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烏龍事件:“火燒圓明園”本來可以避免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場悲劇的發生絕不僅僅是一個起因所導致的。它是很多外交失敗事件再加上溝通障礙,以及一系列偶然因素誘發了英法聯軍野蠻的行徑。

1860年9月英法聯軍向通州進發直逼京城,咸豐皇帝派怡親王載垣與聯軍代表巴夏禮談判。9月14日,雙方達成了停戰簽約的協議。但是在17日的時候,巴夏禮提出了英國使臣向請帝“親遞國書”的要求,在“跪與不跪”上爭執不下。清政府要求“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

晚清外交烏龍事件:“火燒圓明園”本來可以避免

巴夏禮

怡親王載垣一面通知咸豐皇帝,一面讓張家灣以南重兵駐守的清軍主帥僧格林沁扣押了巴夏禮一行共39人。其實巴夏禮在這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譯和談判代表,但是清廷稀裡糊塗地把他當作聯軍的最高統帥了。從中國兵法的一貫邏輯中,擒賊先擒王都是上上之選。清廷認為抓住了巴夏禮,英法聯軍就會群龍無首亂了營,這時候清軍出擊自然穩操勝券。

但是清軍的裝備大多還是刀劍長矛,不多的火器裝備也是舊式的鳥槍、抬槍和火筒。他們被裝備精良的英法聯軍打得潰不成軍,通州八里橋戰敗的第二日,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獮”的名義逃出圓明園前往承德避暑山莊。

英法聯軍之所以沒去攻打紫禁城而選擇了圓明園,是因為俄國外交官提供情報稱中國皇帝住在圓明園,而且東城守備集中,北城最為薄弱。於是英法聯軍先繞過去包抄安定門和德勝門,10月6日攻佔圓明園。

晚清外交烏龍事件:“火燒圓明園”本來可以避免

八里橋之戰

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後大肆搶劫,但這時他們還沒有燒燬園林的打算。恭親王奕訢獲悉後趕緊釋放之前扣押的巴夏禮等人,想以此避免聯軍更大的報復。但是當時扣押的39名人質,只有18人生還。死者只剩屍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還慘遭分屍之禍。英國專使由此斥責清廷違背國際法,表示“圓明園所尚存的一切都有可能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遭受殘酷折磨的地方”,由此堅決要求摧毀圓明園。同時英方致函法國統帥:“摧毀圓明園只是針對應當為這些罪責承擔責任的清政府,而非人民。”

由此可見,奉行“磕頭外交”的大清朝廷與奉行國家法準則的英法兩國在行為方式上的衝突,加速了清廷厄運的到來。

英法聯軍入侵的主要目的是攫取侵華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推翻滿清政府。他們確實想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就焚燬紫禁城,但是清廷已經全部接受了要求,英法聯軍兵臨城下也沒有攻進北京,所以沒有什麼燒燬紫禁城的理由。

巴夏禮等倖存的18名人質本來已經被咸豐皇帝下詔處死,但是詔書到達前奕訢就釋放了人質。如果巴夏禮被處死,那麼紫禁城恐怕就會付之一炬。

晚清外交烏龍事件:“火燒圓明園”本來可以避免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yunfei9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