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6月14日,陳德銘出生於江蘇揚州。1921年至1928年,他先後在揚州實驗小學、江蘇省揚州中學初中部讀書。
1928年秋末,陳德銘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投入革命鬥爭,創辦了《夜梟》《地硫》等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革命思想。在初中三年級時,因反對反動當局的教育政策,聯合進步學生,向全省各中學發出書面呼籲,號召一致行動,實行罷課,而被反動當局列入黑名單,逃離揚州。
1929—1930年,陳德銘在鎮江中學讀書。“九一八事變”後,時任鎮江中學學生自治會學術部長的陳德銘,積極組織同學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編刊物,出牆報,廣泛宣傳抗日,堅決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與“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因而再次被學校開除。
1932年,陳德銘在上海光華大學附屬中學讀書。畢業後,進入光華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經常參加學生和工人運動,同時積極參加“左聯”領導下的一些進步文化活動,並經常以“素風”“燭光”“襲常”等筆名在《申報》“自由談”專欄和《時事類編》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後因身份暴露,遭國民黨當局追捕。這期間,陳德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5年秋,陳德銘輾轉至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歷史。課餘時間,勤於筆耕,除在日本報刊上發表外,還經常向國內報刊投稿。
1937年春,陳德銘提前回國,在私立揚州中學當歷史教員,並與地下黨組織接上關係。在黨的領導下,他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10月,陳德銘和江上青等發起成立“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陳德銘被推為常務理事,負責對外聯繫,推動了古城揚州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11月,滬寧線城市相繼淪陷,揚州危在旦夕。陳德銘與江上青等組織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離揚輾轉四省十六個市、縣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一路上,陳德銘等全靠一雙腳板,跋山涉水,餐風露宿,還要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行程1800多公里。
1938年4月,根據長江局指示精神,經上級黨組織批准,“江文團”集體參加了國民黨第五路軍(後改為第十一集團軍)總政訓處,編為“救亡工作團策動第二組”,在田家庵、壽縣等地駐軍並開展宣傳活動。
1938年夏,集團軍總政訓處取消,軍師政訓處改組成政治部,原救亡團二組的成員,除少數同志外,分別加入國民黨一三一師、一三八師和一七〇師政治部政工隊。陳德銘在一三一師政治部任秘書兼政工隊長,同時任該隊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
1938年10月初,在參加武漢會戰的外圍作戰時,陳德銘不顧自己患病體弱,仍將乘船轉移的機會讓給了從戰場上下來的重傷員,堅持騎馬隨軍行動,不幸從馬上跌落水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
在陳德銘犧牲的前兩個月,他給妻子李學賢寫了信,這也成為陳德銘的絕筆。原信如下:
學賢,我們不但要保全生命,並且還要儘可能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使得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有希望。我不但平安地活在世上,並且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一路跋涉嚐到有生以來未吃過的苦,但是它並沒有把我們磨析得垂頭喪氣。我決沒有一刻忘記了家,決沒有一刻忘記了你和孩子,沒有你們我一個人是談不到快樂的。上次在漢口巧遇耀禮表弟,聽到女兒阿迷夭亡的不幸消息……我沒有勇氣去告慰你,學賢,咬著牙齒吧……阿迷永遠在我的腦子裡,她永遠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我最愛的女兒。新孩子既然健壯,但亦望多多愛惜他。一個孩子死了沒有見到爸爸,一個孩子生了也見不到爸爸。學賢,我們眼淚沒有辦法止住了,我不能再寫了,最後為我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親。方便的話,望你寄點相片來,家裡人的、你的、孩子的都要。
銘,揮淚寫成,八月四日。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閱讀更多 中華英烈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