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人生“無求”為福,簡單便是福氣


菜根譚:人生“無求”為福,簡單便是福氣

這個世界很簡單,只是我們活得太複雜了。

總有人說世俗皆是苦海,其實世俗的“苦海”並非是外界環境強行壓制在自己身上的,而是自己的內心刻意去尋求的。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可以簡單生活,享受平凡和美好,但是很多人卻偏偏守不住歲月靜好,活在世俗的繁文縟節之中,太在乎世俗的教條和標準。

比如說世俗之人,看到別人買了一套房子,就心生妒忌並且心有不甘,自己買了房子,又去和別人的房子比大小,看到別人的房子比自己大的時候,自己的內心又有痛苦;一日三餐本來粗茶淡飯就好,但是偏偏要和別人比著吃山珍海味,生怕自己活的不如別人。

古人說:“福莫大於無禍,禍莫大於求福”。

沒有不幸的災禍降臨,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刻意求福,反而比任何人都更加不幸,因為萬事福禍相依,在刻意強求的路上,內心更多了嘈雜和紛擾。

菜根譚:人生“無求”為福,簡單便是福氣

生活最好的狀態是歲月靜好,人生無災無難,平平淡淡就已經是極大的福氣,就很值得我們慶幸了,能以簡單的狀態去生活,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幸福。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羲皇,亦可匹儔嵇阮。

茶葉不要求講究,只要能保證茶壺不幹就可以了,酒不要求醇美,只要酒杯不空就可以了,無弦之琴能調出令身心愉悅的樂章,短笛不講音調卻能使我心情舒暢,縱然比不上伏羲那樣樸實淡泊,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的飄逸灑脫相比。

人生以平常心過活就好,不需要追求那些外在的繁瑣教條,因為外在的標準只是人生的負累,自己心安勝於一切繁瑣。

菜根譚:人生“無求”為福,簡單便是福氣

一個非常著名的企業家,有一次去拜訪一個修行的師父,到了寺廟之後,師父將他迎接進去,師父對他說:“我這裡有一批上等的好茶,一起來嘗一下。”

這個企業家這個聽了之後默而不語。

後來在一次訪談中,企業家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他說:“這個師父的道行還沒有我的高,喝茶這個東西只要有茶就已經可以了,如果還計較茶的好壞,說明修道之心只是在膚淺的層面。”

就如《菜根譚》中所說“茶葉不要講究好壞,茶壺不幹就可以了,酒也不要講究是否醇美,只要酒杯不空就可以了”。

人生活的簡單,生活平平淡淡,儘量追求簡單過,因為生活本身就有太多繁瑣,如果自己還庸人自擾,給自己的世俗生活平添負累,那麼這樣的人生不是活得越來越累嗎。

一味的去追求外在教條,讓自己活給世人去看,這一切又是何必呢。

菜根譚:人生“無求”為福,簡單便是福氣

即便自己比不上伏羲那樣的樸實淡泊,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的飄逸灑脫相比。

魏晉時期,阮籍在為母服喪期間,在晉文王司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隸校尉何曾也在座。


何曾就對文王說:“您提倡以孝治國,阮籍卻在母親服喪期間出席您的宴會,還喝酒吃肉,成何體統,不如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以端正風俗教化。”


文王就說:“阮籍哀傷過度,身體損壞,精神困頓,你不能分擔他的憂愁,為什麼這樣說呢?服喪期間因病而飲酒吃肉,這是符合喪禮的呀。”

在那個受禮法約束的時代,特別是在服喪期間,規定不能沾酒吃肉,更不能縱情於聲色,結果生性不羈的阮籍卻以各種怪誕的行為來詮釋了自己的灑脫,縱情於酒肉,這也體現了阮籍避開世俗禮教,自然對待悲喜的真性情。

菜根譚:人生“無求”為福,簡單便是福氣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大多數人都並非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世俗”而活。

他們總在關心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如何,有沒有受到別人的尊敬,有沒有得到足夠多的物質,生怕比別人落下了一點。

但是當自己太過於注重世俗約束時,必然會給自己的內心帶上了更多的枷鎖,而相反,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以灑脫的真性情來生活,無需計較外在的繁文縟節。

生活,怎麼簡單怎麼過。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