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虜無百年之國運,遼是怎麼打破這個魔咒的?

幻海塵封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享國209年,盛極之時佔據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與北宋王朝分庭抗禮。遼的崛起,源於馬背上民族的戰鬥力,這是遊牧民族的特質和傳統,而能夠延續兩百年之久,個人認為最主要三個原因。一是在文化上高度漢化,積極吸收先進漢文化,並將遊牧文化與漢文化有效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契丹文化;二是在民族政策上包容並蓄,遼朝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民族政策,有效推動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而不是激化民族矛盾;三是在政治體制上有所創新作為,採取了獨具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系掌管朝廷大政方針和契丹內部事務,南面官系掌管漢人相關事宜,在此體制下,任用了大批漢族官吏,調動起了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的國家認同感和效力積極性。


不達呸撕


導引:

胡虜無百年之運來源於1367年宋濂給朱元璋寫的《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也稱《諭中原檄》。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其實打破這一定律的不止遼國(916-1125),還有北魏(386-534),金(1115-1234),清(1636-1912)。

㈠名詞解釋

要想了解這個所謂的魔咒,首先就必須認識“胡虜”、“百年”、“國運”這些名詞的真實含義。

  • 草原胡虜

“胡虜”是中原人對邊疆蠻族等未開化民族的蔑稱,最初的意思是髒兮兮的牧民野人不修邊幅,鬍子拉碴,不服王化。帶有明顯的“華夷大防”的意味。

宋代蘇軾:“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之也,譬如禽獸然。”

“百年”在文言文裡是虛詞,泛指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時間與中原王朝相比較短。

“國運”是玄學範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周易文化,指的是王朝氣運,實際上是民心向背的問題。

㈡打破規律的異族王朝大都接受漢化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改革,說漢話,穿漢服,貴族與漢人世家聯姻,鮮卑貴族改漢姓,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等等。

  • 安順文廟

遼國“藩漢分治”,實行農牧混合經濟,尊孔復儒,建立文廟,複製中原王朝制度,《澶淵之盟》後遼國一直對中原王朝保持外交高壓政策。到了遼聖宗的時候,蕭太后都能吟詩作對,“彬彬不異於中華”。大遼後期甚至皇族耶律大石能考中儒學狀元(雖然大遼的文教不如大宋)。

金朝和清朝一樣,都是女真族,雖然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都是入關後迅速腐化,接受漢文化洗禮,文化認同感是鑑別華夷之別的標準。

  • 明清科舉考試製度完備

尊孔復儒,建立文廟,舉辦科舉考試。效仿大宋建立國家機構,清朝旗人甚至後來都不會說滿語了。

也就是說這些草原異族已經不認為自己是胡虜蠻夷了,反而認為邊地的未開化民族是胡虜蠻夷。

㈢這個口號有時代賦予的政治意義內涵

朱元璋北伐殘元,提出“胡虜無百年之運”既證明自己是中原正統的繼承者,又說明了不到百年就撤出中原的殘元的歷史必然性。

  • 大明滅元,追亡逐北
  • 明軍追擊殘元路線順序

明太祖朱元璋:“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

明代劉伯溫:“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國者,而元以胡人入主華夏,百年腥羶之俗,天實厭之。”

“大道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說明大明取代蒙元的歷史正義,這是歷史大勢,無法違背,不然就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

㈣大遼能夠打破魔咒是契丹人學習能力強

契丹人弓馬立國,白馬青牛的傳說折射出這是一個遊牧民族出身,以畜牧業單一經濟為主。自從耶律德光取得燕雲十六州後,農牧混合經濟就轉化出強大的綜合國力。

  • 契丹人弓馬嫻熟

“南北院制”創造性的適應了契丹國農耕和遊牧的現狀,因俗而治,體現了契丹人的不凡智慧。並且創造了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

  • 大遼疆域廣闊

契丹立國後,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滅亡渤海國。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

㈤這句口號的反面案例就是蒙元

蒙元入主中原,國內民族分為五等,人口最多的漢人反而地位最低,民心向背決定了蒙元政權走不長遠。

  • 蒙古大汗鐵木真

再加上蒙古人吸取遼金的經驗教訓,拒絕漢化,沒有科舉考試,社會階層缺乏上升通道。許多蒙古貴族“圈地”放牧,社會階級矛盾尖銳,民族矛盾尖銳,蒙元統治者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隨時都會被滾燙的山火吞噬。所以蒙元就沒有逃脫這個魔咒。

㈥宋新社追評:

“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屬於馬後炮式的歷史總結。不能言之鑿鑿的說這句話是對的,也不能說毫無道理。

這句話很絕對就有問題。所以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要理性看歷史,感性讀故事。大遼能夠擁有國祚218年,擺脫了後人文人所謂的胡虜魔咒,不能說這句偽命題就錯了。

  • 鮮卑血統的李世民開創了“貞觀盛世”

唐朝李世民曾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深刻的揭示了這個歷史魔咒的解藥所在。不管統治階級是異族還是漢人,只有努力保持君民關係的平衡,舟才能平穩的劈波斬浪,走的更遠。

大遼能夠享國200餘年,您想通了麼?


宋新社


“胡虜無百年之國運”,真心信不得。

說白了,這只是一句文人墨客寫下的豪言壯語,或者說祈願,乃至詛咒,並不是驗證有效的科學規律,更不是什麼上天釋放的魔咒。

胡人不是農耕文明,抵禦寒冷暴雪等自然風險的環境能力差,但一茬茬的物競天擇,活下來的,大多都是那些最雄健和最能抱團的,生存與戰爭能力也是最強的。幾個春暖花開之後就繁茂起來了。

拿耶律氏獲得燕雲十六州來舉例,或者更早的五胡亂華,鮮卑入關中宇文氏建北魏,或者女真人搶奪遼東平原後,發展滿蒙一家,征服高麗,虎視中原,都可以拿來舉例,結果都是一樣,當胡人擁有了一片沃土為根基,他們依舊強悍而且思想絕不愚笨,思索未來,胡人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精明能持久得多。

最好別再說這種自欺欺人的大話,海參崴丟了多久了?海蘭泡還記得嗎?

對漢人來說,一邊吹著罵著,一邊抓緊軍備,提高警惕才是真。現在也是,一輩子都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