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刮唐風 展現傳統文化之美

《長安十二時辰》刮唐風 展現傳統文化之美

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近日收官。這部網劇用了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形成一個“現象級”收看熱潮,以其緊湊的劇情、精良的製作、絕美的佈景、 考究的服化道,在豆瓣獲得8.6高分,成為2019現象級口碑劇王。

《長安十二時辰》情節燒腦

《长安十二时辰》刮唐风 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刺客”狼衛企圖使得長安城陷入危局,靖安司主腦李必(易烊千璽 飾)委託“死囚”張小敬(雷佳音 飾),務必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城的故事。電影質感的鏡頭畫面,細節考究的服裝道具,一眾演技在線的主演配角共同上演了一出節奏緊湊、情節跌宕、懸疑燒腦的“長安版《24小時》”。

劇中張小敬、李必心繫家國的人物設定以及巨大的情感張力,都不免讓網友想起4年前的《琅琊榜》,有網友留言,“這是《琅琊榜》後我又一次看到的‘良心’大劇。”

據悉,該劇還將在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及北美地區全集付費上線,實現華語劇的重大突破。

用影像展現傳統文化之美

《长安十二时辰》刮唐风 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長安十二時辰》製作的唐長安模型。(來源: 北京晚報)

《长安十二时辰》刮唐风 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劇組總共搭建了總面積高達70畝的場景,參考歷史資料進行還原,建築形式、房屋規格都遵循唐代建築特點,房屋整體不高,顏色以硃紅色為主,街道的寬度都有據可依。

導演曹盾說:“我想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劇集之中,讓大家看到傳統文化的‘美’。”這種美首先是美學上的美,體現在禮儀、服飾、食物、生活用具等多種方面;同時,也是蘊藏在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美”,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韌勁,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開放、包容和自信。

劇組還專門請來專家,精心復原了28種供各種宴會日常場景所需的唐朝點心,還將古法造紙和打鐵花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融入,帶觀眾領略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再現唐代流行社交風潮

《長安十二時辰》在服化道方面也相當考究,芙蓉冠、咬唇妝、高發髻、叉手禮……,在網上引起熱議。李必曾以修道之名遠離長安,因此以道士扮相出場,頭帶芙蓉冠,手執拂塵。張小敬的織錦缺胯袍、龍波的蹀躞腰帶、姚汝能腰間的魚符……每個人物都有專屬的服裝配飾設計,堪稱“長安服飾圖鑑”。

《长安十二时辰》刮唐风 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芙蓉冠:劇中,李必蓮冠的戴法引起爭議。其實,這種縱向佩戴簪子的方式叫子午簪,正是道教的特色。李必戴有兩冠,上清芙蓉冠和玉清蓮花冠,這是道教中高階法師才能佩戴的頭冠。

叉手禮:即“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是一種表示特別恭敬的禮節。有學者認為,在唐代時,叉手禮已經非常普及,婦孺皆知。而叉手禮廣泛流行,大概在宋元時期。

唐代女性妝容:不止咬唇妝,唐代女子對面妝、眉形、髮髻也很講究。唐代女性妝容較為多樣,如以鉛粉為主的白妝、以胭脂為主的紅妝,以及桃花妝、飛霞妝、酒暈妝、啼妝、淚妝等。畫眉已形成風尚,樣式有十多種,如柳葉眉、月眉、闊眉、八字眉等。髮式也非常多,光有名字的就有兩百多種。梳在頭頂的髮髻稱為高髻,是盛唐時最流行的一種。此外,劇中的仕女服裝復原時,也參照了大量唐代仕女著裝。

唐代鎧甲兵器

:劇中出現的唐刀樣式,大多完全仿製了唐朝刀柄的圖案和刀尖形制。劇中無論是主角、配角,甚至群眾演員的服裝和道具,幾乎都是重新制作而非租借,確保最大程度還原歷史。

麈尾:這是一種在扇面周圍加裝獸毛的扇子。麈尾一般用於在清談中分清主次,也可以祛掃蚊蠅,消暑解熱。此外,它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身份尊貴之人才能夠手執麈尾。唐代時,麈尾還在士大夫中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