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深度對話》專欄·第003篇

| 馬暢


絕大多數人都對領導力存有誤解,要麼覺得只有領導者才需要考慮領導力,要麼覺得學習領導力就只是為了當領導。二者都不對。

有些領導者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壓根兒不懂帶團隊;有些普通員工,雖沒有職位在身,但卻能成為團隊裡的“關鍵人物”。可見,領導力並非誰的專屬。

換句話說,不是人人都能當領導,但是人人都能擁有領導力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領導力?


一、一句話,影響你身邊的人

這是一個面臨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必須解決轉型難題的時代,所以,這當然也是一個人人都要發揮領導力的時代。

許多企業創始人都曾詢問劉瀾:“上了很多領導力的課,讀了很多領導力的書,可到底什麼是領導力,還是搞不清楚。”

劉瀾用8個字,回答了他們這個疑問:領導力就是——動員團隊解決難題。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值得注意的是,動員團隊,不是動員下屬,你所能借助、動員到的一切人員力量,都是你的團隊。而想要更好地動員團隊,就必須密切聯繫群眾。

在密切聯繫群眾時,要多問別人:“你覺得呢”?

萬豪國際集團的第二任CEO小馬里奧特說:“領導力中,最重要的是4個字,就是What do you think?”翻譯成中文也是這4個字——“你覺得呢”?

“你覺得呢”的內涵有兩個——

1.最大限度地開放,才能最高效率地溝通

當你和家人、朋友、伴侶交流時,或是與同事、上級溝通時,如果你經常用“你覺得呢”這4個字來詢問他們的意見(不一定非得是這4個字,但是一定體現出詢問意見的態度),那麼溝通的效果就會更好。

劉瀾在北大匯豐商學院給很多讀MBA的學員們講課,學員大多數都是30多歲的中層管理者,他們的孩子年齡都很小,學員們就經常跟劉瀾反饋,把“你覺得呢”這句話用到教育小孩上,特別管用。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家長總是命令式溝通,孩子很容易抗拒,而當家長用“你覺得呢”的詢問式態度與孩子對話時,孩子更能接受。

實際上,不僅是孩子,任何人都是如此,都不會輕易認同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想法。所以任何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必須秉持這種開放的態度。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因此,“你覺得呢”的第一個內涵就是:開放式溝通。

2.提問:把話筒交給他人,把領導力留給自己

“你覺得呢”是一種提問,而提問正是領導力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劉瀾在《領導力必修課》一書中提到了領導力的十項能力修煉,十項修煉裡有五項都是在提問題。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者、“企業文化之父”艾德佳·沙因,晚年時出了一本書,叫做《謙虛地提問》,就闡明瞭提問能力的重要性。

艾德佳·沙因認為,提問的本質有三個——

第一,謙虛。

不認為自己的觀點一定是標準答案,不認為自己掌握所有知識,不去要求別人承認你是對的,這就是謙虛。只有謙虛的人,才懂得提問。

第二,保持好奇心。

一個人,自認為自己不知道全部的事情,所以才能對他人所說的東西充滿好奇,這是一種求知的態度、開放的境界和成長性的思維。

第三,建立關係。

你向他人提問,就是在傳達一個信號——他人是可以教給你東西的,是可以與你互動、與你建立關係的。

例如在組織中,下屬有時候並不願意把自己知道的全部信息都告訴上級,只有當上級真誠地表示了自己想傾聽員工的想法時,員工才更願意告訴上級更多信息。隨著員工與上級之間更加了解,慢慢地,也就變得更加信任。

劉瀾也說:“如果要我選一種最重要的領導力能力,我就選提問能力。”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總結來說,“你覺得呢”的兩個內涵,其目的所在,都是密切聯繫群眾,從而更好地動員團隊解決難題。


二、難題面前,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在你解決難題之前,必須先做好一個認知準備,那就是:解決難題的前提=失敗+反思。

1.失敗是你的禮物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失敗是件壞事。但是劉瀾卻說:“不犯大錯,必將平庸。”

劉瀾在《領導力必修課》中提到的“領導力十項修煉”,裡面就有一條是“從失敗中學習”。這句話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

首先,成功往往是一種陷阱,會讓人沉迷於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在管理學中,馬斯洛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只會用錘子,那麼你就會把所有問題都當成釘子。意思是,當你做一件事很順手時,就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去挑戰做別的事情。所以不願意做別的事,只做順手的事,這必定會造成你的侷限。

就像一個人很擅長生產馬車的車輪,於是就只生產車輪,那麼他就忽略了一件事:終有一天大家連馬車都不需要了,也根本不會需要車輪了。

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VUCA時代。如果一個人只相信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那麼他不可能非常成功,這種人也許能小有成就,但將來一定還會面臨失敗。


其次,要意識到,所有的成功都是暫時的,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從失敗中學習。

劉瀾說:“卓越的人不是不會失敗,而是他們善於重新認知失敗。”

任正非一直強調,不要怕犯錯誤,不要怕失敗。他在多次講話裡都提到:“對那些既不犯錯誤,又不改進的幹部,可以就地免職。”

當代哲學家丹尼爾·丹內特也說:“犯錯不只是學習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還是人們學習或者真正做出創新的唯一機會。”


任正非是在連工作都找不到的時候,才創辦華為的;馬雲在回杭州創辦阿里巴巴之前,也經歷了無數苦難;喬布斯甚至曾被蘋果開除過。他們都經歷過巨大的失敗,最後才成為了卓越者。

失敗和犯錯是一種常態,個人的力量也非常渺小,所以我們才要修煉自己,從失敗中學習。

市場是在變化的,技術是在變化的,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在變化的,善於從失敗中學習的個人和組織,才能不斷進步與進化。

寶潔公司前CEO雷富禮說:“我把我的失敗看作一件禮物。除非你這樣看待它們,否則你將不能從失敗中學習,你將不能變得更好——你的公司將不能變得更好。”

2.反思,指導下一次行動

對失敗有了更理性的認知後,就要開始反思。反思的意義是,思考如何行動,思考如何在失敗之後迅速恢復,重新投入挑戰。

反思時,要自問:“我要改變什麼?我從失敗當中學到了什麼?”因為,反思的本質,就是“對思進行再思”。

再思,就是對自己原有的想法,再次進行思考。古人曾說“三思而後行”,就是要先反思自己曾經錯誤的思維,或是反思自己剛剛萌生卻不太成熟的想法,之後再行動、執行。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讓自己從思考的場景中抽離出來,以一種路人視角或是上帝視角來審視自己的想法。這更像是“元神出竅”,自己觀察自己,自己追問自己,自己審視自己。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要想做到這一點,可以嘗試使用德魯克“反饋分析”的技巧。

德魯克說,每當你做關鍵決定或是採取關鍵行動時,都先寫下你預期得到的結果,在9或12個月後,把實際結果和你的預期作比較,這就是反饋分析。

這樣做的優點是,事先規劃好預期目標,當你將來反思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抽離出來,從整個來龍去脈中進行自我審視。

當然,還有一種更高效的反思方法,就是反思別人的經驗。從別人的失敗中反思,就是看別人吃一塹,然後通過自己的反思,最後你長一智。

但不管是哪種反思,本質都是為了我們將來能更好地實踐,所以,反思一定要指導實踐。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從實際生活中反思,最後再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更好地解決難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思,而不行動,那麼最終依然是一事無成。


三、從平庸到卓越,只差一個正確的選擇

無論是密切聯繫群眾,還是從失敗中學習,又或是反思,這些能力都是領導力修煉的其中一種。

修煉領導力,不只是為了動員團隊解決難題,實際上,它更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自己。我們只有認識了自己,在發揮領導力時才有明確方向,也才能更堅定地發揮領導力。

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都覺得自己沒有特別擅長的技能,也沒有特別熱愛的東西,甚至沒有什麼優點。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德魯克也發現,他給許多經理人講完課後,讓他們回去寫一篇論文,闡述自己的擅長的是什麼,但是這些經理人都無法搞清楚自己擅長什麼。

如果我們是在學校裡,固然需要全面發展,但是在生活中、在組織裡,全面發展已不可能,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專長。

用組織管理舉個例子——

柯林斯在寫完《基業長青》之後,又組織了一個團隊,開始研究有沒有長期平庸的企業,最後能夠改變自己,變得卓越的?為此,他定了兩個標準:

“長期平庸”的標準是,至少連續15年業績等於或者略低於市場平均水準;

“變得卓越”的標準是,至少連續15年保持在市場平均水準的3倍以上,而非曇花一現。

研究了1435家企業後,柯林斯只找到11家企業同時符合這兩條個標準。這11家企業,有些始終是專業化的企業,還有些本來是多元化的企業,但在實現從平庸到卓越的飛躍之前,都轉型成了專業化的企業。

也就是說,只有專業化的企業才能從平庸變為卓越。

對於它們的成功,柯林斯總結了六個秘訣,其中一個秘訣是——“三環理論”。

因為想要變得專業化,就只能只做一個主營業務,而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選對自己的主營業務,是因為它們都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我們做什麼業務,才有可能做成世界上最好的?

第二,我們對做什麼最有激情?

第三,什麼最能驅動我們的經濟引擎?也就是:做什麼最賺錢?

柯林斯說,這些企業在每個問題下面都列出兩三個答案,最後三者重疊的那個答案,就是自己最應該選擇的主營業務。柯林斯將這種決策方法稱為“三環理論”

劉瀾認為,“三環理論”對個人發展來說同樣適用。個人想從平庸走向卓越,也要選對自己人生的“主營業務”。我們也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我的擅長是什麼?

第二,我的熱愛是什麼?

第三,我的機會是什麼?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16歲的時候就決定從政。他不知道什麼是“三環理論”,但是根據他的回憶錄記載,他當時的決策過程,與“三環理論”的形式非常相似。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他一共考慮了三個職業方向:音樂、醫學和政治。他熱愛音樂,也擅長音樂,也認為自己有機會取得成功;他熱愛醫學,也擅長醫學,也認為自己能成為不錯的醫生;但他覺得自己在音樂和醫學上,永遠都不能成為最頂尖的人才,他最熱愛政治,最擅長的也是政治,而且認為自己即使出身平平也能有機會。


政治處於他的三環中的交叉地帶,所以他在16歲時就確立了人生願景:成為一名政治家。他向著這個願景一路前行,最終成為了美國總統。


在通過“三環理論”認識自己時,需要注意3點——

第一,不要把技能當擅長。

擅長是以深層次的思考方式為基礎的一整套能力,而非表面的技能。德魯克也曾從事新聞工作,做得相當不錯,但只有管理學才是他深層次的擅長。

第二,不要把興趣當熱愛。

熱愛不是淺嘗輒止的興趣,而是當你做一件事時,既能夠感到愉悅,還願意做這件事做上一輩子。

第三,不要追小機會,而要追大機會。

追小機會,是指追逐短期利益,這非常不可靠,也很容易變化,比如靠親戚得到一份工作、靠關係獲得個人聲譽;而追大機會,則是選擇了長期利益,是放眼於未來的大趨勢。

企業戰略要問未來5-10年的趨勢,人生願景則至少要問未來15-20年的趨勢。

我們在規劃人生願景時,不要問能從這個機會中獲得什麼利益,而是要問社會最需要什麼價值,要問自己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價值。

我們必須認識自己,這樣才能自主把握人生,從平庸邁向卓越。


四、總結

領導力是一門人人都要學的學問,也是一門人人都能學的學問。

關於領導力,你過去的思維都是錯的


當任正非、馬雲、馬化騰、張小龍、喬布斯等人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們理性認知失敗,一次次反思、一次次堅持、一次次重新挑戰,他們的汗水閃爍著領導力的光輝。然而這個時候,他們發揮領導力,根本不是為了當領導,而僅僅是為了生存下去,甚至是混口飯吃。

還有人認為領導力就是厚黑學,這也是錯的,領導力是美好的。修煉和發揮領導力的過程,是一段求真、求善、求美、求難的旅程。

求真,是勇敢面對難題,不逃避;

求善,是不用領導力解決自己的難題,而是解決集體的難題,讓社會和世界更美好,讓自己成功可能是英雄,而帶著一群人成功才絕對是領袖;

求美,是指從平庸到卓越,絕不抄襲與複製,而是創造性地解決難題;

求難,是因為求真、求善、求美這三個特徵,就決定了領導力一定很難,但我們仍要知難而進。

正是這段領導力的修煉之旅,讓我們渡過平庸,駛向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