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截至2018年5月,全省共有4項世界文化遺產,涉及8處:


萬里長城----山海關、金山嶺,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明清皇家陵寢----清東陵、清西陵,中國大運河----衡水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滄州至德州段運河河道。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與北京市密雲區相鄰,距北京市區130公里。系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1567-1586)主持修築,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


金山嶺長城橫亙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與北京密雲區交界地帶的燕山支脈上,東接司馬臺長城,西連古北口長城,地處京、津、遼、蒙四省市交匯點。金山嶺長城地處101國道133公里處,距北京市區130公里,承德避暑山莊90公里,木蘭圍場200公里,是京北黃金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障牆、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絕,素有“攝影愛好者的天堂”美譽。金山嶺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為深挖旅遊資源,打造金山嶺長城品牌,更好地服務於遊人,滿足多種遊客的需求,景區內修建了長1000米的索道一條。為豐富金山嶺長城夜間的娛樂活動,又新建了3公里的夜長城。按著省、市領導的指示,與京承公路相連4公里旅遊路進行了拓寬翻新改造。2017年,經過暫停營業改造,金山嶺長城已由4A級景區變為5A級景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莊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外八廟,在避暑山莊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在避暑山莊的東面和北面,武烈河兩岸和獅子溝北沿的山丘地帶,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屬8座寺廟管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承德外八廟”。


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這12座建築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而修建的。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


布達拉·行宮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正北獅子嶺南麓,佔地25.79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組成,兩座寺廟先後修建於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薩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布達拉·行宮景區為兩座漢藏結合式寺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莊嚴。


普寧寺景區坐落於避暑山莊東北部武烈河畔,佔地5.78萬平方米。景區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寧寺和普佑寺組成,兩座寺廟先後修建於1755年(乾隆二十年),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取普天之下安寧、保佑天下眾生之意。普寧寺內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普佑寺是喇嘛研習佛教理論典籍的經學院。這裡僧侶雲集,香火旺盛,是北方最大的佛教聖地。


明清皇家陵寢

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其建築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清西陵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寢,帝陵4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慶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緒皇帝);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3座,其他陵寢4座(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

1961年,清西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清西陵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1月評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餘皇帝陵寢則以孝陵為中軸線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依山勢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築,總體佈局為"前朝後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於每一座陵寢建築中。


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


皇后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系。

清東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15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中國大運河——衡水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滄州至德州段運河河道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河北省世界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