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廣告化危機為契機,助力廣告主走出逆境


電梯廣告對於大多數上班族來說都不陌生,很多尷尬時刻全靠眼睛轉向電梯廣告化解,這種經歷你有嗎?相比其他公共場所的廣告,電梯廣告為什麼能更加有效地覆蓋到品牌方的目標用戶,這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奧秘?我們一起來聽聽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怎麼說。

開年的"黑天鵝"讓實體經濟遇冷,線下場景觸達變得十分侷限,各方都在積極嘗試不同的傳播渠道。針對品牌主們的焦慮和不安,3月13日,江南春在商界雜誌的邀請下,在商界識堂展開了一場互動式直播,他在直播中詳細解讀了電梯廣告的優勢,以及電梯廣告是如何將危機轉化為契機的,給品牌傳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新思路 。

電梯廣告 抓住契機高效凝聚用戶注意力

如今,雖然說"霧霾"已經逐漸散開,但大多數企業員工仍然是規規矩矩地過著"兩點一線"的上下班模式,並且可預見在未來幾個月的時間裡,能廣泛覆蓋主流受眾的主要活動場景,仍將集中在辦公樓這樣的樓宇電梯之內。這對於分眾傳媒等梯媒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究其原因,是因為受眾對電梯廣告的接受度提高了。對於在家刷劇、刷遊戲已經刷到心態爆炸的大多上班族而言,其注意力已經從線上轉到線下的公眾場合。而對於那些戶外人群聚集的場景,人們往往又心懷警惕。相比之下,他們對工作場景中的電梯廣告反感度更低,接受度更高。這無疑是給分眾傳媒幫助品牌主凝聚用戶注意力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入口。

電梯廣告化危機為契機,助力廣告主走出逆境

護膚品零售品牌林清軒,就是利用電梯廣告成功自救的典型現象級案例。其在157家門店全線關閉的情況下,用24小時的絕地反擊戰術,靈活地應對突如其來的困境。巧妙藉助分眾傳媒在線下搶佔用戶心智的能力,打通品牌和用戶直接且有效的連接點,進而把用戶引流到線上,刺激其產生購買行為,在當下形成了具有競爭性的品牌力,順利走出了困境。

電梯廣告化危機為契機,助力廣告主走出逆境

電梯廣告 解讀到底怎樣的廣告才能打動用戶

各大企業在考慮利用電梯廣告凝聚品牌力的時候,其還需要考慮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連續幾個月的電梯廣告轟炸會不會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進而觸發反感情緒?廣告轟炸與用戶審美之間該做出如何的抉擇?

很多人覺得廣告要簡短有力不重複,帶給用戶好感的可能性才更高。但大衛奧格威說廣告最初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給用戶最有價值的信息。如果簡短和實效兩者都能做到當然是好,如果做不到,信息最重要,否則廣告無效。特別是在品牌養成的初期階段,讓消費者記住"有效信息"往往比讓他們獲得審美體驗更加重要。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很多品牌在吸引人眼球的頭一步就已經短路了,更別說後面的補充記憶、形象昇華了。根據分眾傳媒以往成功的案例顯示,在做聲量傳播的階段,採用洗腦轟炸的"搶佔"形式,雖然暴力,但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相比於大多數的梯媒,分眾傳媒其實更有能力幫助品牌主做好廣告轟炸,將人們的注意力牢牢地鎖定在樓宇電梯等線下場景之中,並實現高度的營銷轉化。據數據顯示分眾電梯媒體目前已覆蓋230多個城市,超260萬個終端,57億人次主流人群的日均高頻觸達。

電梯廣告化危機為契機,助力廣告主走出逆境

電梯廣告化危機為契機,助力廣告主走出逆境

可以說,憑藉分眾傳媒獨特的覆蓋大城市高價值主流人群的行業優勢,其完全有能力在當下甚至是其他任何時期,幫助廣告主獲取最稀缺的注意力,這對廣告主的營銷轉化能產生極大助益。但這依然不能說明廣告轟炸比用戶審美更重要。事實上,廣告轟炸與提升用戶好感之間並不矛盾。重複的廣告,如果內容有趣、有意義,用戶依然願意去記憶和傳播。

危機之下往往蘊藏著契機,不確定的永遠是環境,確定的永遠是品牌本身的競爭力和應變能力,深耕於電梯廣告領域的分眾傳媒,從來都深諳此道。在重重困境中,把握住機會,逆勢而上,強勢突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