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古城的四座正門和四座便門

這幾天一直在說蕪湖的歷史建築,既然要說蕪湖的歷史,我想還是應該從蕪湖古城開始說起。

蕪湖自有文字記載已有的兩千多年的歷史,蕪湖的古城也幾經變遷,其中明代建設的古城在蕪湖歷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其輪廓一直延續至今。

當時的古城建有四座正門,四座便門,共八座城門。其中正門位於古城東南西北四方:東宣春門,南長虹門,西弼賦門,北來鳳門。四座便門:東南向為迎秀門,東南角為金馬門,由南至西向為上水門和下水門。

蕪湖古城池圖

蕪湖古城的四座正門和四座便門

蕪湖古城示意圖


蕪湖古城的四座正門和四座便門

蕪湖古城平面圖


蕪湖明代時期的古城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由太平州知府錢立正式批准蕪湖興建城垣,知縣倪湯和繼任劉汝貴負責,全城總動員,縣丞張輿邦、主簿趙峨、典史陳時善分頭督辦。建成後的蕪湖城垣周圍五里,高三丈,有獨樓城門四座:東宣春門,南長虹門,西弼賦門,北來鳳門。


蕪湖古城的四座正門和四座便門

1924年的蕪湖古城南門——長虹門

宣春門

東宣春門命名出源於《輿地紀略》中曾記載:宣春城在蕪湖,故將古城的正東門命名為“宣春門”。大概位置應該在大壟坊附近。(具體位置請知道的人下方評論區告訴我一下)

宣春門名字的由來源於《輿地紀略》中的記載:“宣春城在蕪湖”,這可能是蕪湖最古老的城名之一。故明代萬曆年間,蕪湖興建城垣時,將古城的正東門命名為‘宣春門’。宣春門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但早在明朝之前,蕪湖就已經十分繁華。

西

弼賦門

西弼賦門與蕪湖十里長街相連,為當時蕪湖經營的漿染業的鉅商阮弼,捐款獨資所建,蕪湖百姓為紀念其德義之舉,所以取名“弼賦門”。大概位置在現在的電大邊上。

長虹門

南長虹門,瀕臨青弋江,當時往來商船上的生意人均進出於此門,蕪湖的老浮橋也位於此門的不遠處。就是現在的南門灣這裡。

來鳳門

北來鳳門,坐落在北門橋旁,如今已演繹成今天“來鳳市場”等地名。這裡應該是最好找了,北門這裡還是很有名的,早前這裡還有個北門的牌坊,可惜被大風吹倒了,就消失了。


此外,蕪湖古城另外開闢三個便門:迎秀門、上水門、下水門。迎秀門便於秀才們進出儒林街縣儒學文廟(原十二中舊址),故取名“迎秀門”;上、下水門主要便於城內河渠溝涵與青弋江相通,水流穿過城垣。萬曆四十年(1612),因先前修築城垣時侵佔了縣學宮的土地,高高的城垣又阻礙了學校的視野和“風水”,於是在縣城東南角落又開了座城門,名叫金馬門。

據民國八年《蕪湖縣誌》中記載:“東南曰金馬門,自建城後越三十七年歲壬子始開此門,與學宮欞星門相對。其曰金馬者,蓋取大河巽水入宮並白馬諸峰相拱向也。

”如今,蕪湖仍保留有“金馬門”這一地名。


當時的蕪湖城門建築十分講究,每道城門兩側都有一對石獅,門內有迴廊庭院,門頭為名人題寫的牌匾。城門烏瓦粉牆,飛簷翹首,氣勢宏偉壯觀!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蕪湖城垣“如期而告成事”、“城完而堅”。當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在蕪湖明城竣工後認為:“負山為輪,面江為塹,樹屏翰,擁金湯。不勞而功多,不費而惠廣,忽亟而事成,殆亦百城之冠也。”並且特地作《蕪湖縣城記》,詳述築城始末,刻碑立在長虹門城樓上面。

現在蕪湖在重建古城,雖然不是完全在原古城的大小基礎上覆原,但是也是保護我們古城的一大重要舉措,即使這裡有房地產、即使這裡有太多的商業元素。但復原總是好的,讓我們的子孫們還可以看到蕪湖的古城。下面是正在建設的古城門長虹門的復原現場和效果圖。

蕪湖古城的四座正門和四座便門


蕪湖古城的四座正門和四座便門

介於資料的不足,只能簡單的介紹一下,希望接下來本人可以再收集的更詳細的資料,給大家更詳細的介紹這四座正門,四座便門。城門應該是一個城池最重要的建築了,防禦也好,門面也好,都是重中之重。

謝謝您的觀看!

以上內容及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如涉及到版權,請告訴本人,本人將於第一時間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