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了很多思念弟弟的詩詞,其弟蘇轍有答和的詩詞嗎?請細說下?

美文小白


不得不說,題主提問題的水平都趕上碩士生導師了。我上網去搜了一下,發現很多碩士的畢業論文就是二蘇唱和詩研究。如圖所示:

有學者專門詳細的統計了二蘇唱和詩的數量和題目,最先做出統計的是臺灣學者廖志超先生。後來研究生們在廖先生的基礎上,做出了更詳細的統計和考據。這些詩歌數量大、時間跨度長,實在是無法全部截圖。

大體說來,二蘇唱和詩的大體情況如下:

第一,針對同一主題一起寫的詩歌,類似於命題作文。如嘉佑四年(1059)他們兄弟倆一起出去遊玩,路上兩個人共同寫了很多詩,如《初發嘉州》、《夜泊牛口》、《江上看山》、《入峽》等。

第二,次韻和韻詩。這部分詩比上部分詩歌難度大一些。因為兩個人寫的詩歌,韻腳必須是一樣的。如蘇轍寫了首詩給哥哥《中秋見月寄子瞻》,用了豪、濤、水、起……等韻腳,蘇軾的和詩《中秋見月和子由》,也要用一樣的韻腳。這部分詩歌在二人的唱和詩中所佔的比重最大。這部分詩也有兩人互相比拼才力的嫌疑。

第三,贈答詩,這部分也包括有贈無答的。比如說蘇軾贈給蘇轍一首詩,但蘇轍沒有回應。同樣,蘇轍也有類似的詩。

在詩歌內容上,兩人唱和詩的範圍極廣,民風民俗、沿途風景、人生感嘆、詠物抒懷、借古詠今都有涉及。

在這麼多唱和詩中,有幾首比較知名。

蘇轍寫給蘇軾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詩云: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軾回應蘇轍《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云: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組詩的創作背景: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蘇軾與弟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止於奉閒僧舍。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赴鳳翔籤判任,再過澠池,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寄給其兄長。蘇軾有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這組詩表達了人生道路艱難、無可奈何的感想。“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最令人動容,物是人非,年華已去,剩下的只是無盡的惆悵。

還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詞。

蘇軾寫給蘇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雲: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轍寫給蘇軾《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詞雲: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州。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組詩的創作背景:

公元1074年蘇軾到密州做官。本想與分別七年的兄弟相會,但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詩人趁著酒興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有幫到您。


琳同學的寫作專欄


說到兄弟情分。從古至今首當其衝要算是蘇氏兄弟了。

首先咱們看看兩人的名字,蘇軾,軾古代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引申馬車。蘇轍,轍,馬車經過留下的痕跡。也就是前面有車後面有轍,你看這畫面多好,哥哥在前面走,弟弟在後面跟。

今天咱們就好好的聊聊,蘇軾和蘇轍之間這種亦師亦友的血親關係。

(一)兩人的優秀

在“唐宋八大家”裡,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號稱“三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門三傑士”的文學名家。其中蘇軾的成就最高,為北宋文壇領袖,代表了宋代最傑出的文學水平,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是古代文士最優秀的代表之一。而蘇軾文才出重這件事上典故簡直是太多了,其中歐陽修就這麼稱讚“吾讀其文章,喜及而汗下”,並當即決定,吾當退隱,使其出人頭地。歐陽修還和其子孫說,“三十年後無人在談及老夫。”那意思三十年後人們眼裡就只有蘇東坡了。

蘇軾的盛名之下,弟弟蘇轍的知名度顯得似乎有點低。其實,能夠並列“唐宋八大家”,蘇轍並非浪得虛名,除了詩詞歌賦,蘇轍的最大成就是散文和雜文,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澹泊飄逸,淳樸無華,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評價兄弟:“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仁宗皇帝在蘇軾,蘇轍參加完殿試之後寫下“吾今日又為,後世子孫得太平宰相二人。”可見蘇轍的才華也不是蓋的。當時蘇軾殿試成績是第二名,蘇轍是第十三名。

兄弟性格迥異卻政見一致

蘇軾曾經和弟弟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園乞兒,眼前天下無一不好人。”蘇軾為人外向,天性豪放灑脫,不拘禮猶如其詩詞,縱橫恣肆,揮灑自如;而且由於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因此有大把的機會接觸平民,所以,蘇軾也就成為了百姓詩人,並且成為了民間的美食達人,以東坡肉著稱於民間

。蘇轍則為人內斂,謙虛謹慎,忠厚朴實,善於守拙。因而二人的性格決定了蘇軾鋒芒外露,樹敵不少,屢屢遭貶;而蘇轍則沉穩持重,仕途穩健,一直做到宰相參政。不過蘇轍受父兄影響,在大是大非政治上同父兄保持一致。

下面咱們應該具體的說說兩人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倆之間互相交流,溝通而流傳下來的詩句了。其中有200多首廣為流傳,而大家最耳熟能詳要算著首《水調歌頭》不熟悉的都以為這是一首情詩,其實是蘇軾寫給弟弟的。題序中明確註明是想念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5歲(1061)的蘇東坡去陝西鳳翔做官,蘇轍去送哥哥,送到鄭州,這是兄弟兩第一次分別,蘇轍有感寫下寫了一首詩,贈與兄長,其中有一句:“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蘇軾後來回了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後蘇轍上馬往回走而蘇軾還是不忍離開弟弟,看著弟弟騎馬漸行漸遠的背影,寫下“

登高回首坡壟閣,惟見烏帽出覆沒”,大家想想那個畫面感,站著不忍走,看著弟弟的帽子在山間,高高低低,起起落落。

年長後的兩弟兄卻是聚少離多,遙想當年蘇軾曾和兄弟約定年老時辭官,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共度餘生,彈琴論詩,聽風觀雨。那就是真的“對床夜雨聽蕭瑟”了,蘇軾特別嚮往並做詩云:

滿江紅.懷子由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歲。

一樽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可惜而後由於蘇軾牽扯進烏臺詩案,當時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他的好友駙馬王詵聽到這個消息,趕緊派人去給南京蘇轍送信,蘇轍則立刻派人去告訴蘇軾。

在被逮後,未卜生死,蘇軾便和每天送飯的長子約定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結果有一天蘇軾兒子由於有事不能給父親送飯,便將為送飯一事交給親戚,偏巧遠親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在極度悲傷之心,給兄弟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之一為:

《獄中寄弟子由》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世世為兄弟,來生未了情!”

,發自肺腑,感人至深,蘇轍看到兄長的詩詞後,大為悲慟,為了營救兄長,蘇轍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為兄軾下獄上書》: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

“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

字字含淚,句句含情,寧可不做官,也要救兄長一命。

說到兄弟情深我特別感觸就是,未結婚前那叫“手足”,結婚後如“衣服”,不管是兄弟,還是姐妹,從小一家,同吃同住,覺無二心,可是當分別有了各自的家庭,就不那麼親密無間了,更有甚者在古代,哥哥嫂嫂把姐妹賣進“怡紅院的可不在少數。”

蘇軾和蘇轍的骨肉情深卻是一輩子。

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於常州船上,沒能和兄弟蘇轍見上最後一面,是他臨終前的最大的遺憾:“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 蘇軾在彌留之際給他的兒子們說了兩件事,第一“吾生平未嘗為惡,自信不會下地獄” 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寬慰兒子我不會下地獄受罪,你們不必太心疼,太難過了。第二死後要和妻子共同藏於子游加家附近的嵩山之下。讓子游為我寫墓誌

銘。

蘇轍執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是啊,作為手足,誰願意兄長先自己而去呢?噩耗傳來後,蘇轍悲慟之極,在銘文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皆遷於南,而不同歸。天實為之,莫知我哀。”蘇軾蘇轍乃四川眉山人,古時候都魂歸故鄉,而蘇軾卻選擇死後要藏於弟弟家附近的山上,可見蘇軾於蘇轍的兄弟情,才真真是骨肉情深。

次年,蘇轍按照兄長遺言將其葬於嵩山之下,並賣掉自己部分田產,將三個侄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病逝,葬於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追隨哥哥而去。

不知這兩兄弟來生會不會見面,會不會真的能夠“對床夜雨庭蕭瑟”,說到來生想起《蘇東坡傳》裡蘇軾臨終前方丈勸他想想來生,蘇軾說,現在,在想來生就太晚了,另一朋友說“還是應該如是想”蘇軾留給世人最後一句話,“勉強想就錯了”。


來了智寶


有答和詩詞《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細說寫這首詞的時候,兄弟二人以分開很久,多年未見,蘇軾正赴徐州擔任知府,蘇轍與之攜行,二人在徐州度過百日愉快的日子,且難得的共度了一箇中秋佳節。可惜的是,中秋過後,蘇轍就得離開,他心中對哥哥萬般不捨,但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臨行前,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

這首詞的上闋,一句“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點出了二人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了,去年的時候,詩人孤身一人,看著天上象徵團圓的明月,只覺得思緒萬千,思念哥哥的感情越發的痛苦清晰。“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而他沒有料到,今年自己可以與哥哥在此佳節,泛舟湖上,同賞明月,共度良宵,這對於詩人來說,可能是這麼多年來最歡樂的時光了。然而,歡樂之後,隱隱又藏著將要離別的憂傷。“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鼓吹陣陣,鴻雁南歸,熱鬧過後,離別將近,詩人心中深藏惆悵與憂愁

下闋之中,詩人承接上闋,直寫自己內心的離愁別緒。坐中“客”穿的再華麗又有什麼用,“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月亮終究是無情的,它不會為人間的任何人和事而停留。今夜是清尊美酒,把酒對月,明朝換扁舟一片,形單影隻,離別還未到,難捨之情已起。而詩人更是道,離別不可怕,怕的是會像王粲一樣,不能返回故鄉,怕的是,離別之後,相見又是遙遙無期。

這首《水調歌頭》,在相聚,憂離別,相聚短而離別近。詩人和哥哥蘇軾的感情深厚,但是造化弄人,二人總是不得常常相聚。這個徐州中秋,他們有幸一起共度佳節,奈何,節日之後,又要分開。詩人心中無奈而傷感,中秋的相聚,勾起的是他更深的離愁別緒。相聚離開,是人生的必然,但卻終是惹人腸斷。




人文世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實在太經典,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此詞是蘇軾在中秋節懷念弟弟蘇轍所做。詞前的小序說明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丙辰中秋是公元1076年,此時蘇軾在密州做太守,這一天正是中秋節,他一邊賞著月亮一邊飲著酒,就這樣一直到天亮,因為思念弟弟蘇轍寫了這首詞。

詞中蘇軾彷彿讓情感插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間自由翱翔。結合蘇軾一貫的豪放灑脫的風格,讓這首詞既有浪漫情懷又有激情豪邁。上片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月亮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這種疑問屈原和李白都曾有過。屈原曾經寫《天問》,而李白也有《把酒問月》。李白曾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裡蘇軾化用了他的句子,變成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相對於李白的緩和,蘇軾則更加豪放不羈,因為他的夢想是飛往月宮。於是繼續向天發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從明月誕生的時候到現在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如今的天宮又是什麼時節呢?

後面蘇軾更加大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想要乘著清風到天上去,但是又恐怕天上的瓊樓玉宇太高,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其實對於蘇軾來說,人世間有許多的不稱意不滿意,只是想要擺脫這種煩惱,於是就有了一種想要到天空中過逍遙自在生活的理想。比如蘇軾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也有這樣的想法。

但是理想終歸是理想,還是要回到現實中的,作為人類的蘇軾還是更愛人間的生活,於是就有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上高寒的月宮中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這裡和李白的《月下獨酌》所寫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也是有相似之處的。

下篇開始抒情,思念弟弟蘇轍。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了人間的離別,想到了人生的無常。月亮轉過硃紅色的閣樓,低低的掛在了窗戶上。照著早已沒有睡意的自己。月亮本來是不應該有什麼遺憾的吧,但是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變圓呢?這裡的蘇軾將所有的怨念都給了月亮,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終於說出了一番寬慰自己的話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這句話還是能看出


摳腳大漢Zz


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年紀相差兩歲,從小一起玩耍,一起讀書,感情深厚。哥哥性情曠達詼諧,弟弟內斂嚴謹。他們不僅是一奶同胞,更是靈魂伴侶。宋嘉佑元年哥倆兒雙雙考中進士,從此踏上官宦之途,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在他們坎坷的異地為官的歲月裡,彼此將相互思念的情愫寄託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並代代傳誦不衰。在這些詩文中,其中最讓人們耳熟能詳的是蘇軾寫給蘇轍的詞《水調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以清絕而浪漫的風格表達了蘇軾對千里之外弟弟蘇轍的思念。

在他們二人的唱和詩文裡,下面兩首更具有代表性:

《懷澠池寄子瞻兄》 蘇轍 (唱)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和)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