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同名漫畫,該片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曾獲得第68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在日本的沿海小城鎌倉,香田家的三姐妹相依為命地生活著。15年前,她們的父親與情人遠走,母親無法接受現實也選擇離家。大女兒幸、二女兒佳乃、三女兒千佳跟隨外婆一同居住在鎌倉老屋。外婆去世後,大女兒幸承擔起更多家庭責任,像女主人一樣操持著整個家。一天,三姐妹接到了父親離世的消息,葬禮上她們遇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玲。玲為父親與情人所生,玲的母親去世後,父親又迎娶了第三位太太。父親離世後,玲面對與繼母共同生活的現實。三姐妹看著15歲的妹妹心生憐愛,便將玲帶回了鎌倉老屋一同生活。

就這樣,四個人開始了相互融合的新生活。如常的生活瑣碎中,姐妹們逐漸建立起濃厚的親情。四季更迭,不止是四姐妹的生活徐徐展開,整個"海街"的故事也在向我們娓娓道來。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整部影片由三場法事(父親的葬禮、外婆的七年祭、海貓食堂店主的葬禮)分為三個自然段落,藉由春夏秋冬四季的時間線索,向我們敘述了由小家到"海街"鎌倉的各種感人故事。正如是枝裕和本人所說"這實際上不是一部家庭電影,稱為敘事詩或許稍顯誇張,但是不將它放在更長的時間上去理解,就無法領略原作(漫畫)豐富的內涵"

於是,相較於以往諸如《無人知曉》《步履不停》等極具是枝裕和特色的家庭電影,《海街日記》向我們呈現了更寬廣、更全面的敘事視角和"生命"主題。無論是基於對原作漫畫的尊重,還是出於是枝裕和對"職人"電影的更深理解,《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城市"和"時間"格局。

所以,我們不妨從四姐妹的家庭故事為起點,逐漸將視野從"小家"關照至"海街",跟隨四季更迭的節奏,慢慢領悟影片所傳遞出的那份蓬勃昂揚的生命力。

一、三場法事:從"小家"到"海街",感受"生命"的逝去與傳承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這麼理解吉田女士的漫畫書名,"書名取的是'海街日記'而不是'鎌倉四姐妹物語',它不是講述家族的故事,而是海街的故事。"

影片中講述了三場法事,分別穿插在前中後三個位置。第一場法事,四姐妹父親的葬禮,父親喪禮後遺產如何分配是這個複雜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第二場法事,姐妹外婆的七週年忌辰,在這裡母親提出要將老屋變賣。第三場法事,海貓食堂店主宮二阿姨的葬禮,女店主去世前一直在討論遺產分割的問題。

每一場法事,都伴隨著死亡帶來的悲傷,或是當下的或是曾經的。每一場法事都帶來新的問題,或是繼母繼女的複雜關係、或是生母女兒的矛盾、或是關於臨終問題的探討。

每一場法事都與"錢"存在關聯,使得影片更加具有現實感,在這樣的現實境遇下所迸發的"生命力"更具感染性。三場法事不僅是劇情聯結的紐帶,也帶來了關於逝去與傳承的思考,更將整部影片的格局由四姐妹的"小家"延展到整個"海街"城市。

  • 1.父親的葬禮:父親逝去,血脈傳承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影片開端於父親的葬禮。15年前,父親出軌造成家庭"肢解",三個姐妹從此相依為命。大女兒香田幸擔當起了家長角色,三女兒千佳對父親瞭解甚少。三姐妹從鎌倉來到小鎮山形,在這裡她們第一次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玲。

三女兒千佳的成長雖然缺少父親的參與,但是在她的話語裡卻聽不到對父親的埋怨,反而更多的是對父親的好奇。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時,她像述說鄰家故事一樣,邊吃飯邊談到"聽說爸爸在溫泉旅館工作。"三姐妹就這樣在餐桌上聊著父親的"八卦",父親一生經歷了三段家庭關係,姐妹們對父親的評論只是一句"挺厲害的"。

三個姐姐在小鎮見到了素未謀面的玲,大抵是"血緣"的吸引以及對妹妹身世的同情,她們不忍心看著妹妹與繼母委屈生活,便將她帶回鎌倉。

父親雖然逝去,但是玲作為父親血脈的傳承加入了鎌倉之家。玲與姐姐們存在十多年生活的斷檔,自然很多回憶是不共享的,然而她們又在生活瑣碎間逐漸填補了彼此的記憶空白。

三女兒千佳對釣魚充滿興趣,經常在家中比劃"釣魚"動作,直到有一天,玲告訴她,父親也愛釣魚。千佳聽後露出了十分滿足的表情,她終於在妹妹的口中感受到了自己與父親的聯繫。

玲的母親曾經破壞了這個家庭,她一直帶著歉意與姐姐們共同生活。剛到家中的時候,她很少提及關於父親的事情。姐姐們帶她品嚐沙丁魚刺身,她起初說這是第一次吃。熟悉之後,她漸漸卸下心房,她向姐姐坦言父親曾經也這麼料理過沙丁魚。雖然父親離開了這個家,但是"味道"成為了姐妹間的傳承。還有一次,玲喝多了梅子酒,昏睡過去,姐姐們端詳著妹妹的模樣,發現玲的耳朵與香田幸很相像,幸會心地摸了摸自己的耳朵,這裡更體現了一種血脈的傳承以及濃濃的親情。

一位父親的離去,直接影響了家中兩個女兒的成長。一個是因父親離家,自小缺失父愛的三女兒千佳;一個是因為父親離世,與同父異母的姐妹共同生活的小女兒玲。但是儘管經歷了親人的離開,我們也沒有從兩位直接當事人身上感受到悲涼或者沮喪,反而在千佳的樂觀、玲的乖巧中看到了一種生活朝氣和生命活力。藉由姐妹間彼此生活的融合,完成了家族血脈的傳承,又進一步彌補了三女兒一角殘缺的父愛,安慰了小女兒些許不安的內心。

  • 2.外婆七週年忌辰:祖母逝去,習慣傳承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直到劇情進展至外婆七週年忌辰的法事,我們才看到那位狠心離家的母親,即三位女兒的親生母親。相比於出軌的父親,似乎大女兒香田幸對於母親的抱怨更多。幸在家中更多地充當了"母親"的角色,而她們的母親則因受到婚姻打擊,連帶著這個家一併遺忘,或者說逃避。

老屋僅限的空間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位置,而母親的到來卻打破了家中原本的空間平衡。幸在屋中與母親擦肩,多次險些觸碰,大女兒作為"主人"的掌控力與母親作為"客人"的"疏離感"形成鮮明對比。

連外婆葬禮都缺席的母親,在七年忌辰之際突然造訪,必然有其目的。果然,母親提出要將老屋出售,幸強烈反對。幸認為母親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不配支配老屋的未來。外婆逝去七年,母女之間的矛盾仍未得到化解。

母親多年未歸,是出於對失敗婚姻的厭惡與以及對現實的逃避,姨姥姥的一句話點醒了她,"離婚,也有你的問題"。幸則在抱怨母親的過程中,忽視了母親也曾是一位受害者,佳乃在與姐姐爭吵中點醒了姐姐對於"主權"的執念。母女二人就這樣,分別在姨姥姥與妹妹的勸導下逐漸反思自己,更在掃墓的過程中上,化解了多年的恩怨。母親放下了長輩的姿態,流露了歉意;女兒放下了敵意,展現了溫情。在這份"母女"羈絆中,我們看到了幸對整個老屋的感情和責任,在母親的"服軟"態度下看到了她對女兒們的內疚,更在她對玲的態度上看到了她對過去感情的釋然。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一場圍繞老屋回憶展開的法事,一場關於過去的和解與祭奠。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幾位女人在生活和情感中展現的"生命力"。母親在札幌開始了新生活與過去告別,大女兒承擔家庭責任努力生活,這是一場因"男人"的失誤而造成的悲劇,卻成為了女人們成長的轉折點。

在努力的生活中,我們更看到了那份生活習慣的傳承。大女兒一直延續著外婆在世時釀製梅子酒的習慣,庭院中的那顆青梅樹竟然與母親同齡,而且家中還留存著外婆當年釀製的梅子酒。在與母親和解的那天,大女兒將最後僅剩的"外婆"味道帶給了母親。

那一小瓶梅子酒,色澤暗紅,它默默記錄著時間、記錄著習慣,更記錄著這個庭院裡女人們昂揚蓬勃的生命力。

  • 3.店主的葬禮:生命終將逝去,但那份味道尚存心間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海街的海貓食堂店主宮二一家,看著香田家三個女兒慢慢長大,後來又迎來了小女兒玲。那份"沙丁魚麵包"創意菜更讓小玲意識到父親也曾是這裡的常客。可以說,這間小餐廳默默見證著這座海邊小城一家又一家的故事。

無奈的是,店主宮二阿姨身患重病不幸離去。第三場法事即是宮二阿姨的葬禮,前面的法事中我們只看到了繼母"演員"般的眼淚,未見女兒們哭泣。但是在這場法事上,二女兒佳乃哭得十分傷心,十分真實。

這是一場關於"海街"的葬禮,宮二一家與四姐妹沒有"家庭"聯繫,但是他們卻見證了彼此生活及命運變化。宮二阿姨雖然離去,但"油炸竹莢魚"還會由宮二先生繼續延續下去,這道特色菜已經成為"海街"的味道,成為了每一位與海貓食堂有過交集的人們心中綿長的回憶。

海街就這樣每天經歷生老病死,看盡人生百態。每個人都將面對"死亡"的話題,無法逃避。但是縱然生命離去,總有一些將得以延續,或許是血脈、或許是習慣、或許是某些熟悉的味道。電影空間格局從"小家"到"老屋"再到"海街",這不單純是一部家庭電影,更讓我們看到了整個"海街"的世事變遷與生生不息。

二、四個季節:從"秋冬"到"春夏",感受"生命"的張力與活力

影片利用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述說著四姐妹的生活和成長,更通過她們的故事串聯起 "海街"生命的張力與活力。

  • 1.秋:相遇與收穫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秋天,豐收,她們收穫了彼此的親情。秋天,姐妹們因"宿命"相遇,開始融合的生活。起初的相處中,小玲出於自己尷尬的身份,並不能完全敞開心扉,姐姐們通過日常瑣碎將玲慢慢帶進家中,讓她感受來自日常的那份溫情。

三女兒千佳飽滿的"食慾"為家庭平添了諸多生活活力和煙火氣息。每一次吃飯場景中,千佳吃得都那麼真實。儘管千佳自小缺失父母的關愛,但她得到了外婆和姐姐加倍的愛,成長得既健康又樂觀。不信你看,她連吃飯這麼平常的事情都如此享受。

我想,這正是影片想要通過千佳這個角色所傳遞出的生命力及真實感吧。沒過多久,小玲也跟隨姐姐,放肆地用筷子扒飯、在海貓食堂大快朵頤,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樂,像小樹苗一般慢慢茁壯成長。

  • 2.冬:蓄能與奔愛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冬天,很冷,那就從奔跑開始。影片中,一個老屋窗戶的空鏡頭將我們帶入到鎌倉的冬天。姐妹們都穿上了毛衫,二女兒佳乃早上睡過了頭,與小玲從家中奔跑而出,奔向電車站臺。足球健將小玲在前面努力狂奔,鼓勵身後即將遲到的佳乃加油追上,姐妹二人狂奔的長鏡頭中我們看到了鎌倉含蓄又祥和的冬日美景。由此,小玲的視野格局正式從家中轉向了外界。

候車站臺上,佳乃詢問小玲在新班級中有沒有心儀的男孩子,然後鼓勵妹妹"快點找一個(男朋友)啊,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儘管佳乃這麼說,但是她的戀愛之路卻不那麼順利。從劇中的細節我們也能感受到,佳乃"識人"能力不是太好,失戀後借酒消愁也是常有的事。

不過那又如何呢,佳乃還是那樣敢愛,還是那麼嚮往愛情,這便是佳乃這個角色所傳遞出的生命力。

  • 3.春:生機與生存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春天,復甦,海街櫻花綻放。影片從四個孩子站在海邊迎接漁船歸來的背影長鏡頭中拉開了春天故事的序幕。春天是沙丁魚的時令,也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海街上更多故事慢慢鋪陳展開。

佳乃失戀後找到了新工作,跟隨課長評估企業"生命"。一對夫妻面臨著破產危機,在課長的專業評估下,夫妻得知自己的企業還尚存生機感到幾絲欣慰。海貓食堂的店主也面臨著家族遺產糾紛,課長為其出謀劃策,提出了一些建議。其實這時候,店主宮二阿姨已經知道自己身體出現了狀況,尋求幫助也是便於處理身後事,但她並沒有告訴丈夫真相,而是與丈夫談論著賞花的計劃。

小玲與好朋友風太回憶過去父親生前的故事,父親病重時曾說可能看不到當年的櫻花,但他最終十分頑強地撐到了醫院的櫻花盛開,這也成為了小玲與父親最後美好的回憶。風太帶著小玲騎行在鎌倉美麗的櫻花之路,道路兩旁盛開的櫻花看不到盡頭,那透過鏡頭向我們傳遞而來的盎然生機是那麼富有朝氣和生命力。

鎌倉的櫻花樹下,我們感受到了普通企業主堅強的生存意志,感受到了宮二阿姨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到了主角父親生命尾聲的頑強,感受到了小玲和風太曖昧又單純的初戀味道。

一切似乎都在櫻花的映襯下顯得那麼美好,即便是面對死亡,似乎都帶著一份淡定和達觀。海街的人們平凡而普通,但是他們卻認真又堅強地活著。

  • 4.夏:生活與活著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夏天,活力,生活仍在繼續。初夏採摘青梅果子,是香田一家多年以來保持的"傳統節目",正如姐妹們外婆傳承下來的口頭禪"活著的東西總是費功夫的"。是啊,無論是梅子需要殺蟲消毒,還是人們需要為了生活和生存解決各種問題,這些都是"費功夫"的。

夏天的篇章裡,香田幸面對愛情做出了勇敢抉擇。或許她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也陷入了與已婚男子的不倫戀中。生活就是這麼"費功夫"的,儘管自己曾是這類不幸家庭的受害者,但是如今卻承受了心理和道德上的煎熬。最終,幸出於對"老屋"的責任選擇了放手,沒有過多抱怨,沒有太多糾纏,就這麼平平淡淡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此外,幸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投身到了臨終關懷的工作中。

夏天作為影片的尾聲,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關於生命尾聲的故事。比如外婆的週年祭、宮二阿姨的葬禮以及某些病患的臨終事宜。最後,我們看到了姐妹們散步在鎌倉海邊,走向遠方。儘管經歷親人的離別、朋友的逝去、愛人的分別,但是她們的生活仍在繼續,"海街"的生活仍在繼續。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四姐妹的生活既平淡又充實,她們守護幸福、凝望美好。"海街"的生活既樸實又豐富,小城的人們對生存抱有渴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生命保持敬畏。在時間的維度裡,影片突破了"家"的框架,讓我們感受到了整個"海街"的生命格局。

三、一個變化:從"作家"到"職人",感受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生命力"

與之前的觀影體驗不同,第一次觀看《海街日記》時,我似乎感受到了另一種"是枝裕和"味道的存在。總體來說,就是《海街日記》讓我感到了一種更強的"商業性"。後來,讀到導演著作《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的段落,則進一步印證了我的這種感覺。

  • 1."不是作為作家,而是作為職人"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在書中曾提到,在創作《步履不停》《空氣人偶》等原創作品的時候,自己也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狀況,比如發行公司破產,製片人離世等。這些來自精神和經濟方面的打擊,讓導演進一步思考創作的目的和初衷。"用別人的資金拍攝,要是沒有商業價值,大家都不會幸福"。原創劇本固然能夠傳遞更多自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但是在商業環境的現實下,"任性"表達是不是也是對資源的一種佔用和私有。

恰恰遇到了現實的難題,促使是枝裕和開始由"作家"到"職人"的身份轉變。《海街日記》不是他的原創劇本,但是我們卻看到了他在吸收原作精神之後展現的更廣闊世界觀。"相比作家,當個職人在思想上更通透,作品的視野也更開闊。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大的轉變"。我們看,現實裡是枝裕和的自我轉變不也是一種電影人"生命力"的展現嗎?《海街日記》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啟示我們,影片的商業性與價值觀表達並不衝突,關鍵在於如何"烹調"。料理得當,便是一部"叫好叫座"的好戲,《海街日記》正是如此。

  • 2.明媚的演員、夢幻的畫面:電影"生命力"的展現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對比是枝裕和前期作品,我們便能看到《海街日記》通過演員、畫面傳遞出的獨具特色的作品"生命力"。

四位活力明媚的女主角。《海街日記》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早在2007年是枝裕和就有將其改編為電視劇的想法。但是不巧版權在他人手中。直到2012年,出版人將版權收回,是枝裕和才開始醞釀,著手電影改編工作。一方面出於"職人"的責任,一方面出於對原作的喜愛,是枝裕和為了打造四姐妹閃閃發光的形象,在演員的選用和角色的安排上也是十分用心。

是枝裕和是一位看感覺選擇演員的導演。早在他的處女作《幻之光》時,他第一面見到主演江角的時候,簡短交流30分鐘之後,就決定請她出演電影女主角。見到合適的演員時,心中就會有一種"就是他了"的念頭,是枝裕和自己提到"根據我的經驗,只要有這個念頭,一般就八九不離十了。"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

《海街日記》的選角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選定小女兒角色時,是枝裕和幾乎是在見面的瞬間就做出了決定。十五歲的廣瀨鈴,當時僅僅拍攝過廣告,從沒有電影視鏡的經驗。她不僅有青春陽光的氣息,更有一種能夠與成年人對峙的"獨立"感,這讓導演覺得"(四女兒)玲就在那兒。"尤其是,廣瀨鈴與其他三個小演員完成足球練習成電車回程時,她自然地與其拉開了一些距離,這並不是關係不好造成的,而是天然地一種狀態。這樣一種類似"不合群"的氣質本身符合電影中四女兒的特質,同時這也並不是能夠"演"出來的,需要天生具備這樣的氣質才好。

最終他確定了四位主演分別為長女綾瀨遙、次女長澤雅美、三女兒夏帆、小女兒廣瀨鈴。十五歲的廣瀨鈴用她特殊氣質塑造了影片中成熟又可愛的小女兒,此外也正為有三位姐姐的調動,才讓我們看到玲眼中的光。

四位主演在彼此的影響下,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家庭中四個性格鮮明、層次更富的姐妹形象。對比導演之前作品的演員陣容,《海街日記》既沒有低齡兒童演員的寫實出演,也沒有老"戲骨"的對手戲,連導演摯愛的樹木希林女士在這裡都是一位配角。四位養眼明媚的女演員讓整部影片在溫情家庭故事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分賞心悅目。長鏡頭下長澤雅美的身材、夏帆的活力,特寫鏡頭中綾瀨遙的精緻、廣瀨鈴的可愛,一切恰如漫畫般美好,富有朝氣和生命力。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鏡頭平穩流暢,畫風如夢如幻。還記得《無人知曉》那些手持鏡頭處理下的片段嗎,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習慣用那樣的寫實鏡頭來突出現實感。但是在《海街日記》中,我們看到了更多平穩流暢的鏡頭。鎌倉江之島溫柔的海邊、冬日暖陽裡靜謐的街巷、美不勝收的櫻花之路、活力四射的海上花火等等,在這些長鏡頭下,我們彷彿看到了現實下的夢幻,好似置身於如夢的漫畫之中。庭院裡,身著浴衣的四姐妹儀式感十足地進行著她們的花火大會,手中那閃爍著的煙火,不就是我們不滅的生活希望嗎。

四、結語

電影《海街日記》:突破家庭框架,四季更迭中感受

《海街日記》

"我凝視著腳下與社會聯結的黑暗面,同時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開放的態度面對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後的電影中呈現那些好的一面"(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是枝裕和感嘆,自己在從事電影拍攝的20年間,無論是世界還是自己的家庭都發生了諸多變化。無論是自然災難、人為事件啟發的世事無常之感,還是導演自己經歷親朋逝去之痛,或是自己成家生女的人生喜悅。"我作為個體也發生著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斷變化"。恰恰是這些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導演對於作品的風格、對於創作的理念所嘗試做出的改變和反思。

《海街日記》正是他用一種開放態度和遼闊視野"烹飪"出的"職人"作品,我們不僅在作品中感受到了故事和主人公傳遞出了蓬勃生命力,更感受到了是枝裕和本人所傳遞的電影"生命力"。願我們都能一直保持著一種昂揚和通透。

參考資料: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