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表述疾病,讓它脫下隱喻的笨重掩護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點擊查看)

徐風散文新作《江南繁荒錄》推出 | 疫情閉店,英國圖書銷售反而激增 | 劇作家特倫斯·麥克納利因新冠辭世 | ......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國內疫情持續向好,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的情況卻讓人擔憂,截止今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已破52萬。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時期,以文學為精神資源的人一定會聯想起文學史上關於瘟疫的作品。

青年作家王威廉為我們撰文談論了文學中的疫病思考:我們的反思能否抵達加繆在《鼠疫》中早已給出的結論?《鼠疫》也給了我們另一個啟示:文學中的冷靜與沉思。文學的傳統與抒情相關,但現代以來,冷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學敘事中。當這種冷峻與現實的透徹理解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構成一種超越時代侷限的啟示錄。

瘟疫、文學與話語變革

王威廉 | 文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王威廉

文學是以悲憫與共情重建疾病與道德的關係。疫情和社會的關係自然是複雜的,並非每一種關於疫情的社會話語都有道德隱喻,也並非每一種從疫情中誕生的道德隱喻僅僅是針對疫情本身。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時期,以文學為精神資源的人一定會聯想起文學史上關於瘟疫的作品。《鼠疫》直接地展現了一段疫情的始末,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中國,甚至提到了廣州,讓人五味雜陳。沒有經歷過瘟疫的人無法真正讀懂《鼠疫》。《鼠疫》有著極強的隱喻性,但它的現實層面也建構得非常牢靠。從發現案例,到確認,再到上報、懷疑、爭執,直至封城,堪比嚴謹的防疫行動指南。我在SARS期間讀過《鼠疫》,此番二次讀,感覺完全不同。

加繆認為對抗鼠疫需要的不是英雄主義,而是誠實。所謂誠實,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個年輕人肯定無法理解這種類似流行“雞湯”的結論,直到他在社會上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會明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意味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價。加繆以敘述人的冷峻口吻指出,他也不喜歡對英雄主義的過度宣傳,那會讓我們誤以為周圍是無邊的惡。我尤其認可他對道德的評判:最壞的道德是愚昧無知,正是這種愚昧無知造就了主觀的惡或是無意的惡。不懂得病毒的可怕而錯判時機,不懂得病毒的強傳染性,讓沒有保護措施的醫護人員近距離施救,導致醫護人員也被感染,都屬於這種情況。但愚昧並非屬於某個人,愚昧是人類共同的弱點。從一種文化到一個人,每克服一點愚昧,就得到多一點的道德。我們的反思能否抵達加繆在《鼠疫》中早已給出的結論?

《鼠疫》也給了我們另一個啟示:文學中的冷靜與沉思。文學的傳統與抒情相關,但現代以來,冷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學敘事中。當這種冷峻與現實的透徹理解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構成一種超越時代侷限的啟示錄。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如果追溯《鼠疫》的文學史淵源,英國作家笛福的《瘟疫年紀事》是必要提及的。加繆在《鼠疫》的開篇,就引用了笛福的話:“用別樣的監禁生活再現某種監禁生活,與用不存在的事表現真事同等合理。”這明確表達了《鼠疫》的初衷便是用虛構更有力地表現真實。而笛福的《瘟疫年紀事》則是有著歷史事實依託的小說,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襲擊下的倫敦,小說可能是基於笛福的叔叔當時所留下的記錄。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畫家呈現的1665年倫敦場景

笛福為了還原疫情的真實狀態,事無鉅細地描述具體的社區、街道,甚至是哪幾間房屋發生了瘟疫。甚至有傷亡的數字表,並討論各種不同記載、軼事的可信度。寫到有人在街上大叫大嚷:“再過四十天,倫敦就要滅亡了。”還有人赤身裸體在街上跑來跑去,徹夜奔走和號叫:“噢,無上而威嚴的上帝呀!”這種瘟疫敘事開啟的是一種作家對於社會整體性的觀察與沉思。有人把笛福稱為現代小說家的第一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的另外一部廣為傳頌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可以跟《瘟疫年紀事》對照起來讀,它們構成了現代文學的兩種趣味。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因為密切的聯繫,使得某種病毒(觀念)四處蔓延傳染,讓染病的他人成為自己的地獄;另一方面,人們卻被置於孤立無援的處境中,成為像孤島一樣的存在。這兩方面並不矛盾,正是現代性的集中體現。

馬爾克斯也是深受笛福影響的一位作家,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是直接以疾病隱喻了某種人類的非理性情感。小說的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身上體現了愛情的複雜性,愛情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和霍亂一樣令人患病和死亡。有些人如熱症一般很快就好了,而有些人卻終身不能痊癒。還有作家庫切,他以女性主義的視角重新轉述了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庫切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他和他的人》中,一直在談笛福和瘟疫,比如船工羅伯特如何將盛放食品的袋子留在河邊,讓他患瘟病的老婆、孩子自己來取;吹笛人喝醉了酒睡在人家門口,如何被人用運屍車拉去差點兒活埋等等。在庫切看來,瘟疫是生活本身的故事,是整個人生的故事,我們應該對死亡的來臨早作準備,否則隨時隨地會被它擊中倒地死去。庫切寫道:“在瘟疫的日子裡,有一些人出於恐懼,把一切都丟開了:他們的家、妻子和孩子,顧自飛快地逃離倫敦。一旦瘟疫過去,他們的行為就會為人所不齒,無論從哪方面看他們都是懦夫。但是,我們忘記了面對瘟疫時需要喚起的是什麼樣的勇氣。這不僅僅是戰士的勇氣,也不是抓起槍打死敵人的勇氣,而是挑戰騎著白馬的死神的勇氣。”這段話彷彿就是為我們今天而說的。

面對瘟疫時需要喚起的,不僅僅是戰士的勇氣,也不是抓起槍打死敵人的勇氣,而是挑戰騎著白馬的死神的勇氣。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庫切

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的長篇小說《失明症漫記》則加大了虛構的力度,“失明”也就是“盲目”居然可以作為一種具體的傳染病,那麼它的寓言特質得到了徹底地建構。不過身處疫情時期,我發現對於有著強烈現實層面的小說有更多的共鳴。這也許是一種提示,所有的隱喻、象徵和寓言,最好都能找到現實土壤中的根系,如此更能持久地在歷史的暗河中將那種根系的基因繁衍下去。

中國文學中像笛福的《瘟疫年紀事》、加繆的《鼠疫》那樣直接書寫瘟疫的小說,我印象較深的作品是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對瘟疫的描寫,儘管只有一部分篇幅,但給我的印象很強烈。田小娥之死引發了瘟疫,瘟疫不僅僅意味著一種可怕的死亡方式,而且也是一種詭異的報復方式。

除了以疾病命名的作品,在我看來,至少一半以上的文學作品都和疾病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沒有疾病,便沒有文學。《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咳血決定了林黛玉的性格和悲劇,《三國演義》中曹操的頭痛症與他多疑多思的性格也是一體的。疾病對文學來說是隱喻與象徵,文學不可能將疾病作為疾病本身而接納,正如沒有將疾病作為疾病本身而接納的人生。疾病會在任何層面上改變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學的敘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擔闡釋和轉變的功能。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並非是要解構疾病在文學中的功能,恰恰是以文學的方式針對現實層面中疾病在道德方面的過度闡釋,以及相應的歧視與壓抑。換句話說,將疾病的道德色彩通通剝離,那是生物學而非文學,文學是以悲憫與共情重建疾病與道德的關係。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薩拉戈薩

也正因為此,疫情和社會的關係自然是很複雜的,並非每一種關於疫情的社會話語都有道德隱喻,也並非每一種從疫情中誕生的道德隱喻僅僅是針對疫情本身。關於疫情的話語觀念是文學應當格外關注的。

出於對病毒的恐懼,人們需要將它化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對象,讓其成為自己群體之外的另一群人的責任。因此,無論是客觀上,還是在話語層面,傳染病的特徵都要求著某種群體的關聯性。與其說這是一種策劃好的陰謀論,不如說這是出於恐懼的人性本能反應。傳染病的攻擊途徑完全是藉助於人性中的溫情行為,比如交談、聚會、撫摸、親暱,因而防治病毒的方式是與人性的特質完全相反的。在病毒的陰影下,除了生物學方面的探索研究,未來的人類社會將加速向虛擬世界發展和轉移。人們的身體愈加遠離彼此,但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會離得更近,更近並非意味著親密,甚至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彼此裹挾的困境。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疾病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次的疫情也廓清了個體與社會的思想圖景:如何建構自我的主體,如何處理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恰恰對應於它們的反作用力——個體性的疾病與群體性的瘟疫。疾病及作為其結局的死亡,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不同的疾病類型,讓我們意識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傳染病,讓我們直接面對人的社會屬性;外傷,讓我們直觀看到身體受到傷害後的殘酷性;癌症,顯示生命系統本身所出現的障礙,是一種生命系統的限度性結局。沒有任何東西像疾病這樣能使人完全深入地專注於自己的感受,認清生活的真實境遇。因為疾病,我們自以為完全屬於自己的可以靈活移動的身體,終於跟社會價值觀以及複雜的社會關係產生了密切的關係,我們真切地意識到,身體的自由原來是如此有限而脆弱。我們應該如何表述疾病?如果我們想讓疾病脫下隱喻的笨重掩護,恐怕我們需要的是一場話語的變革。

瘟疫是病毒與人體細胞、組織的一場戰役。但如果僅限於這個說法,顯然太空洞,我們需要了解其中的細節。比如,冠狀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經過變異後用它的冠狀觸手與人類細胞ACE2蛋白觸手發生關聯,從而鑽進了細胞內部,把它的RNA放置到了細胞核裡,從而攻陷了細胞,複製和生產出了更多的病毒。大量病毒從死亡的細胞中衝出來,開始攻擊更多的細胞,免疫系統被遽然激活,人體面臨著炎症因子風暴……我們在描述與生命相伴隨的疾病的時候,就這樣有了一種全新的話語方式。這既不是純科學的,也不再純然是人文比喻似的主觀描述,它是基於目前生物學所呈現出的一種“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現實。這種科學與人文雜糅的話語方式,或許會成為未來文化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而抒情,尤其是模式化的傳統抒情,將在這套話語當中失去位置,變得蒼白無力。瘟疫不再是一種恐怖神話,而是一種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儘管這種事物依然給我們輸送著恐懼。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在生物面前,我們的科學技術就像原始人一樣。

——愛因斯坦

圖:攝圖網

一方面是科學話語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會加大,可另外一方面,我們所謂的“高科技”也愈加顯現出它的侷限性。我們在人工智能、5G、自動駕駛等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類科技已經創造了魔法般的奇蹟。但一場瘟疫,與幾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樣,輕易就給“科技社會”以致命一擊。這讓我想到愛因斯坦說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們的科學技術就像原始人一樣。”

我們如何理解人類的生命,依然是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從文藝復興開始,人變成了衡量萬物的尺度,到了今天,在某些極端環保生態人士眼中,人類與動物的存在又到了同樣的尺度上。人的限度在哪裡?人的本質何在?這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非常迫切的核心問題。在量子物理學的視野中,人作為觀察者本身會影響數據的測量,也就是人跟世界之間是不可劃分成毫無關係的主觀和客觀。我們在文化層面也是同樣的,我們得理解,我們自身作為觀察者與實踐者的雙重角色和身份,我們永遠不能過於確信自己的判斷,我們又必須具備專業實踐的能力,而這正是人類的困境與希望所在。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新年文創季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文學報新年文創 已上線微店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我们应该如何表述疾病,让它脱下隐喻的笨重掩护 | 新批评

公號:iwenxuebao

郵發: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