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的魅力所在

鈞窯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因其所在地禹州縣古稱''鈞窯''而得名.據進年考古發掘資料分析,鈞窯的燒製歷史開始於晚唐,全盛於北宋時期,延續於金。元,前後長達700多年之久。產地以河南省禹州縣【古稱均州】為中心,向四周擴展蔓延.目前在全國的 12個市,縣都發現了不同時期燒瓷窯址.南起河南臨汝,峽縣,新安,鶴壁集,安陽,林縣,浚縣,淇縣,北達河北省的磁縣,山西省的渾源以及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可以說是遍及了華北大地。鈞窯在其興起和衰落的漫長歲月中、始終是一個主要以生產北房民間日用瓷器為主的民間窯廠。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的魅力所在

有人認為鈞窯的必備特點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紋”,這不完全正確,只能說是特點之一。很多館藏鈞窯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紋的。因為在當時的官窯,力求釉色均勻,但由於少數器皿在燒製中的窯溫、釉色原料配比、燒製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釉面在溫度中的變化還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紋。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傳統鈞瓷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釉中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的魅力所在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製色釉“窯變”為其特色。產品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釉為乳濁,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燭的紫斑幾乎不見,絕大部分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這是宋鈞瓷特徵之一。 [2]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鈞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種紫色是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釉的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有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的。後人對鈞瓷的紫色的評價極高,近人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說“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鈞,其器皆純色。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