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長歌君按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庚子年,冠狀病毒侵襲華夏大地,日本在援助物資包裝上寫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標語,既有溫度、文化,也恰當地表達了援助力量的傳播意境,立即在網絡上引起極大的關注,其文化氣質和新聞傳播影響力不容小覷。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控制住疫情後,國內外卻冰火兩重天。近日,中國在向國外很多國家提供援助物資時,也在援助物資的包裝盒上寫下許多中國文化特色的標語,體現出很強的文化氣質,帶有明顯的古詩詞韻味,如援助日本物資標語“青山一道,同擔風雨”、援助韓國物資標語“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援助意大利物資標語“雲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等,每一句都超越了文句自身的意義並延續到慷慨的語境中去,無不升華了援助的意義,可謂中國文化一次有溫度的遠行。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受日本“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啟發也好,中國硬核標語普遍流行影響也罷,此次對外援助標語無疑獲得了國內外公眾極大的認可,在社會上許多民眾心中產生了強烈的正能量情緒。此時此刻,長歌君在想,除了物資以外,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中國拿什麼樣的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有什麼特點?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很多年前葛劍雄老師在一篇《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文章裡面寫到,中國文化確實具有一些不同於其他文化的特點:

第一,獨立發展。能夠影響它的外來文化基本侷限於周邊地區。

第二,延續性。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經過外族屢次入侵,連土著居民都被替換,早期文化無法一脈相承。中國文化雖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延續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原因是外族很難進入中國。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第三,自我滿足。中國文化適應農耕社會,人們感到很滿足。

第四,自信。古人自以為中國是“天下之中”,認為自己比什麼都強,不屑於放眼世界。

第五,同化能力。在中國,軍事上的征服者最終都成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例如,女真族南下之後,把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這個少數民族味道十足的名字改為完顏旻。例如,滿人從馬背上打下江山,而到了清朝後期滿族人裡擅長騎射的已經不多。不僅軍事征服者如此,宗教也要經過“中國化”才能傳播。例如,觀音菩薩的形象由於承載了“送子”的祈望而由男變女。例如,“飛天”原本是裸體的,在克孜爾千佛洞裡還能看到早期的裸體形象,東漸到了敦煌已經半裸,等到了中原大地就衣冠整齊的了。例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許崇拜形象,利瑪竇在傳教時改為允許中國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國發展。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第六,開放而不傳播。即允許外國人前來學習,但是中國不到外國傳播文化。歷史上中國人出使外國總是偶然的,張騫通西域,是政治任務;玄奘西行,是為了取經。

長歌君非常贊同葛劍雄老師的觀點,中國文化有個性、有延續、有自信和包容,當然也有自滿,總而言之博大精深,我們不能妄自菲薄,隨著國家政治經濟實力的崛起,中國文化必然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當你身邊的小孩天天玩奧特曼,看火影忍者,說美國隊長、鋼鐵俠、綠巨人很厲害,花木蘭是美國英雄的時候。你注意到文化的影響了嗎?這種影響的力量很可怕,甚至可以摧毀一個民族的信仰和價值觀。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事實上,世界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非常瞭解中國,中國人的形象在他們眼中還存在著許多誤解。對於不少外國人來說,李小龍可能比孔子更有名,以為中國人都會功夫,甚至以為中國女人還在纏小腳。美國政治家天天說“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歐洲政治家甚至抨擊中國防疫隔離是限制人生自由等等。所以,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有利於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深厚性,塑造多維的國家形象,讓世界知道中國不僅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

說直接點,我們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只是一個:讓世界瞭解中國。

拿什麼樣的文化走向世界?

這個問題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為什麼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拿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簡單地以為中國文化就是漢文化或者儒家思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漢文化也是多元性的,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突厥、契丹、女真、百越等民族的文化,歷史上都這些民族已經融入了漢族,漢文化也是由漢族和這些民族的文化融合而成的。能單純的說拿儒家文化走向世界嗎?顯然不能。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不過這次援外物資標語給了長歌君一個啟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被其他國家接受,必須得選擇一種恰當的方式,實現與其他國家文化有機融合。例如這次援助德國物資標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就是出自德國諺語,用來形容中德兩國人民悠久的交往歷史和深厚友誼。在中國疫情爆發後,德國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如今中國投桃報李,與德國一起同舟共濟、共抗疫情。又如援助韓國的標語“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就是韓國古代詩人許筠的漢文詩句,恰當地表現出了中韓兩國在共同抗疫中展現出的風雨同舟的鄰里之情。

結語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疫情已然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每個人、每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顯然援助物資上短短的文字只能帶來溫暖人心的暖流,無法帶來強大的力量,但這些援助標語中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姿態,以及守望相助的價值取向,中國定會像電影《流浪地球》裡的臺詞“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1.蟻工廠,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中的文化氣質和傳播影響力[E]新浪財經,2020年3月25日.

2.葛劍雄,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E]光明日報,2013年11月8日.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疫情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標語,文字的溫度可以給世界帶來力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