物業成體系,營收平衡的原因,但既然是人服務人的行業,想幹好總是有辦法的。


房哥有話

所以說,一個小區業主素質高低,房價是衡量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素質本身代表的不單單是個人的行為舉止,而是一個人的生活狀態,這與房價是無關的,只不過現在的商品房小區,已經失去以前的鄰里關係維繫,更多成為大家大城市的蝸居之所,鄰里相互不瞭解時,只能以素質高低粗暴評價了;


房子是商品,高素質的鄰里,較好的物業,能夠延緩小區的折舊,提高使用壽命,反之亦然,但房子未老先衰的勢頭無法避免,對於一直想要生活在一個“優秀”的小區中,不停換房這條路怕是繞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