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正變得更職業化,為何2020-2021賽季是關鍵階段?

素素體育


2019年10月17日,一個值得籃球迷紀念的日子。一份《CBA聯合宣言》在這一天誕生。自此CBA改革一發不可收拾,工資帽制度、外援出場人次、青訓賽事常態化、以及在籃球隊員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聯賽新政相繼出臺。這都預示著CBA正在變得更加職業化,這也是我們每個球迷都喜聞樂見的事情。作為這次改革的出發點,2020-2021賽季顯得尤為關鍵,但絕不能僅僅因為一個賽季的成效去蓋棺定論。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職業聯賽的發展,都不是一個兩個賽季能夠做到的。都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但無論如何,在姚明入主後,更多的國際元素融入到了聯賽中去。CBA正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變得更加職業化。

工資帽具體辦法出臺,為CBA職業化進程掃清了障礙。

根據具體實施辦法要求,自2020-2021賽季,初始工資帽的基準值3600萬元(人民幣),緩衝值為1200萬元(人民幣),初始工資冒上限為3600萬元(人民幣),下限為2400萬元(人民幣)。對單一球員的最高薪酬大概在900萬元。簡單來說,超出或者低於的都是要按比列向CBA交納青訓調節費的。其實在很多年前CBA就已經開始了工資帽的改革,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一個成形的標準出臺。於是CBA改革也就一再被擱置。改革進行不下去,可能也正是導致最近幾年中國籃球水平一降再降的最大內因。本次工資帽制度的出臺,無疑為CBA聯賽的更加職業化在一定程度上掃清了障礙。下面要做的僅僅是為工資帽制度的落實進行監督了。

外援出場人次的限制性規定,有利於促進本土球員的成長。

按照新規,CBA各球隊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增加外援註冊人數,上限是4人。每場比賽只能激活兩名,且在每場比賽中單節只能使用一人上場,也就是我們說的四節四人次。在2019-2020賽季之前,CBA聯賽外援上場時間高達24.7分鐘,在16個世界頂級籃球聯賽裡高居第三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球員只有平均10.8分鐘的上場時間。不得不說,CBA聯賽對外援的依賴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因此改革外援出場人次更加顯得急迫和必要。只有進行合理化、科學化的改革外援出場制度,才能更快的促進本土球員的成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提高中國整體籃球水平。也許2020-2021賽季才是中國籃球騰飛的真正開始吧!

青訓辦法再次登場,開啟了中國籃球基礎建設的新起點。

“ 球隊成績看外援,關鍵時刻靠外援”的狀況,正是由本土球員青黃不接造成的。這裡面即有俱樂部單純追求球隊成績出現的短視行為;也有我國籃球環境發展的不均衡性因素。但歸根結底都是青訓跟不上,本土球員成長機制不健全造成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次青訓辦法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彌補這方面欠缺的。在此希望各俱樂部高層,都能以我國籃球發展大計為出發點,真正的把青訓工作做好做實。

這次改革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成效還有待進一步檢驗。讓我們永遠保持期待,期待在姚明、王治郅、甚至易建聯退役後,有更多的青年才俊扛起中國籃球的大旗。作為新政實施的第一個賽季(2020-2021賽季),無疑是最最關鍵的一年,是為新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年。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