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有個護士長說她這輩子忘不了那個16歲少年。少年一家3口都感染住院,住院5天,爸爸走了,14天后,媽媽走了,2月29日,在4年一次的閏月日那天,少年也走了,一家3口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們熱愛的世界和生活。少年臨走還惦記著爸爸媽媽,還想見到爸爸媽媽。疫情發生以來,這樣的悲慘在武漢發生了很多,有的家庭一家4口留在了2020年的冬春之交,無數個家庭支離破碎,倘若我們沒有超強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沒有抗疫、防疫一線那些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奮力抗爭,沒有全體中國人的自覺配合,這樣的悲劇很可能無邊蔓延。

很快我們就要摘下口罩了。在抗疫、防疫的路上,我們已接近目的地,若不是越來越嚴重的輸入形勢,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舉起酒杯向國家和全體抗疫、防疫戰士說一聲謝謝。但是,現在還不行,因為國際疫情正在洶湧。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從戴起口罩那天起,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滄桑和磨礪:那天武漢封城了,那天我們居家不出了,那天我們開建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了,那天我們要建方艙醫院了,那天我們“出門必須戴口罩、不戴口罩不出門”了……前前後後兩個月,現在我們差不多衝出了火海,那些曾經不理解甚至詆譭我們的人,終於看懂了中國——封城、宅家、火雷兩神山醫院、方艙醫院、戴口罩這5步,哪一步都很大程度地阻斷了病毒的肆虐。這5步有效地控制了“火勢”、縮小了“戰場”,為醫護人員醫治確認病例贏得了寶貴時間。僅僅兩個月,我們就挫消了病毒的銳氣,讓它低下頭來。

現在我們正準備下課,有的國家卻剛剛跑進教室。相信我們昨天走過的路,他們今天要重新走一遍,不過他們會少走很多彎路,因為我們已經趟出一條路,並且把病毒基因全圖譜和抗疫經驗分享給了全世界,相信他們不會在黑暗和驚悚中摸索很長時間,因為中國就是一團光……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這次“戰疫”,世界見識了中國力量。從大年三十晚上第一批醫療隊抵達武漢,不到一個月,中國向武漢派出346支醫療隊、4.26萬名醫護人員,與湖北當地的醫護人員並肩作戰;10天時間建成兩座高水準現代化傳染病醫院,再度被世界戲稱“基建狂魔”;20天內建成14家方艙醫院,開放床位1.3萬多張,累計收治患者1.2萬餘人,並且實現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方艙醫院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艙”。

日常生活是多麼幸福。一直記著疫情初期一位援鄂醫生說的話:“疫情結束以後,我想像往常那樣去上班,像往常那樣過一個週末……”疫情期間,4.2萬名援鄂醫護人員與湖北本地醫護人員並肩戰鬥在抗疫一線,無數人戰鬥在路口、村口、社區等的防疫一線,無數人戰鬥在維護社會運轉的保障一線,正是有這樣的無數人,我們才能摘下口罩。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一張張“不計生死,不論報酬”的請戰書,一批批“不破樓蘭誓不還”的醫護人員,一個個“我與武漢共進退”的志願者,一輛輛“再苦不能苦兄弟”的往武漢運送捐贈物資的大貨車……還有堅持崗位的警察,保持城市清潔的環衛工人,往各家各戶送米送面的社區工作人員,穿梭於居民樓之間的外賣小哥,這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堅韌的目光裡都蘊含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閃閃發光的靈魂——這就是中國人,就是關鍵時候一個聲音、一個動作、一個方向、一個信念的中國人!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那個不足20歲的女孩子,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密不透風的護目鏡和口罩,在隔離病房一干就是七八個小時。平時連飲料罐都打不開的她,病房裡能輕易移動一個跟她身高、體重差不多的氧氣瓶,她說:“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越少,感染的人就越少,所以不麻煩同事,我要獨立完成,而且要快,快一秒,病人就多一秒的生存希望。”防護裝備讓窒息感時時襲來,每當此時她都閉著嘴做幾次呼吸。她不敢張嘴,因為張嘴呵出的氣會凝成護目鏡上的霧。當別人採訪她,說她還是孩子、還需要別人保護時,她哭了,邊哭邊說“我穿上防護服就不是孩子了,就要保護別人!”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大年初三下午,武漢郊區45歲的菜農秦師傅,開著農用三輪車,拉著24箱菜,跑了40公里路,趕到一家駐紮援鄂醫療隊的酒店,他說:“聽說醫療隊在這裡,我送些菜來。這是最新鮮的,不好意思,我只有這麼多了。”不會用導航的秦師傅,一路靠打聽才找到酒店。那時已經封城,街上幾乎沒人,可見問路有多難。冬天的風把他的臉吹得發紫,當酒店要給他錢時,他說:“怎麼能要錢?我不要。國家這麼大的事,我別的做不了,只能送點菜。”

還記得,大年初五,洛陽某傢俱廠接到一張20萬元的醫療櫃訂單。負責人一看是武漢火神山醫院要的,立馬回覆:“不用買,我們免費捐贈。”由於他自己廠裡沒有產品儲備,就把消息發到了當地傢俱協會群,協會成員看到消息後競相捐贈。14家企業連夜加班,一夜之間就湊齊了醫療櫃。當物流公司得知貨物支援火神山醫院,立刻提出免費運送,並承諾當晚送達;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方艙醫院裡,醫護人員領著患者唱歌、跳舞、練八段錦、打太極拳、走模特秀,整天嘻嘻哈哈。外國人納悶,沉重的救治壓力,厚重的讓人窒息的防護服,這些醫護人員怎麼還這麼快樂?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就是中國人的樂觀。樂觀不僅是一種精神,還是一種能力。即便泰山壓頂,仍能保持樂觀的民族,註定戰無不勝;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那個1996年出生的女孩,背起一個比她高半頭的醫療器材就往病房跑。記者問她哪來這麼大的勁,她說:“同事要幫我,我沒讓她來。少一個人就少一次感染機會。”記者給她拍照,她說:“別拍別拍,別人看到我這麼漢子,嫁不出去了。”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那個1997年出生的女孩,負責清運隔離病區的垃圾,怕垃圾汙染了電梯,只好拖著垃圾袋或垃圾桶走樓梯,一天幾十趟,那天最後一趟送到垃圾集中處理點時,累得暈倒在地……

還記得,那個1994年出生的女孩子,在ICU送走好幾個病人。每送走一個,她都要給離世的病人脫掉衣服,仔細擦拭遺體,幫逝者刮鬍子、梳頭髮,用酒精泡過的紗布將口、耳、鼻等身體所有的孔洞堵塞起來,再用專用袋將遺體包裹好,然後在袋子外面標明逝者姓名、性別、年齡等信息,最後含著淚向逝者深深地鞠一躬。她說:“因為家人都不能在身邊,我要讓逝者體面地離開……”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還記得那個“雨衣妹妹”。2月2日,四川廣安90後女孩劉仙,給父母寫好的遺書交給閨蜜,跟閨蜜說:“我要是回不來,請轉交給我父母。武漢現在很困難,醫護人員吃不上飯,我要去武漢給醫生做飯。我負責做飯,醫生負責救人。”之後帶著自己的團隊,駕車十幾個小時從成都趕到武漢。初到武漢,沒有防護服,她只好穿一件雨衣給醫生送飯,因此被人們稱為“雨衣妹妹”。從2月4日送出第一批盒飯,到3月12日返回成都,整整39天,每天早上6點開工深夜關門,一天要準備五六百份盒飯,並且要開車送往武漢各家醫院。她對採訪的人說:“他們是戰士呀,我就想著花樣給他們弄吃的。對醫護人員,一萬句誇讚也抵不上一口熱飯。我努力讓他們吃飽吃好,吃飽吃好了,才有力氣跟閻王爺搶人。”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這就是我們的精神和靈魂。這精神和靈魂不僅能讓我們摘下口罩,更能讓我們擔起一座山、一座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有人貶低我們的90後長歪了時,這次疫情中衝出來的90後,叭叭叭甩給他們一連串響亮的耳光,這次國家派出援鄂的4.2萬名醫護人員,其中1.2萬名是90後的孩子,沒有誰強迫他們來武漢,可他們都寫出申請書爭先恐後來到武漢,沒有理由,因為他們是中國的90後!這次,中國90後的集體宣言是:“以前大家保護我們,現在換我們保護大家了!”

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桑

2020年春天,我們在戴口罩與摘口罩之間經歷了太多滄桑和磨難,但我們的腰板從沒有彎過,我們的頭顱從沒有低下,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中是中國的中,國是中國的國,人是人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