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會的建立

個人是如何去生存的。收集各種信息建立一個生存環境的模型,並且通過所知道的規則進行推演,並且對於可能出現的結果做出應對預案。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如果沒有足夠的信息會導致對未來的預測出現失誤。所以行動不能每次都達到預期。但是如果人數增加,每個時間段出現有人成功就接近必然。最開始在收集食物的時候一個人不可能每次行動都有收穫,但是對於一個足夠大的族群每個時間段期間的行動總是會有人成功。單個的人在失敗時只能接受飢餓,但是如果是集體那麼單個人在行動失敗時就能獲得別人的一部分勞動成果與行動的經驗,然他可以在下次行動中可以有充足的體力和足夠的經驗,而這個在之後的行動中獲得的成果可以幫助其他人在行動失敗後獲得一定的幫助。所以集體行動分頭行動可以避免個體出現嚴重失誤時造成的嚴重後果,即便是受傷不能勞動時也能堅持到痊癒,恢復勞動。

所以集體是對抗個人失敗的對策。而集體本身如要維持每個的生存,必須有相應的規則。就集體本身而言主要有兩個職責:生產、分配。這個集體能夠存在必須有足夠的物資,而且還有把這些物資分配下去。每個人去生產物資,然後按一定的規則來分配,這樣每個人就能在未來繼續勞動生產,來維持這個集體。集體或許規模不同、組成的個體不同、生產環境不同、存在時間不同,但是它們存在的價值都是集體行動,集體分享成果。

集體具體的運作方式是通過個體之間的互動完成的。最簡單的運作模式就是完全的集體勞作,集體共享成果。如同一些古老的部落,一個人獲得了獵物,其他人就會聞風而來,一起分享這個人的獵物。在別人獲得獵物的時候這個也會分一杯羹。簡單而實用的集體模式。即便時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結構中依然廣泛的存在。每個家庭就是一個這樣的小集體。

如果集體規模進一步擴大,每個的工作開始變的不同。集體勞動,完全平等的分配方式變不公正。有些人種植、有些人畜牧、還有些人完全是生產工具等等,人的工作不同,而且勞動時間,強度都不會一樣。從獲得的物資來看,能夠讓人生存時間更久的是種植業,人們更喜歡食用的是畜牧業,而能夠保證他們成規模生產就得有製作業的工具。他們之間的目的不同,但是都不可或缺的。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產出的物資和別人進行交換,根據自己能提供的物資和想要獲取的物資來確定相互之間如何經行物資的交換。以物易物的的模式解決不同工種之間的物資交換的問題,不管從事何種工作,只要對別人有價值就能從別人那裡或的生活所需的物資。

隨著社會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些物資不方便移動、有些不方便長期保存,所以人們使用一些容易攜帶保存的貨物作為交易的中間貨物來確定這些物資的價值,這種貨物就可以被稱為通用貨物。即便在平時不需要這種貨物的時候也可以換取儲存,在之後需要的時候換取需要的物資。社會規模的增加,有些人產出更多不方便移動的、價值過高,如建築物。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有人拿出物資來交換,而這種通用貨物的出現,讓勞動價值可以被存儲下來,讓這些高價值物資可以被交換。而一些物資存儲時間較短,如果不能迅速交換就會腐敗,如水果、被宰殺好的牲畜。但是短時間內自身所需物資有限,而這種通用貨物就可以讓他在未來可以獲取物資保證自己的生存。而通用貨物的產生也讓服務業得以產生,與別人的交換可以不侷限於真實存在的物資,可以是一項服務。而且可以是生存的經驗,幫助別人完成某些事情。如老師、端菜送水的夥計、協調各方完成複雜工作的領導者。在別人獲得服務後付出對應的通用貨物,以維繫這些人的生存。而這種分配模式繼續擴展著人類的視野,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發現新的資源,新的知識來完善人們對環境的掌握、預測能力。在新的資源與知識的幫助下從事生產的人也能夠更有效率的產出更多的物資,讓這些從事服務業的人員可以繼續發揮作用。

就這樣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與能力服務於集體,讓後獲得集體的回報繼續生活和服務。在社會這個系統在運作的時候有時候並不完美,有時候會出錯,導致嚴重的後果。而從這些問題導致的結果上來看可以分為兩類:生產不足、分配不均。而這兩種問題通常會互相交織發生,互相影響。人們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社會。如果社會不能維持個人的生活,那麼個體會嘗試脫離集體,獨立生存。雖然獨立生存十分的艱難,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生存。而此時社會如不能得到正確的干預,可能導致整個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發生崩潰。

生產不足原因可以分成兩種;人口變化與知識積累不足。天災、瘟疫、戰爭等這些事情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來應對,導致人口大量的減員導致沒有足夠的人來維持生產活動。生活富足安逸導致的人口數量激增,如果沒有更好的生產技術就會原來的生產方式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分配不均的原因很多時候就是在物資不足的時候有些人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更多的物資,導致另外的人完全無法在這種社會體系下面生存。而分配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生活物資匱乏的時代,而且在生活物資富足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因為社會的運作規則時用貨物與通用貨物來交換交換物資,那些手上沒有貨物和通用貨物的人就不能獲得生存所需的物資。而這些生存在社會體系之下不能獲得生存物資的人只有兩種選擇:離開或者留下。離開的人或許會在其他地方生存下來,但是留下的人會成為社會體系的威脅。留下的人可能是無處可去,也可能是單純對未知的恐懼,這些人可能因為生活的壓力爆發出更多的能力服務與社會。但是人們之所以能夠遵守社會的規則是因為這個規則可以讓人們得以生存,但是生存受到威脅時規則對他們的約束力就會降低,他們很可能去搶奪其他人的物資。即便這些無法得到生存物資的人很少他們依然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很大的破壞性,導致更多的無法生產,分配到物資。如果不能解決這些人的生活問題,而這個規模進一步擴大時整個的社會體系就會因為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物資而崩潰。

而集體崩潰會導致嚴重後果。隨著社會規模的擴大,社會的分工逐漸的細化、明確。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不能獨立生存,在單獨面對生存的時候顯得極為脆弱,但是人們按照規則協同工作的時候變得極為強大。但是社會體系崩潰的時候這些人不得不開始獨立面對生存的問題,無法獲得生存資源的人難以生存下去。天災、疾病、戰爭、人口突然性膨脹等這事件直接造成的人口損失可能並不大,甚至還能增長人口。但是它們摧毀了整個社會的規則,迫使人們單獨生存。而這結構性的分崩離析造成的人口損失遠遠大於它們的原因。

而嚴重的後果激勵這倖存下來的人來了解這些災難,從而在下次能避免這些災難。研究瞭解自然規則,分析天災的原因,減少和避免天災的發生。從最初觀察星星做出預測的占星師開始,到現在通過各種實驗數據來計算的科學家。用生死輪迴恐嚇人們的宗教,到理性分析的科學。也許它們時正確的,也許它們時錯誤的,但是它們都是善良的。對錯並不總是等同於善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