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紅火


正月十五,是下面高鄉年節期間最大的娛樂性節日。因為萬民張燈結綵,所以被稱為燈節。又因為家家都要吃元宵,亦稱元宵節。我國道教稱之為上元節,說是天官老爺的誕辰,此日慶賀,天官便會賜福於萬民。民間則籠統稱為“正月十五鬧紅火”。在這一喜慶的日子裡,眾多村民自發組織、積極參與張燈、猜燈謎、九曲黃河陣、秧歌表演等活動,使得正月十五熱鬧紅火。

正月十五鬧紅火

元宵節文藝活動

張燈是下面高村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它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漢武帝崇信泰一神,在正月十五日,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燈火予以祭祀;漢明帝時,為了宏揚佛法,又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隨著歷朝歷代的推廣與傳播,使其逐漸演變為民間的盛大燈節;而現在,它也成為展現鄉村多彩生活的一張亮麗名片。下面高鄉的花燈展覽就蘊含著深厚而獨特的傳統文化魅力。

它以傳統工藝燈和現代工藝燈兩種類型進行展示。傳統工藝燈多用紙、紗類製作。走馬燈一類製作的就風格多樣、相當精緻;轉動的畫面,多取材於戲文,有八仙過海、唐僧取經、三國演義、水滸英雄等故事,因為內容老少皆宜,往往令人流連忘返。

正月十五鬧紅火

猜燈謎

而現代工藝燈則有五穀、六畜、蔬菜、瓜果、鳥獸、魚蟲、花卉等諸多造型,這類燈象徵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兼具文化與智慧趣味的當屬多題燈謎,這類燈往往引眾多村民駐足觀望,圍成幾圈,在外圈的村民雖看不到,但仍耐心地聽著圈內人一字一句地大聲念喊著那富有挑戰、耐人尋味的謎面,每當唸完一條後,眾人都信心滿滿、爭相喊出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分析頭頭是道,引人思考,有的則令人忍俊不禁,真可謂是鄉村百姓一場熱鬧的文化盛宴啊!

下面高鄉人過燈節,尤其喜歡轉“九曲黃河陣”。這個項目比較特殊,陣內柱子只埋有九九八十一根杆子,布成九個彎曲的小陣,杆與杆之間用繩子串起,每根杆頂張燈一盞,八十一根燈杆,整整齊齊地栽成九行,每行九根,間隔距離相等,約為1米,露出地面1.5米,布成一個大方陣。中央豎立一根老杆,高約數丈。出入口處,另栽三根杆子,各掛一燈,稱為門燈。按九曲十八彎行進路線以繩相連。每根燈杆頂端放置荷花燈一盞。中央老杆上佈置焰火。

正月十五鬧紅火

九曲黃河陣

轉陣者手提自制小燈籠,必須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轉完全陣,方為本事。如果誤人迷途陷入陣中,則為失敗,須從頭再遊。吉時一到,三聲炮響,鼓樂齊鳴,村民依序進陣,載歌載舞。從外面觀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領風騷,渾然一體。龍燈進陣,排在最後。轉至老杆,焰火點燃。上下鞭炮齊鳴,銀蛇狂舞;全場燈光閃爍,神龍翻滾,群情激昂、歡聲雷動,活動達到高峰。廣大群眾扶老攜幼,魚貫而入,在陣內穿梭繞行。老年人要虔誠地繞老杆一週,再伸手摸一摸老杆。講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

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之一,也深受下面高鄉百姓喜歡,只要到了元宵佳節,當地人都會踩上高蹺走街表演。踩高蹺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摺子,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正月十五鬧紅火

踩高蹺

夜幕降臨,下面高村家家壘起旺火,戶戶張燈結綵,喜迎元宵佳節。鄉村的秧歌隊伍早已扮好妝容,隨時準備開場演出。晚上9時,隨著陣陣的鞭炮聲響,下面高鄉的民間秧歌隊伍陸陸續續、神采奕奕地走向下面高劇場,圍著火紅的旺火開始進行表演。不一會兒,表演者與伴奏者各使絕技、鼓樂喧天,人聲鼎沸,呈現出一片火紅熱鬧景象。

下面高鄉“正月十五鬧紅火”這一習俗早已成為當地村民一年裡最為重要的活動,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這一紅火的項目不僅讓當地村民享受到了一場視覺盛宴,而且也表達了當地人對來年生活美滿紅火的熱愛與期盼,更主要是保護了下面高鄉多彩的傳統民俗,讓這一紅火盛景能夠繼續傳承與發揚!

正月十五鬧紅火

扭秧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