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轉自:中國民族報 文/李寅 圖/馬永

邊疆民族地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份,雲南在“邊疆”和“民族”的治理能力上持續發力,取得顯著成效。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東南部的金華鎮桑嶺村,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典型樣本。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桑嶺這個古村落藏著哪些民族團結的密碼?桑嶺的探索和實踐,貢獻了怎樣的治理智慧?前不久,本報記者前往桑嶺村進行了深入採訪。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開篇從劍湖寫起,主人公段譽在劍湖宮中得到了“凌波微步”與“北冥神功”的絕學圖譜,從此演繹了他的武林漫遊與王語嫣的愛情故事。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劍湖

現實中,金庸筆下的劍湖,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東南部,它似鏡子般明亮,猶如一顆鑲嵌在滇西北的高原明珠。

在劍湖北岸,有一個叫桑嶺的古村落,白、回、漢3個民族的群眾世代生活在這裡。數百年來,這裡的各民族生死相依、榮辱與共,團結融合、共同發展。有歷史記錄以來,桑嶺村沒有發生過一起民族衝突,也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糾紛和越級上訪事件,被雲南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成為大理州乃至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桑嶺村

珍視和繼承歷史傳統

馬家成,恢復高考後桑嶺村的第一批大學生,退休前是一名教師。退休之後,他回到桑嶺村,被村民選為村老年協會會長,成為新時代的鄉賢。

對桑嶺村的歷史,馬家成如數家珍。據馬家成研究,白族居住在桑嶺村,已有千年歷史。而回族與桑嶺的緣分,則與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有關。

古城劍川,是元世祖忽必烈為統一中國而攻打大理國的第一大站。據記載,今天生活在桑嶺村的回族人的祖先,就是當年南下元軍中的回族軍士。這些回族軍士駐紮桑嶺一帶,娶當地白族等民族的姑娘為妻,從此繁衍生息下來。

回白、回漢通婚,從元朝開始延續至今,由此也開啟了桑嶺村白、回、漢等民族唇齒相依、共生並進的歷史。

這中間,也不乏嚴峻的歷史考驗。

據《劍川縣誌》記載,清咸豐六年,鶴麗鎮千總張正泰領兵突襲桑嶺村,喊出了“遠趕回子八百里,不留一顆油香種子”的口號。此次劫難,桑嶺村3000多人遇難,500多戶回族只剩下二三十戶人。

患難見真情,一些白族村民冒死相救回族同胞。近代大理回族教育先驅馬增的父親,當時僅十來歲,就是被白族鄉紳楊助恆解救並撫育成才的。正是因為白族鄉親的危難大義,桑嶺回族才得以重新繁衍壯大。

“我們的身上流淌著回、白兩個民族祖先的血液。隨父,我們是回族,隨母,我們是白族。”馬家成說,“正因為如此,桑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一家人,父邊不親母邊親’。”

700多年來,桑嶺村各民族的血流到一起、心聚在一起。全村上上下下都尊重和珍視這一民族交融的歷史,並且自覺延續和維護這一寶貴的傳統。

如今,桑嶺村不僅回白、回漢結親十分普遍,而且沒有血緣關係的回、白、漢村民之間也自願結成兄弟姐妹,桑嶺人稱之為“阿福佳”(白族語:老友)。

馬家成的“阿福佳”是白族村民楊新源。兩人同歲,打從“穿開襠褲時”就由父母輩做主結成了異姓兄弟。半個世紀的歲月裡,兩人攜手長大、互幫互助,至今仍走動頻繁。這樣的例子,在桑嶺村比比皆是。

桑嶺村八旬回族退休教師馬正清用一副對聯形容村民之間的關係:“世間松竹梅歲寒三友,桑嶺回白漢親如一家。”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劍川古城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回族村民馬家成(左一)白族村民楊新源(左二)是“阿福佳”

以文化認同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桑嶺村,村前寨後長滿蒼天古木。“桑嶺古木”是“劍陽八景”之一,樹齡最長的達690年。

1958年“大躍進”時,劍川曾掀起砍樹鍊鐵的風潮,大量樹木被砍伐。然而,桑嶺回、白兩族村民對保護古樹形成了共識,桑嶺古木在砍樹風潮中奇蹟般被保留下來。今天,桑嶺村黨總支又以黨員認領古樹的方式保護著這片古樹。

古樹之下,必有古風。走進桑嶺村,所見皆是白牆青瓦、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風格。回族人家的房子,只能從門楣和照壁上窺出一二。

建白族風格民居、說白族話,是桑嶺村的一大文化特色。入村,聽村民之間互相交流,分不清誰是白族,誰是回族,他們時而用漢語,時而用白族語,轉換自如。

劍川縣是全國白族人口聚居比例最高的地方,被譽為“白族文化聚寶盆”。幾百年來,這裡的回族已深深融入這片土地,在諸多方面與當地白族、漢族並無二致,實現了文化身份上的本土化。

在桑嶺村,白族本主廟和回族清真寺只有一巷之隔,守望而立。逢年過節,白族群眾到本主廟送香,回族群眾到清真寺禮拜,相逢相敬,笑迎禮讓。

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楊新旗是桑嶺村人,在他看來,兩個民族把各自的廟宇放在一起,昭示著民族間的心理認同。“互相認同是民族間互相學習、互相包容的基礎,也是和睦相處、民族團結的基礎。”楊新旗說。

雖然地處西南邊疆,又並存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卻在桑嶺村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弘揚,即崇仁重孝、禮賢敬德、尊師重道,而這成為了桑嶺村的文化底色,是維繫千年古村的精神之魂。

在桑嶺村,一家出殯,其他人家都來幫忙;一家遭災,其他人家都會送米麵慰問。這種扶危濟困的仁義之風,代代傳襲。

敬老之風,在桑嶺村尤甚。村裡專設老年協會,定期送關懷。回族村民馬元夫出資,連續8年在重陽節時宴請全村四五百位老人,併為90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金。德風所化,村民紛紛稱讚效仿。後輩鄉賢也自告奮勇,願意出資接辦“敬老宴”。

崇文重教,是桑嶺村的又一鮮明特色。過去,白族重讀書出仕,回族善於經商,但長期共居、相互學習和影響,白族也出了不少商人,而回族則是出現了一門四代教書育人的佳話。從村子裡走出的回族核專家馬衛明,還入選了國家“千人計劃”。

這幾年,桑嶺這個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莊,每年都有數人考上大學。文教人才輩出,化育了桑嶺的文明鄉風。

在大理州民宗委主任趙茂盛看來:“桑嶺村各民族文化求同存異、兼收幷蓄、包容理解,是大理乃至雲南以文化認同構築共有精神家園的一個縮影。”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桑嶺村古樹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桑嶺村村民馬正清老人

推動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一個村莊也好,一個社會也罷,和諧共處的關鍵,在於出現矛盾糾紛之後,用什麼眼光去看待問題,用什麼態度去解決糾紛,用什麼方法去化解矛盾。

在桑嶺村,回、白兩個民族有調解矛盾糾紛的“議事”制度,這個傳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根據這一傳統,凡是涉及回、白、漢幾個民族之間的矛盾糾紛,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家族之間,都要通過“議事”解決。議事成員由幾個民族公認的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組成,以保證議事結果權威、服眾。

幾年前,桑嶺村回族墳山經過數百年使用,逐漸擠佔到村裡公用風景林地和部分白族村民承包的山地,甚至擠佔到一些白族村民的墳地。村民之間的矛盾箭在弦上。

祖宗墳地,是家之大事、族之大事。議事成員馬元夫召集“議事”提出瞭解決方案——回族村民到離村子約兩公里的山上重新開闢一塊墓地。這個提議得到村委會的同意,棘手的問題得到解決。

劍川縣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桑嶺村議事成員之一的馬寶興認為,“議事”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像協調家庭關係一樣協調民族關係,將解決矛盾衝突變成解決困難問題,一切就好辦了。

桑嶺村黨總支書記楊玉麒告訴記者,歷史上,“議事”制度為桑嶺村的各民族和睦相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實施,村黨總支加強了對“議事”的指導,進一步完善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桑嶺村的“議事”制度得到不斷完善。

回族的“茶話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桑嶺村回族有個傳統,每戶人家結婚的前兩天晚上,要請全村鄉友到家裡喝茶議事,主要針對村中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2000年,在村民馬利華的兒子結婚前的茶話會上,大家提到,過去村子裡回族有36元彩禮金的習俗,以前是36塊銀元,新中國成立後是36元人民幣,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彩禮金不斷增加,還出現了相互攀比的現象,昂貴的彩禮成為不少人家沉重的經濟負擔。

部分村民提議,彩禮金要恢復36元的傳統。這個提議經過“議事”,被確定下來。如今,桑嶺村回族結婚,彩禮金又恢復到36元。“茶話會”就是“議事”制度的沿襲。

在“議事”中,由退休幹部、村兩委幹部、教師、村民等充當議事成員。“幾百年來,每當村民之間遇到問題,議事成員會及時商議作出決定,把危機和隱患處理在萌芽狀態。”據馬寶興介紹,有歷史記錄以來,桑嶺村沒有發生過一起民族衝突,也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糾紛。

劍川縣縣長王遠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決定”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對於多民族聚居地區來說,進一步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成人人有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才能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桑嶺村通過“議事”制度解決村民糾紛

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藏著怎樣的民族團結密碼?

▲桑嶺村各族村民共同跳起民族舞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