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設擰緊新疆節水閥門

新疆日報

“今年新疆節水政策法規、市場機制、標準體系將不斷趨於完善,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管理機制逐步健全。”26日,自治區節水辦公室負責人陳鵬說,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今年底新疆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將提高到0.57,用水總量將控制在550億立方米以內。

“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是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的主題。在沙雅縣海樓鎮喬格鐵熱克村,由干支斗渠組成的新式防滲渠體系串起大片條田,地頭泵房裡配置著攜帶精準計量設施的滴灌系統。通過頒發的“沙雅縣農業灌溉用水水權證”,喬格鐵熱克村農民吐爾洪·熱尕克清楚知道自己擁有多少水。“我家每年核定的總水量是8148.8立方米。用超了,我就得用更多的錢買水,省下水則會得到獎勵,合作社也一樣。大家當然都想節水。”

不止喬格鐵熱克村,近年來,新疆通過穩步推進落實水資源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初始水權制度;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社;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落實節水補貼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讓農業節水變得越來越有抓手。

“新疆用水總量92%以上都是農業用水,所以農業領域節水至關重要。”陳鵬說。新疆農業節水傳統由來已久,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瑪納斯河灌區就成為全國首個“水量配置到畝”的灌區。如今這一灌區高效節水、水權交易等工作依舊走在新疆前列。

在河湖長制推動下,瑪河灌區兵地共商,率先修訂了《新疆瑪納斯河地表水水量分配方案》,在水量分配中明確生態基本水量。節省下的水沿著煥然一新的河道奔向瑪納斯湖。“去年瑪河向下遊輸送生態水超過2億立方米。”自治區河(湖)長制辦公室負責人劉洪祥說。

2019年,新疆逐步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加強以公共機構等為代表的節水載體建設。同時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的制度保障體系也不斷健全,節水意識不斷轉化為節水行動。“比如工業節水定額體系中,新建項目必須達到‘先進’標準。”陳鵬說,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也納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指標體系。

陳鵬表示,持續完善的制度建設讓新疆節水體系不僅落地,還能生根。新疆將節約用水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指標剛性約束,突出抓好農業、工業、城鎮節水,加快用水方式轉變,提高用水效率,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新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劉東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