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1944年6月,近300萬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8月,巴黎光復。

當時的盟軍主帥艾森豪威爾為了照顧法國的民族情緒,決定由勒克萊爾率領法國師最終完成光復巴黎的任務。可以說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情感上,盟軍對法國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照顧。

在巴黎光復的四個月後,即1944年12月10日,《法蘇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在美英蘇關係極為微妙的時期,戴高樂卻選擇與蘇聯結盟。

在對二戰的研究中,人們對英美與蘇聯之間的分歧關注較多,實際上,英美和法國也是塑料般的友情。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巴黎解放


美國:落井下石,極力壓制“自由法國”

美國為什麼要壓制戴高樂和“自由法國”?表面上看,是因為法國在二戰中的拙劣表現。號稱擁有歐洲大陸最強陸軍的法國,在德軍的猛烈進攻下,短短四十五天就繳械投降,讓整個世界大為震驚,對於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來說,除了震驚,還有失望。

羅斯福曾經如此說過:“法蘭西永遠不會再成為第一流的國家,故沒有必要投入軍事力量和在外交上給予支持, 使它恢復舊觀。”羅斯福此後對法國的態度就是基於這一思想。

從根源上來說,羅斯福在削弱法國國際影響力上是不遺餘力的。美國不想在戰後看到一個重新強大起來的法國,因此在戰時和戰後的一些重大行動中,美國壓根不想帶法國玩。

戴高樂在組建“自由法國”之後曾作出了諸多努力,但卻屢次遭到美國的排擠。1940年,戴高樂致電美國國務卿希望能夠建立聯繫,美國沒有回應;1942年,“自由法國”力量逐步壯大,戴高樂希望能夠配合盟軍打擊德國,羅斯福視而不見。

比如盟軍準備發動諾曼底登陸時,曾對戴高樂封鎖了消息。

比如在醞釀北非登陸這一重要的軍事行動時,羅斯福也沒告訴戴高樂。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羅斯福與戴高樂等人會晤


不僅要削弱法國,美國還落井下石,計劃肢解法國。

在1943年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羅斯福將法國當做戰敗國,共同列入戰後解除武裝的國家;同樣這次會議羅斯福還提出組建“瓦隆尼亞”國計劃,要將法國北部一帶和阿爾薩斯—洛林劃入新國家的版圖。

諾曼底登陸後,美國還提出“把未來對法國的佔領看成是一種軍事佔領”,儼然已將法國當成了戰敗國來看待。

1944年9月美英在魁北克會晤,法國也被排除在外。

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在美國召開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秘密籌劃建立新的國際組織時,法國仍被排除在外,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在會議中美國還否認了法國的大國地位),波茨坦會議戴高樂均被排除在外。

甚至在戰後,戴高樂試圖恢復對印度支那等殖民地區管轄,結果也遭到了羅斯福拒絕。

“極力壓制”是對美國這一時期對法政策的最好詮釋。在這種局面下,想必戴高樂對美國感恩戴德都談不上,更不用說戰後保持盟友關係了。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羅斯福總統


英國:兩面三刀,對法國關係曖昧

1940年6月17日,法國戰敗,貝當政府向德國投降。

就在貝當政府宣佈投降的當天,戴高樂孤身一人來到了倫敦,試圖豎起反法西斯的大旗,但這一切談何容易。

戴高樂曾經如此描述當時的自己:“我雙手空空,我身邊連一個軍隊和組織的影子都沒有,在法國,我沒有人擁護,也沒有聲譽;在國外,我也沒有聲望和地位。”甚至當時連法國駐英國大使館都拒絕收留戴高樂,怎一個悽慘了得!

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在這時向戴高樂伸出了橄欖枝。

如果你認為,英國是真心實意想幫助一直以來的世仇法國那就錯了。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丘吉爾與戴高樂


英國一直奉行歐洲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當拿破崙的鐵騎橫掃歐洲大陸時,英國可以聯合俄、奧等幹法國,現在面對更加兇猛的納粹德國,英國自然希望聯合一切力量對抗德國,更何況英國本身已經到了朝不保夕的境地。

所以英國對法國的政策與美國不同,他一方面給法國“雪中送炭”,一方面又躲在美國後面偷偷陰法國。

1940年6月22日,戴高樂宣佈組建“自由法國”,6月28日,英國政府就予以承認;1940年8月7日,英國與戴高樂簽訂協議,承認戴高樂軍隊在英國本土的地位,這樣戴高樂在英國就算站穩了腳跟。

1941年戴高樂組建“法蘭西民族委員會”作為領導“自由法國”的權力機構,戴高樂擔任主席,兩天後,英國通電正式承認這一機構。

而且丘吉爾幾乎反對美國的任何肢解法國的計劃。

在法國解放後的美國提出一系列不利於戴高樂的主張的前提下,英國給予了法國和戴高樂本人更多的支持:第一,承認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民族委員會”的領導地位;第二,英國的艾登外長還對美國一味削弱法國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總統一向討厭戴高樂,這種毫無道理、毫無風度的做法使他陷入盲目,如果我們跟著他走,就太愚蠢了!”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在法國解放後,英國也極力支持戴高樂,讓其參與了對德國的分區佔領,並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

當然英國除了支持法國之外,或者迫於美國的壓力,或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英國也會附和美國。

如為了避免法國投降後法國艦隊落入德軍手中,英國就實施了代號為“弩炮行動”的軍事行動,一舉摧毀了法軍艦隊,極大傷害了法國人民的感情。

特別在美國正式參戰以後,迫於壓力,英國的很多政策都不得不追隨美國。丘吉爾提出要求在進攻北非的前一天,將消息告知戴高樂,遭到了羅斯福的堅決拒絕後,丘吉爾也默認了。

英美兩國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提出,讓戴高樂和吉羅(戴高樂政治對手,親英美)共同領導法國,戴高樂拒絕後,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明確告知戴高樂:“將重新考慮對戰鬥法國的立場,如果您再坐失這次唯一的良機,我們將拋開您,盡我們自己所能走自己的路。”在丘吉爾的強有力的威懾之下,戴高樂最終與吉羅會晤並最終極不情願地達成了協議。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魁北克會議


可以說,雖然出於各種原因,英國會經常遊走於美國與法國之間,對於戴高樂的“自由法國”也是關係曖昧,最終使一直主張獨立自主的戴高樂,對英國也放棄了信任。

結語

不得不說,從隻身跑到英國,豎起“自由法國”大旗開始,戴高樂的一切政治活動就是以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為中心的。

在宣佈成立“自由法國”當天,戴高樂就發誓:“要把自由還給世界,把榮譽歸還法國!”

雖然有著英國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但是戴高樂並沒有過度樂觀,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他深知,寄人籬下並非長久之計,在組建“自由法國”的同一年,戴高樂在非洲剛果的布拉柴維爾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以此作為“自由法國”的基地和家園,這也是戴高樂奉行獨立自主外交的重要體現。

英美出力解放巴黎,法國卻投向蘇聯,英美法為何成了敵對盟友?

戴高樂


戴高樂的所作所為並不為英美兩國所容,他本人也早已看透了這點。

1944年12月,法國與蘇聯簽訂《法蘇同盟互助條約》。

對此,戴高樂解釋說:“在德國崩潰之後,法國和俄國是歐洲僅有的兩個強大的國家……歐洲的未來將取決於法俄兩國的合作。”由此可以看出,對於戰後的歐洲,戴高樂有著自己的看法——重新確立法國大國地位,並擁有對歐洲大陸的主導權。

戴高樂的態度和堅持,導致他與英美並不能當鐵桿盟友,而僅僅是為了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敵對盟友關係”。


參考文獻:夏爾·戴高樂《戰爭回憶錄》

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羅伯特·達萊克《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1932——194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