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六年前,《來自星星的你》讓劇迷們愛上了不會老的外星人男神都敏俊,“永生系男主”概念誕生。

五年前,《無心法師》應運而生,男主人公無心是一個不死不滅無魂無魄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無心法師》前兩部改編自尼羅的原著,背景設置在民國時期,無心一邊捉妖除怪,一邊和大反派嶽綺羅鬥智鬥勇。

按照原著設定,第三部的時間點很尷尬(建國以後不許成精),於是,大膽的編劇就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唐朝,儼然成了“無心法師前傳”。

觀眾最怕編劇們拿捏不準原著精髓,而看了《無心法師3》,劇情先不評價,編劇肯定惡補了文化課。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唐代行卷之風

《無心法師3》第一個單元故事是和科舉有關的。一位才子的“自殺案”揭開序幕。

無心發現,幾位才子都和花門樓的擂臺有關。

科舉在即,他們不一門心思研究典籍,卻一個個削尖了腦袋想要奪得擂臺。因為這擂臺直接影響科舉。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看官們疑惑來了,那就繼續看下去。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所謂行卷,就是當時為了考取功名的舉子們,把自己以前寫過的優質詩詞曲賦,拿給當時的達官顯貴或者有名望的學者看,希望他們把自己推薦給主考官。

敲黑板!知識點來了!唐代科舉一開始是不糊卷的!

大傢伙高考的時候,姓名和准考證號是寫在試卷左邊,交卷後,老師們會把所有考卷左邊封起來,以免閱卷老師看到姓名給友情分。這就叫“糊卷”

唐代科舉不糊卷,主考官閱卷時可以精準確定這篇文章是哪位考生寫的。考生們希望提前給主考官一個好印象,這就是“行卷”

當然,唐高宗時期,普通考生也可以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時寫過的好文章交給禮部。

但是你懂的,如果直接交給達官顯貴或大學者,可比禮部效率更高。

這種行卷的做法,在唐代可以讓一部分有真才實學的考生近水樓臺先得月。

舉個例子。歷史上,少年白居易進京去拜訪一位大詩人,大詩人笑說:你名字叫居易,我們長安房價很高,你恐怕不能居易。

白居易不慌不忙,掏出自己寫的詩。

大詩人看後:喵喵喵,離離原上草是你寫的啊!就選你了!

再舉個例子,杜牧去國子監行卷。

國子監:來者何人?

杜牧:晚生杜牧拜見大人。

國子監:爾有何佳作?

杜牧:大人請看,這是晚生寫的《阿房宮賦》。

國子監:I Want You!!!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劇中的花門樓擂臺,就是一個很好的詩文平臺,只要奪魁,就能引起大文豪們的注意,行卷通!

正因此,這個擂主之爭引發了一樁樁慘案。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蠹魚的傳說

為了“行卷通”,幾個寒門學子和有錢學子發生了衝突,一個死後,其他的也一個個死去。

本以為是第一個學子的亡靈復仇記,真相大白那一刻,我真的小看了編劇的腦洞。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真正引發多起血案的,是為可憐學子復仇的蠹魚。

敲黑板!知識點來了!

蠹魚不是魚,而是一種書蟲,屬於纓尾目,在地球上已經出現約三億年。我們經常買樟腦丸放在書櫃裡,就是防止書蟲咬壞書頁。

小小書蟲成精,這在唐代就有書籍描述。

唐代皇甫氏寫的傳奇小說集《原化記》中寫道:

據仙經曰:“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夜以矰映當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還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時換骨上升。”

因取古書閱之,數處蠹漏,尋義讀之,皆神仙字。諷方嘆伏。

蠹魚就是書蟲,喜歡吃書,如果吃了三次“神仙”字眼,就能化作“脈望”。古代典籍裡說,吃了脈望還能高考加分,啊不,科舉高中。

當然,這是傳說,傳說,傳說!!!沒有科學依據!諸位考生不要胡亂吃書蟲!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古代讀書人對蠹魚有一種複雜的情感,他們一方面覺得蠹魚是飽學之士的象徵,另一方面卻嘲諷蠹魚沒有文化。

有一篇文言文裡就寫道:

蠹魚蝕書滿腹,龐然自大,以為我天下飽學之士也。……人笑之曰:“子雖自命為滿腹詩書,奈皆食而不化者,雖多何用?”

Emmm,這篇還是某年的考試題。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櫪木,山海經

這個單元的故事挺有趣的。

無心一行人來到了一個村子,這村裡人都有特異功能:過目不忘!

這不挺好的嗎?還能考狀元。

可是村裡人不那麼認為,因為啥事兒都記得住,無論開心的不開心的,歡喜的悲傷的,都在腦子裡徘徊,這未免太折磨人了。

電影《東邪西毒》有句話:一個人煩惱太多是因為記性太好。

無心問:那你們咋不出去考狀元?

村裡的村正表示,算了!之前有個村裡人就想出去考狀元,結果,還沒走到長安,人就變傻子了。因為,他一路上見啥都忘不了,可人的腦子就那麼點容量,裝得太多,嘎嘣一下就爆了,變成傻子,都不需要變傻噴霧。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就像一臺電腦,如果你同時打開幾十幾百個文件還一起運作,這電腦能不死機嗎?

於是乎,記性太好,成了這個村子的“噩夢”。

無心解開了疑團,原來這村子裡有櫪木。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喏,知識點又來了!

《山海經》中記載了歷兒山,“多櫪木,是木也,方莖而圓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揀,服之不忘。”

編劇巧妙地把櫪木的傳說融入了劇情裡。

話說回來,《山海經》裡奇幻奧妙的東西太多了!除了這種過目不忘的植物,還有更多稀奇古怪的。

比如,傳說牛首山上有一種草,叫“鬼草”,吃了可以使忘記煩惱,解除憂愁。大概這就是傳說中的忘憂草!如果真的有,適合給失戀的人吃。

傳說錢來之山上有種動物叫“羢羊”,“其脂可以已臘”,能令皮膚細嫩而不生皺紋。莫非就是傳說中的超級精華液麵膜眼霜?

又例如《中山經》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

意思就是,吃了這瑤草,就能讓對方喜歡上自己。如果真有這東西,肯定很多人對著彭于晏劉昊然吃,美滋滋。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奇幻劇套路

實話實說,當《無心法師3》劇情發展到柳青鸞姐弟的家宅部分時,我以為自己跳頻到了《知否知否》。

少了內容沉澱的底蘊,純粹的戲肉儼然有點節奏不適應。這也許就是很多劇迷表示“大不如前”的原因。

畢竟,第一部《無心法師》劇情十分緊湊,絲毫不划水。

但《無心法師3》的編劇難度可比前兩部大多了。既要兼顧到捉妖除怪,還要兼顧歷史背景。這對編劇的知識儲備量可是極大的考驗。

當然,人家就是靠這個吃飯的。

提到奇幻劇的文化知識儲備,港真,我覺得無論是原著作者還是編劇,這年頭已經越發沒有新意了。

曾經有人出過一套奇幻劇定律,你學會了,你也能當編劇。

首先,開篇必須是“話說,盤古開天,混沌初開……”相信大家都已經對這臺詞審美疲勞了。

然後,女主基本都要是女媧族的後人。比如,《仙劍奇俠傳》的趙靈兒,《仙劍三》的紫萱,《古劍奇譚》的風晴雪,《花千骨》的小骨。

往遠的說,《紅樓夢》裡賈寶玉都是女媧補天留下來的石頭……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再然後,主角必須是災星。從小做孤兒,被遺棄,被村民們扔石頭,然後出去闖蕩江湖。

這個設定倒也沒錯,錦衣玉食的公子哥誰願意出去闖江湖了,如果一開始設定主角就是溫飽無礙的,直接全劇終。

如果編劇希望劇情超過二十集,就開始瑪麗蘇虐戀吧,總能虐出幾十集的。

以上雖然是玩笑話,可仔細一看,這年頭滿大街的奇幻劇,似乎都沒有逃過這個套路。跳出套路的,便成了大IP的神劇。

寫在文末

每次看劇,劇情之外,就喜歡找文化點,這大概是我的老習慣了。

可愛的是,近些年能讓我挑出文化點的劇越來越少了。反倒是幾十年前的劇讓人覺得滿滿的文化感。

比如《新白娘子傳奇》,這部劇只用了幾個月就拍攝完畢,但很多臺詞設定都無比考究。

李公甫問白素貞怎麼知道那麼多東西,許仙打圓場:在書上看到的,比如《述異記》《幽明錄》,還有洪邁雜錄神仙鬼怪而成書的《夷堅志》。

這些書是真實存在的。《夷堅志》是南宋洪邁創作的文言志怪集。《述異記》有兩個版本,第一個主要記載了鬼異的事情,由南朝祖沖之所著的古代小說集,第二個作者是南朝梁任昉,比祖沖之版本更豐富。祖沖之大家都熟悉,圓周率!

四個身份同個面孔,沒點文化還真看不懂嶽綺羅的真面目

除此之外,《搜神記》《山海經》之類的大家更熟悉。老祖宗那麼多光怪陸離的故事都放在那兒,你懂的,等著你去讀去吸收。

等你知識儲備到了一定程度,也許你就是下一部IP神作的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