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成都,作為我國首批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建城歷史可追溯至古蜀開明王朝後期。


一定有人好奇,歷史長河裡,“成都”這個名字從何而來?


據《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成都縣》稱:“以周太王從梁王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因號之成都。”


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俯瞰成都


這是當下最普遍的說法,但是否是最準確的,暫且不議。


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成都城址未變,城名未改,別名卻更替而出,想讓人一探究竟。


蓉城


說到別名,最響噹噹的應屬芙蓉城了,簡稱蓉城。


“一揚二益古名都,禁得車塵半點無。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圍繞幾千株。”

以芙蓉做城,就是古時的成都盛景。


芙蓉花生長在秋季,在萬木蕭條時綻放,蘇東坡詩云:“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秋風至,百花凋零的時節,木芙蓉仍是清姿雅質。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芙蓉如今是成都市花


作為在成都存在上千年的樹種,芙蓉為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傳說。


據古籍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後主孟昶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


在城牆上大面積栽種花卉植物用於觀賞,這在中國建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孤例。


至於為什麼會“盡種芙蓉”,相傳是因為孟昶的愛妃徐氏,賜號花蕊夫人,酷愛芙蓉;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花蕊夫人


還有一說則與後蜀高祖孟知祥有關:高祖期成都雨水多,雨季城牆極易坍塌,而芙蓉花根系深,可以使城牆免受破壞,於是孟知祥召百姓廣種芙蓉。


城牆原本為御戰事,卻被芙蓉化為勝景。


無論是何種原因,因為那四十里花時如錦的芙蓉花,芙蓉城這個別名也就這樣留下了。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芙蓉花開滿城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蓉城的芙蓉花卻不似孟昶時期來得繁茂、嬌豔。


唐代詩人張立有詩云:“去年今日到城都,城上芙蓉錦繡舒。今日重來舊遊處,此花憔悴不如初。”


至明朝嘉靖時期,衰落更甚。


清乾隆時期的四川總督李世傑,試圖恢復芙蓉城的舊貌,從他刊刻的《成都城種芙蓉碑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李世傑欲在內外城邊遍種芙蓉並以桃柳相間,希望十年後,芙蓉會像屏障一樣護衛成都城。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明-陳遵-芙蓉鶺鴒圖(局部)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明-唐寅-臨水芙蓉圖(局部)


芙蓉千年歷史,期間朝代更替、城池遷演,花事榮枯,芙蓉早已不是滿城遍植,更多是存在於文化裡或形成了文字和圖畫的符號。


而今,成都想重現滿城盡是芙蓉花的街景,重新尋找“蓉城”的印記。


成都以南的錦城綠道江安森林段,打造了佔地1800畝的天府芙蓉園,以芙蓉文化為主題、以芙蓉造型為輪廓,將是國內芙蓉賞花第一園。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天府芙蓉園


從地鐵10號線走出,漫步天府芙蓉園中,隨處可見芙蓉花開。置身於四季花島、藍花楹大道上,目之所及皆是花團錦簇。


這裡讓“城牆遍植芙蓉”的千年景觀再現,芙蓉,也不只存在於我們的記憶裡。


錦城


“蜀”與蠶有關,錦與蠶相連,勤勞聰慧的蜀人把蠶絲織成了比黃金還貴的蜀錦。


成都是全國唯一一座以 “錦”命名的城市,由此可見,蜀錦對成都的影響是何等深遠。


蜀錦興於戰國,盛於漢唐。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蜀錦


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成都即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漢張騫通西域時,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發現從身毒國(今印度)販來的蜀布。


漢代時,成都出產華美絕倫的“錦”,一寸之價可比十鬥金。不僅當地達官貴人爭相購買,甚至出口遠銷,這都成了蜀漢政權的重要財政收入。


因此,朝廷在成都設立了官辦織錦機構、專管織錦的官員,便有了當時的特別工業區——錦官城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錦裡


“錦”,成為了成都的象徵。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詩句傳唱千古。


錦江,同樣因蜀錦得名。


東晉蜀人李膺的《益州記》有記載雲:“錦城在益州南, 笮橋東,江流南岸,昔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裡,城墉猶在。”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成都


“笮橋”在古時成都西南門外,由李冰建造,橫跨的便是錦江,一名流江


《華陽國志》說:“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濯它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裡也。”


所謂濯其中者,便是濯於流江之中,所謂濯它江者,便是與其並流的郫江。


因為流江適於濯錦,所以此一長段河流被稱為濯錦江,簡稱錦江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錦江


唐代劉禹錫的“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描寫的正是錦工濯錦的畫面。


夕陽下,水中的蜀錦與倒映在江水中晚霞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長卷畫一樣在錦江中緩緩展開。


明清時期,“方方”“雨絲”“月華三閃”等名品在工藝上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被稱為蜀錦史上“明清三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對幾千年來的織錦作坊和個體機房戶進行合併,建立了合作聯合社,並於1956年在青羊區的浣花溪畔成立了成都蜀錦廠。


……


“錦”字刻在了成都的歷史脈絡裡,現在的成都,以“錦”字命名的街道仍有很多,雙錦路、百錦路、順錦路、望錦。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錦裡


2000多年過去了,在錦江的槳聲燈影裡,成都這座古城的歷史與絢麗的蜀錦交織在一起。


龜城


成都被稱為龜城,始於揚雄的《蜀王本紀》,據其記載:“秦相張公子築成都城,屢有頹壞,有龜周旋行走,巫言以龜行跡築之,繼而城果就。”


公元前311年,秦國張儀、張若按照首都咸陽的建制,修築了新的成都城,在西為少城,在東為大城,兩城相併,有明確的功能區分。


大城,是“政治中心”,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


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業中心”。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其中,大城因形似龜,又有“龜化城”的外號。


傳說稱,當時城牆屢建屢塌,有一大龜浮於江,周行旋步,張儀詢問當地巫覡,被告知依照大龜爬行路線修築大城城牆,改築成功。


在古代,這種傳說很常見,屢建屢壞的城突然又築成了,人們覺著這事必然有神在幫忙,加上龜在元朝以前被尊為四靈之一,所以自然也就把這個功勞記在了神龜頭上,進而龜也就成了這個城的主神。


之後還衍生出更玄乎的記載,說是成都每逢災難,錦江都會出現“五丈為圓”“大若夏屋”的巨龜,甚至是綠毛龜帶著成百上千的龜子、龜孫浮於水面三日。


傳說畢竟帶上了後人附會的色彩,實際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成都還有這些名字

神龜雕像


五代時,李昊在《創築羊馬城記》就曾寫道:“張儀之經營版築,役滿九年”。


成都新城築成之艱辛可見一斑,原因是那時的成都氣候卑溼, 滿地皆是洳澤,加上土質疏劣,築城極不容易。


唐朝王徽的《創築羅城記》開篇也寫道:“先是蜀城,既卑且隘。象龜行之屈縮”。


原來,成都雖是平原,由於受地勢低窪且潮溼所限,所以其城才彎彎曲曲,很像龜的模樣,故名龜城。


“龜城”作為成都的別名,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長壽。


成都的每一個別名裡,都是歷史在這座城市所留下的獨特印記。


這些別名交錯層疊,依次鑲嵌在城市發展變遷的滄桑畫卷上,塑造出一幅紛繁絢麗的壯麗文化景觀。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