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楊健:專業閱讀需要深入思考

楊健

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楊健:專業閱讀需要深入思考

楊健,咸陽市永壽縣馬坊中學高級教師,陝西省教學能手,陝西省第六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咸陽市學科帶頭人,永壽縣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主持一項省級課題和兩項市級課題結題。

最近工作坊開展關於整本書閱讀的課題研究,在進行文獻研究時,涉獵了一些關於閱讀的理論著作,對“閱讀”這件事進行了一番思考,感覺“讀書”這個人人都會的事,其實並不簡單,自己的閱讀其實走了彎路。

一、積累知識,更要讀出智慧

在閱讀這件事上,經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常常讓人無所適從。一些人認為讀書須精讀,細嚼慢嚥,深入理解。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作家肖復興也認為只有精讀和細讀,才能提升讀和寫的能力。更多的人主張要泛讀,認為多讀才是王道。晉陶淵明就主張“好讀書、不求甚解”,《唐詩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序言裡引用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說詩讀得多了,就能揣摩出詩的規則和方法,自己也能作詩了。古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是這個道理。我自己也一直認為閱讀的數量上去了,量變引起質變,自然融會貫通,個人能力也就能得到提升。

大概是這樣想法的緣故,自己讀書還是“不求甚解”、泛泛而讀的時候多。現在回想讀過的書籍,內容也都模模糊糊,不甚明瞭。細究讀書的目的,無非幾種。一是為成就自己好讀書的好名聲而讀書,讓人覺得自己是個讀書人,順便也能增長見識,沒必要花費太多的心思去深入鑽研;二是為裝點門面而讀書,不加選擇地讀,小說、科學書籍、歷史,碰到什麼讀什麼,感覺積累了不少知識,其實也僅僅是在高談闊論時多了一些談資,論收成就像以前家鄉人種莊稼,廣種薄收,慚愧得很。三是為打發時間而讀書,說高雅一些就是涵養性情,讀什麼並不重要,有書讀總比閒得無聊心裡感覺踏實一些。

但是聽了許多名家的講座,感受到了來自更高層次的思維的魅力,突然覺得學富五車並非優點。梁朝陽教授在課堂上侃侃而談,雄辯滔滔,有知識,更有思想,聽他的課有醍醐灌頂之感。他說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是方法論,讓我羨慕不已。但是書本的瑣碎知識沒有讓我獲得這樣的利器。

這麼多年,雖然得了一個愛讀書的虛名,但真正深入的思考卻很少,自己得到的見解更是微乎其微。周圍的許多人,和我一樣做法的不在少數。面對突發的疫情,每個人的表現都各不相同。許多人有很高的學歷,有豐富的學識,可以說頭腦裡裝滿知識,認識上卻庸俗低級,行動上違反常識,足以說明這一點。我們經常講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空有知識,沒有頭腦,知識也不會主動發生作用。書讀得多,知識豐富,所謂見多識廣,都是別人的東西裝在自己的腦子裡,想問題辦事情還是靠老的經驗和僵化的教條。這樣的讀書,與其說是積累,不如說是負擔。把有知識等同於有智慧顯然是理解上的錯誤。許多人提醒我們區別知識與能力,這是很好的建議,我們有高分低能的深刻教訓。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認識:知識的積累並不必然產生智慧、提高能力,關鍵還是提升思維能力。

二、學會積累,更要學會思維

我們強調語文學習重在積累,這沒有錯,廣泛的涉獵書籍,的確可以吸納許多資訊和知識,這樣的說法放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問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發展就變得至關重要。沒有材料蓋不了房子,但是將鋼筋、水泥、磚頭堆在地基上,一千年一萬年也不會變成房子。語言就像是蓋房子的建築材料。小學和初中階段積累語詞,就是儲備語言的材料,但是怎麼用,需要不斷練習,這就是語言的實踐。決定一個人能力大小,成就高低,主要還是思維品質。貝聿銘可以建成玻璃金字塔,我們用相同的材料充其量只能蓋一棟普通商品住宅樓,肯定不是材料和方法的問題,主要是思維的差異,這是終極的差異。

讀書是現在社會人們成長進階的必然途徑。讀書的目的,一是為了掌握語言,獲取和外界交流的基本工具,二是獲取知識,讓我們更多的瞭解外部世界,三是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讓我們可以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應對來自外部的刺激、變化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去記憶、訓練和思考,但都需要以充足的時間為保障。當我們擁有足夠的時間時,量的積累的確可以讓我們從大量的現象中慢慢發現規律,並逐步掌握。但不幸的是,我們的生命極其有限,所以提高閱讀效率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漫無目的地遊走在書叢之中,目力所及之處盡是鮮花美景,一路感嘆,一路疾行,看到的很多,得到的很少,最終可能是兩手空空。所以讀書一定要思考,不能總是泛泛而讀。古人說,兵不在多而在精,讀書同理。

語文核心素養強調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是基礎,但是在語言建構的過程中,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尤為重要。葉聖陶先生就提出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緊密聯繫的原則是語文教學的首要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讀書,既要學習語言,積累知識,更要發展思維能力。

如何在閱讀中發展思維能力?其實質就是要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將自己的理解力提升到和作者相同的水平。不光要知道作者在書中說了什麼,還要知道他為什麼這樣說,他說的依據是什麼,他這樣說有何價值,還有什麼是他沒有說到的。這就需要在閱讀過程中一路追問,一路探尋,一路驗證。

三、廣泛閱讀,更要細讀精讀

要提高思維能力,細讀精讀必不可少。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在他看來,只是讀得多,還不如不讀。有人把讀書比作在書籍的叢林中旅遊,但是如果讀書真如旅遊觀景,匆匆而去,匆匆而歸,“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樣的讀書十次百次與一次有什麼不同?我們努力讀很多的書,浪費了很多時間,智慧卻停留在原地,自己還不知道,真是很不幸的一件事。難怪《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艾德勒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感嘆說,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

我們期望成為專家型教師,就需要進行深度的專業研究,我們的閱讀就不僅要有數量,更要有質量。讀專業書籍不是乘船賞景,更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入林探秘,進洞尋寶,需要懷著萬分的好奇和百倍的耐心上下求索,更要像蜜蜂採蜜一樣,在花叢中多次往返,不辭辛勞,方能有所收穫。艾德勒先生說,讀書猶如外科醫生探尋身體奧秘一般,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發現包裹在柔軟表皮下的結實的骨架,這是就讀書的方法而言。我感覺讀專業的書,更像農民侍弄田地,園丁照顧花園,要的是精耕細作,不厭其煩。一味貪多求大,結果一定是廣種薄收。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讀書細緻的人,往往理性而冷靜,而讀書粗糙的人,雖然感覺學識淵博,但見解往往欠深刻而缺乏獨到之處,說話、做事總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既是閱讀方式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閱讀目的對閱讀方式的必然限制。所以閱讀的目的往往決定著一個人閱讀的成效和水平。

精讀是進行專業研究的人需要掌握的一種讀書方法,其實也代表著一種善於探求事物道理和本質的人生態度。即便是一般的讀者也需要在閱讀時養成精讀的習慣,學習精讀的方法。善於思考,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說有根據的話,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需要在日常的閱讀中去不斷訓練和提高。通過精細而深入地閱讀,不斷精進自己的理解力,我們會擁有更加敏銳的感知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讀一書須有一書之收穫,做一事當有一事之長進。得道雖晚,如果以此能開啟一個新的學習旅程,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