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部署、總動員,展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畫卷,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發展立場更加鮮明,改革的廣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改革任務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前所未有,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重大成就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中國進入歷史發展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轉移,實行改革開放。”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內外紛繁複雜形勢的嚴峻考驗面前,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駛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在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方面邁出新的重大步伐。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制定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宏偉藍圖,顯著增強了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展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畫卷。準確把握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對於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立場更加鮮明


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改革發展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與根本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取向,充分激發全國人民在改革實踐中的主人翁意識,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党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突出特色。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他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又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的執政理念,摡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成黨的行動和奮鬥目標,把人民的希望變為現實,讓人民群眾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十八大以來黨執政為民、改革發展的一面鮮亮旗幟。

深刻回答改革開放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的問題,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改革發展為了人民,讓人民在各方面擁有獲得感,將“發展為了人民”落到實處,多幹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把是否給人民帶來利益作為發展成效的檢驗標準;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強調“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強調全黨同志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這就深刻回答了改革開放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的問題,既與黨的根本立場、宗旨一脈相承,又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認真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為全國人民、各類人才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全面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深化改革,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努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加重視共同富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根據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採取有力措施,著力創造讓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一切都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二、改革的廣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社會變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體制機制入手,統籌謀劃“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長遠制度建設同解決突出問題相結合、整體推進同重點突破相結合、試點探路同推動面上改革相結合、改革創新同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相結合、破除體制機制頑疾同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相結合,全面深入推進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全面。1978年,中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啟動,隨後城市改革、企業改革、價格改革、金融改革等逐步推開,改革多是單項、單兵突進式的。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召開的黨的歷屆三中全會為例,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先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六個決定。每次三中全會都以推進改革為主題,但主要是圍繞經濟領域。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隊國防和黨的建設等領域,“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係,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築,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對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文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出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改革涉及範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八大以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是深化。“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明確指出,要“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把中國現代化建設提升到制度層面。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中共中央於2013年12月30日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至2017年8月29日,共召開38次會議,出臺200多個改革文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六大方面,囊括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過去改革當中一直難以解決甚至沒有涉及的諸多議題,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動了改革的深入發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問題,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等重大政治問題,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定了行動綱領、作出了政治宣示。

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強調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三、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都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配合。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產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確保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繼續向前發展,改革更加註重超前謀劃、頂層設計,更加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後半程的改革,“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決定》明確提出:“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面對艱鉅複雜的改革任務,中共中央舉旗定向、謀篇佈局,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為了加強統一領導、協調各方力量,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和地方壁壘,十八屆三中全會系統規劃改革的宏偉藍圖,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黨的建設七個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合理佈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和時間表、路線圖。《決定》明確要求:“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為了從整體上推動和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方案,從更高層面協調各方面力量,保障國家的安全穩定,實現改革決策部署,黨中央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親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推進、督促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舉措,定期召開深改領導小組會議,議大事、抓大事、謀全局,推動實現改革舉措系統集成,提高改革整體效益。

第一,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中共中央加強全國性重大改革的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同時,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在關鍵環節用力。比如,十八大以來,黨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開展脫貧攻堅戰,努力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帶領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第二,堅持協調各方力量,形成推進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既注重提高執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更好地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又注重拓寬協商渠道,更好地發揮各民主黨派積極參政議政的優勢;既注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注重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齊心協力推進改革;既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毫不動搖地支持、鼓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既努力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又鼓勵社會力量、社會組織、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改革發展大業。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第三,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統一。中共中央一方面注意從頂層統籌考慮國家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設計出符合中國實際、適應時代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加強重大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寬容改革失誤,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頂層設計是從縱向考慮制度安排,基層探索是為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只有二者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改革取得成功。

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的主要特徵,也是實現改革目標的基本要求。黨中央通過精準研判實際,確定正確理念、目標、思路和戰略佈局,用鮮明的態度、果敢的決心、堅定的舉措,推進改革開放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四、改革任務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所面臨的問題異常嚴峻敏感,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

從國際方面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全球合作和利益匯合點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等因素,為中國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與此同時,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猶存,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調整與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三大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等因素,針對中國的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投資保護主義日趨突出,經濟全球化進程受到挑戰。繼2016年6月英國開始推動脫歐後,2017年1月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喊出“美國優先”的口號,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用冷戰思維看待和平崛起的中國,一方面,企圖讓中國的改革開放盡量符合他們的意願和利益;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的衰退並抵制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不時製造摩擦,圍堵中國,遏制中國崛起。我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有利,但正面和負面因素相互交織。

從國內方面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與條件仍然具備,但經濟增長處於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狀態,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動力正在變弱,經過連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回落至78%,為13年來新低。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併成為常態。中國雖然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雖然步入總體小康,但人們的生活還不富裕。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仍居世界後列,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經濟效益較差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中國發展面臨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還有相當多的地區仍是不發達和貧困地區,科學技術的水平還不高。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民主法制還不健全,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改革任務更加艱鉅。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了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新要求。

同時,人們對改革的期待越來越高,公眾的利益訴求多元多樣,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改革說到底是利益關係的調整。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每一項改革措施都可能面臨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利益既是改革的動力,也是改革的艱難所在。1978年以來,改革主要是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採取的是增量改革,幾乎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經過30多年的改革,在帶有普惠性質的改革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影響改革的許多思想障礙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尤其是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出現“改完了”“過頭了”“改不動、改不了”等議論,與改革動力不足、信心不強、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相交織的現象。當年的改革者變為被改革者,推進改革,實際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是一場自我革命。協調各方利益、達成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的難度日益加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有漸進式改革留下的深水區,還有改革發展後出現的新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全面審視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發展大勢,既看到基本國情沒有變,又指出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在不斷髮生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呈現出新特點,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新起點,就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就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如何有效破解面臨的各種難題,妥善應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老問題新問題相互交織,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複雜,需要攻克的體制機制上的痼疾異常艱鉅。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涉險灘、突入重地的攻堅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五、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前所未有


面對更為複雜、更為艱鉅、更富有挑戰性的形勢和任務,中共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勇於改革創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巨大勇氣,把握時代潮流,立足中國實際,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第一,明確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堅定決心。黨的十八大報告和《決定》都特別提醒全黨,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和勇氣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2012年12月31日的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選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特地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並發表講話。他明確表示,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我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

第二,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具體對策。” “要認識到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的道理。對各種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數,增強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時間窗口,只要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勇於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更新發展理念,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出臺數以千計的改革措施,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向前推進。堅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把抓落實作為改革的重點,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始終一手抓改革方案出臺,一手抓改革舉措落地,明確各項改革抓落實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督察工作機制,開展督察“回頭看”,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相繼落地、漸次開花,推動各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第三,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保障。中共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寧可得罪千百人、絕不辜負十三億的使命擔當,把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黨的長期執政擺上重要位置,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部署,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從“八項規定”切入,從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政治、思想、組織、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項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典治亂、強力反腐。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作出全面從嚴治黨的新部署,開闢了黨的建設新境界,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六、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重大成就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緊緊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六大主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奮力開拓,不僅有效應對了複雜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風雲變幻,而且在相當不利的條件下取得了經濟的中高速平穩增長,推出各領域標誌性、支柱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突破。

改革理論取得重大創新成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事業所取得的重要歷史經驗,科學分析新時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對改革的整體佈局、重大問題、關鍵環節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化了對改革開放規律的認識,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改革理論的重大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經濟體制改革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作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三去一降一補”取得階段性成效。制定國有企業改革系列文件,有序進行國有企業改革,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鹽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和公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市場準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開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制定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意見,推動建立公開透明平等的市場規則。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實施資源稅改革、稅收徵管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實施存款保險制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新型城鎮化體制創新、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促進城鄉、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十八大明確政治體制改革的七項主要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新境界。堅持在法治基礎上推進改革與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統一,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法治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推進都達到新的高度。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修改立法法,推進經濟、民生、環境保護、司法、國家安全等重點領域立法,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推動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色。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建立健全人大工作機制,完善人大監督制度。制定關於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有序推進政黨協商、政協協商、基層協商等多種協商民主渠道。開展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全面覆蓋的國家監察體系。推動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著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提升文化管理效能,鞏固壯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或優惠開放。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統籌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文化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繁榮,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圍繞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機制創新,全面建立健全脫貧攻堅領導責任制。“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統籌推進社會保障領域制度改革,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社會保障城鄉統籌、有序銜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多主體供給、租購併舉、政府保障基本需求的住房制度正在加快形成。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價格加成,群眾就醫負擔持續減輕。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制定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8項基本制度為支撐統籌推進相關改革,初步建立起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制定環保督察制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連續實施四批環境保護督察,覆蓋全國所有省(區、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系統推進河湖保護和生態環境整體治理。

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堅持以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著力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力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影響範圍之廣,前所未有。運行60多年的軍委總部和軍種、大軍區領導指揮體制,改為“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基本確立,軍隊體制結構、組織架構、力量體系、部隊面貌煥然一新,人民軍隊實現了政治生態重塑、組織形態重塑、力量體系重塑、作風形象重塑。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強軍事業注入強大動力,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協調推進,管黨治黨朝著實現制度化規範化方向發展。推動黨的組織制度改革,制定落實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修訂黨員領導幹部民主生活會若干規定。推動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構建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改革,出臺國有企業、社會組織、民辦學校等領域黨的建設制度。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實施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意見。統籌推動中央和地方群團改革,發揮群團組織密切聯繫和服務群眾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重整行裝再出發,把改革開放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奮力開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不斷健全,文化領域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全面從嚴治黨逐步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歷史性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歷史性變革中最深刻的變革,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但4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又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重整行裝再出發,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立場更加鮮明,改革的廣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所未有,改革任務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前所未有,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重大成就前所未有。十八大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5]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

[6]《中國共產黨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者:李正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