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的傑出政治家:喬治·坎寧


寫作本文所用的參考書籍:

1、George Canning

出版日期:1989年

2、The Tory Party: Its policies, divisions and future

出版日期:1978年

-------------------------------

喬治·坎寧,1770到1827,活了五十七歲,拿戰之後的英國首相,傑出政治家。

先來說說英國首相。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英國也改朝換代了,斯圖亞特王朝結束,其末代君主安妮女王去世,此後,漢諾威王朝建立。

漢諾威王朝的開國之主喬治一世在位期間,英國出現首位首相,羅伯特·斡伯爾爵士。1721年,作為輝格黨領袖,他被不會說英語的德意志人喬治一世任命為首席財政大臣,即事實上的英國首相,領導內閣,歷經喬治一世、喬治二世兩朝,一直在任至1742年。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的傑出政治家:喬治·坎寧

羅伯特·斡伯爾

1905年英皇愛德華七世在位期間,首相一詞正式出現,取代了首席財政大臣。而首席財政大臣則成為首相的兼職。

十九世紀初,拿破崙戰爭期間,英王喬治三世在位,在此期間,英國曆任首相是:

威廉·皮特二世,1783到1801;

亨利·阿丁頓,1801到1804,與拿破崙講和;

威廉·皮特二世,1804到1806,對拿破崙強硬,打贏了特拉法爾加海戰,徹底摧毀了法國海軍,使得英國本土從此立於不敗之地;

威廉·格倫維爾,1806到1807;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1807到1809;

斯賓塞·帕西瓦爾,1809到1812;

羅伯特·班克斯·詹金森,1812到1827,他是第二代利物浦伯爵,執政期間,英國出資,組織了第六次反法大同盟軍、第七次反法大同盟軍,

最終打贏了拿破崙戰爭。

拿戰之後,1820到1830,英王喬治四世在位,1830到1837,英王威廉四世在位,歷任首相是:

喬治·坎寧,1827;

弗雷德裡克·強·羅賓森,1827到1828;

阿瑟·威爾斯利,1828到1830,他是第一代威靈頓公爵,拿破崙戰爭中的英軍著名將帥,打贏了滑鐵盧會戰,徹底擊敗拿破崙;

查爾斯·格雷,1830到1834;

威廉·蘭穆,1834;

阿瑟·威爾斯利,1834,第一代威靈頓公爵;

羅伯特·皮爾,1834到1835,他是現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他提出的九條警務原則,體現的理念是:警察必須忠於法律,為公眾服務。

威廉·蘭穆,1835到1841。他執政期間,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繼位。1840到1842,在他主持下,進行了鴉片戰爭。

話說在拿戰結束之後,緊接著,在歷任首相的領導下,英國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包括:1829年,議會通過《倫敦警察法》,建立現代警察制度;1832年,議會改革,擴大選民範圍,調整選區,等等。

再來說說喬治·坎寧。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的傑出政治家:喬治·坎寧

喬治·坎寧

坎寧生於倫敦,父親是一位貧窮的紳士,為了償還債務,而變賣了家族的宅第和繼承得來的遺產,並在坎寧一歲時去世。坎寧的母親,在丈夫去世後去了當舞臺女演員,在當時的社會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高尚職業。

坎寧年幼時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和天分,母親再婚後,喬治·坎寧相對有一些錢的叔父,斯特拉福·坎寧,成為他的監護人,除了定期提供他生活費,又供養他上學讀書。坎寧在1781年轉讀伊頓公學,後在1787年入讀牛津大學的基督教堂學院。在大學裡,他表現十分活躍,負責編輯學校的雜誌,又組織了辯論會,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辯手。他在大學,和不少人結成了好朋友,為今後從政打下了很好的人脈基礎,他與他們,後來都成為英國政壇權貴。坎寧在1791年夏天取得文學士學位,翌年取得律師資格,並在1794年7月6日成為文學碩士,但他真正的志願是當政治家。

英國政壇的傳統是兩大黨輪流執政,當時是託利黨與輝格黨,坎寧從政,是投奔託利黨還是投奔輝格黨,這是首要問題。以坎寧清貧的家境與微薄的財力,如果投輝格黨,沒有前途,因為輝格黨的領袖們,都是可與國王相抗衡的富有貴族和地主;另外,激進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厭惡下層暴力運動的坎寧,政治傾向變得保守。於是,這兩點決定了,坎寧在走進年英國政壇的時候,選擇了保皇的託利黨,並得到託利黨領袖威廉·皮特二世的賞識。在皮特二世的幫助下,坎寧在1793年、他二十三歲時,成為議員。

憑著出色的演講能力,和許下的政治諾言,坎寧很快就有了一批忠於他的支持者,後來形成坎寧派,即託利黨自由派。坎寧出身清貧,因此,這使得他頗知人間疾苦,其政治傾向趨於開放、均衡。

走進政壇後,坎寧遇到伯樂,官運亨通,出任內閣官員,獲得皮特二世的重用。

1806年,拿破崙皇帝在波希米亞的奧斯特里茨一帶獲得大捷,擊敗奧俄聯軍,皮特二世憂憤去世,之後,新任首相波特蘭公爵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繼續重用喬治·坎寧,任命他為外務大臣,負責組織反法大同盟軍,進行對拿破崙的戰爭。期間,喬治·坎寧成功地在丹麥部署,以計謀擊退拿破崙的軍隊。

此後,坎寧與其他閣員發生了一些衝突,憤而辭職。

拿戰之後,1822年,坎寧的政敵、第二代倫敦德里侯爵羅伯特·斯圖亞特,因工作過勞產生抑鬱症,自殺身亡,於是,一直賞識坎寧的首相、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羅伯特·班克斯·詹金森,邀請坎寧入閣,坎寧接任外務大臣。

在出任外相,以及後來擔任首相期間,

坎寧一改前任的保守反動傾向,充分發揮了他的自由派政治主張,對世界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是對拉美獨立戰爭的處理。拿戰期間,西班牙的歐洲部分,被拿破崙軍隊征服,於是,西屬美洲各地紛紛展開鬥爭,力圖擺脫西班牙的反動統治而獨立。拿戰結束後,西班牙企圖鎮壓拉美的獨立運動,但是此時的西班牙,虛弱不堪,根本無力鎮壓,於是,復辟的法國波旁王朝,打算替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出頭,出兵拉美,鎮壓獨立運動。坎寧主持英國外交事務,推行其自由派外交政策,大力支持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他與美國總統門羅達成共識,宣佈,“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徹底切斷了法國出兵鎮壓的可能性,最終拉美各國紛紛獨立,徹底擺脫了西班牙的反動統治。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的傑出政治家:喬治·坎寧

拉美獨立戰爭

其次是對於希臘獨立戰爭的處理,坎寧出手,瓦解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各國君主組成的反動的“神聖同盟”,有力地支持了希臘獨立運動,成功使得英法俄三大國出動艦隊,擊敗奧斯曼軍隊,使得希臘擺脫了土耳其人的統治而獲得獨立。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的傑出政治家:喬治·坎寧

希臘獨立戰爭

在喬治·坎寧自由派政策的影響下,英國貴族拜倫,甚至直接參加希臘起義軍,任指揮官,鞠躬盡瘁,在希臘軍中去世。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的傑出政治家:喬治·坎寧

英國著名詩人拜倫

在十九世紀,英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坎寧的自由派政策,幫助了拉美人民的獨立、希臘人民的獨立,這是坎寧對世界歷史發展的最大貢獻。

其它還有,拿破崙被推翻,反動的波旁王朝復辟,意味著法國革命告一段落,但是,法國的革命引起了歐洲各國人民革命意識的覺醒,因此,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各國的革命浪潮風起雲湧,其中,1820到1823,西班牙爆發革命,由軍隊首先發動,革命者要求實行憲法,國王費迪南德七世被迫同意革命者要求,宣稱自己為立憲君主,但是,反動的“神聖同盟”,授權法國出兵鎮壓。1823年,法國派兵到西班牙,恢復了西班牙國王的反動統治,取消了西班牙憲法。1820到1821,意大利爆發革命,撒丁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先後爆發運動,革命者要求憲法,要求民主,於是,反動的“神聖同盟”,在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建議下,決定由奧軍前往鎮壓,意大利的革命於1821年失敗。在二三十年代革命運動中,英國在喬治·坎寧主持外交工作後,其立場與俄國、奧地利、法國等反動君主國家有著明顯的不同,喬治·坎寧明確反對鎮壓革命。革命浪潮沒有被反動君主的鎮壓所嚇倒,繼續蓬勃發展,終於,1830年,法國爆發革命,徹底推翻了反動的波旁王朝。

且說,打贏了拿破崙戰爭的利物浦伯爵,在1827年退任首相一職,並在三名候選人:喬治·坎寧、威靈頓公爵、羅伯特·皮爾之中,選擇了坎寧作為繼任。

威靈頓與羅伯特·皮爾,政治傾向保守,不贊同坎寧的自由派主張,因此均不願在坎寧的政府任職,同時,利物浦伯爵的五名內閣官員以及四十名初級官員也不願追隨坎寧組成新政府,因此,託利黨出現了嚴重分裂,分成了威靈頓等人的保守派以及坎寧的自由派,等等。託利黨內只有自由派支持坎寧,坎寧難以組成政府,於是,他乾脆另闢蹊徑,邀請輝格黨成員加入政府,輝格黨大喜過望,欣然接受邀請。雖然坎寧反對國會改革,而輝格黨則支持國會改革,但他們能夠顧全大局,放下分歧,達成協議,在新政府不討論有關國會改革的議題。

這一年的8月8日,操勞過度的坎寧於任內去世,年五十七歲。人們惋惜地稱他為“失去的領袖”。

坎寧去世後,託利黨自由派和輝格黨組成的政府,由戈德里奇子爵羅賓森繼任首相,但最終於1828年垮臺,威靈頓公爵接任首相,組成託利黨保守派的政府,他們對坎寧派展開追殺,於是,不少坎寧派的成員紛紛轉投輝格黨。喬治·坎寧的自由派主張,在英國日漸成為強大思潮,因此,託利黨也不得不進行改革。不少歷史學家認為,1827年的託利黨分裂,使得託利黨在1830年代出現變革,漸漸演進為今日的保守黨。

在歷史上,坎寧被稱為“最卓越輝煌和多彩多姿的部長,而且肯定是這個時代的政府中最偉大的演說家。他是機智、詼諧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擁有無比信心,他這樣的能力也大大激發了眾人,被激發者包括喜歡他的人或不喜歡他的人。他是一個熱情、積極、堅定的人,無論他著手什麼工作,他都竭盡心力去完成,這是他的強項,也是他的弱點。他是政府中最有才幹和能力的部長。”

喬治·坎寧的自由派政策,打破了拿破崙戰爭之後俄國、奧地利、法國等國的反動君主形成的沉悶局面,擊碎了反動保守的氛圍,使得國際局勢仍然保持變革的活力,同時,也使得英國自身在民主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十九世紀後期英國稱霸世界,打下了強大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